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7版
发布日期:2019年09月16日
聚焦“三农”的鸿篇之作
聚焦“三农”的鸿篇之作
   ○ 张积会
  去年底,正当央视热播电视连续剧《黄土高天》的时候,莫伸老师赠了我一本再版的长篇报告文学《一号文件》。至此,我才知道这部一播放就引起强烈反响的电视连续剧,是根据他这部长篇报告文学改编的。也许是我喜爱文学的缘故吧,也许是和莫伸老师认识的缘故吧,也许是这部鸿篇之作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吧,那段时间,我着了魔似的喜欢这本书,文中的情节、叙述的语言,包括里面的很多时间、地名和人名都是那样地让我着迷,一看起来就忘记了时间和休息,一看起来就好似莫伸老师坐在我的对面,和我一起品读他所叙述的一个个真实而精彩的故事。
  认真说起来,从1986年我刚参加铁路工作没多久,就知道了莫伸老师。他是从宝鸡铁路东站一名普通的装卸工成长起来的著名作家,是我们身边活生生的青年楷模,有很多职工是和他一起工作过的好朋友。因此谈起他的创作过程和工作经历时,常常津津乐道,非常自豪。但那时我却只能远远地仰视,难见其人。
  直到近二十年后的有一天,经一位老师的介绍,才第一次和莫伸老师近距离接触。也就是这一次,我知道了他的平易近人和谦和儒雅;他看上去很瘦弱,却很精神,虽已经六十六七岁的人了,可言谈举止完全是四五十岁的做派;他说话声音不高,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他从不唱高调,每一句话都直面人生,冷静客观。和他交谈就像和一位多年的知心朋友交心,又像和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师求教,时常让你如春风拂面,也似醍醐灌顶,使得你不由自主就想把自己心中的所有疑问说给他听。他的“做文学一定要认真”“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一遍不行两遍,有时甚至要改几十遍”“下功夫不是空口说,一定要实实在在做”“作文就是做人。心底阴暗的人,很难想象会写出阳光扑面的文章”……所有这些作文的观点和做法,听起来是那样的受用,又是那样的实用。
  记得他赠送我《一号文件》那天,是用手机信息通知我的,说晚上在一起坐坐,顺便送你一本《一号文件》。我当时非常激动。一个著名的作家、编剧、导演,给一个普通的文学爱好者发信息相约聚会,这几率太小也太少了。那天我抱着万分激动的心情从莫伸老师的手中接过厚厚的《一号文件》。说实话,那一刻,我不知道说什么好,特别是当我看到他不是拿来一本书,而是用双肩包背来许多本时,真的非常感动。这哪是一个大作家要干的事!可是任凭我怎样说“早点儿告诉我,我可以提前帮着把书拉过来”的话,他都始终笑呵呵地说:“没事,不重。我原来是干过装卸的。”简简单单一句话,让我们真真切切看到了一位大作家的可爱和可亲。
  《一号文件》是莫伸老师花费心血最多的一部长篇报告文学,也是近几年中他创作中反响最强烈的一部纪实文学。
  翻开《一号文件》,就像翻开一段悲壮而又波澜壮阔的农村历史。从小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我,对农村生活是熟悉的,书中叙述的许多事情也都经历过,所以从一开篇就紧紧地吸引了我,使我不由自主地全身心投入。随着一页页阅读,从上世纪50年代,一直到80年代初农村艰难曲折的探索和改革,直到进入新时代农村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每个章节乃至每一页,都是我亲切而熟悉的生活。莫伸老师用冷静客观的语言,详细真实的事例,准确无误的数据,一点点向我们揭开了共和国走过的历史,尤其是用无可辩驳的事实讴歌了80年代初波澜壮阔的农村改革。拜读这部书,我始终惊叹于书中的容量之大、事例之多、数据之准确、语气之温和。它就像一部浩瀚的农村史书,把中国农村从上世纪50年代起到本世纪前十多年的历史变迁,详实而准确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它像是一章章独立成篇又浑然一体的优秀论文,每一个论点都是用大量的事实和数据做论据,都以饱含的深情和客观的叙述做论证,不仅真实可信,而且使人时时陷入深深的思索之中。
  为了了解当代农村现状,莫伸老师走访了居住地宝鸡市上马营周边的许多村庄,走访了曾插队过的十二盘小山村,走访了陕南的安康市旬阳县构元镇羊山村,走访了陕北榆林市米脂县的孟家坪村。他不但走访普通村民,也走访村干部,不但有老人,有青年小伙,也有年轻媳妇;他走访从不惊动当地政府,也从不坐公车,全是在朋友的帮助下进行,或步行,或坐公交,或搭便车,或坐出租车。只要他走进农村,他就会收集到最真实的第一手资料,就会了解到农村最真实的情况,就会发现农村方方面面的问题。正是这种扎实细致的采访,他发现了农村宅基地浪费严重的问题;发现了青年农民眼头高了,普遍不愿意继续务农的问题;发现了农民在挣到钱之后,随之而起的热衷于赌博的问题;发现了农村民主选举制度的严重漏洞;发现了低保政策的实施难度问题……他以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发出了“村庄会消失吗?”“将来谁来种地?”“政府该不该管?”“幸福在哪里?”等等切中时弊之问。可以说,在这部长篇报告文学中,深入反复的采访,深入反复的思考,贯穿了该书的全部章节。
  读完全书,除了敬佩莫伸老师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为农村、为农民、为农业说话的正义感,更敬佩他经过调查研究之后而产生出来的惊人的超前意识。他写这部书的时候,党的十八大还没有召开,“八项规定”还没有出台,党中央惩治腐败的强劲号角还没有吹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没有提出。可是,他已经非常前瞻地提出关于惩治腐败的见解,提出整治“四风”的见解,提出思想道德建设的见解,提出如何理解生活本质的见解……所有这些见解的提出,无不与后来党中央所采取的强劲举措相一致,这确实难得!
  掩卷之余,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择一事终一生,不为繁华易匠心”,我忽然觉得这句名言用在莫伸老师身上是再合适不过了。这部洋洋洒洒超过60万字(后经作者修订,压缩为近50万字)的鸿篇巨作,有别于纯粹虚构的长篇小说,它是题材真实性和笔法文学性的统一,需要进行大量的搜集素材和四处采访。而这些,莫伸老师都做到了,他除过四处奔波,再就是终日伏案,为了弄清楚农村中的每一件事,每一个数据,他都小心翼翼,慎之又慎,不止一次地去采访,不止一次地去求证。两年间,他没有休过一个节假日,只要是书中写到的村庄,不管有多偏僻、交通有多不便,他都一定要亲自去把问题搞清楚弄明白。因为他知道,这部书反映的问题太重大了。它讴歌的是农村、农业、农民进步的新变化新发展;剖析的是农村、农业、农民新形势下暴露的新问题和新难题;总结的是农村、农业、农民发展的新经验和新成就。在拜读这部书的整个过程中,我都被莫伸老师那种对农民的朴素、厚道、真挚的感情所吸引,也让我更多地了解了一位敬业的作家、一位可以下沉到最基层去的作家,一位把文学当成神圣的事业来做的作家。正是这样的一位作家,让这部书稿的品质有了可靠的保证,也让这部鸿篇大作一经出版就引起了社会的广发关注和强烈反响。
  文如其人,我在拜读《一号文件》的时候,那种质朴的文风,朴实的语言,看似心平气和实则饱满浓烈的情感,都紧紧地吸引着我。不管是叙述、抒情还是议论,不管是排比还是设问、疑问等修辞手法的运用,都是那样的恰到好处;不管是事件、人物姓名、发生的时间,又都是那样的真实可信;不管是大量的列举论据,还是紧贴主题的论证方法,都是那样的具有说服力;不管是提出的任何一个见解和宏观性的思考,都是那样的具有超前性和准确性。书中的每一个文字,都饱含着情感,也都是燃烧的血液,让我们看到了耀眼的光芒,更让我见识了莫伸老师驾驭重大题材、创作厚重作品的功底和能力。
  长篇报告文学《一号文件》,立足于“三农”,又超越了“三农”,富有丰富的内涵与极大的意义。正如一位专家在评价这部书时表示的那样:《一号文件》是一部可以传世的警世之作,它不仅有学术意义,而且有资政价值。
  如果有时间,我一定会再认真地读一遍《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