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5版
发布日期:2019年09月06日
父亲这七十年
父亲这七十年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时,我的父亲还不到一周岁,时光荏苒,不觉间父亲已与新中国一起走过了70个春夏秋冬。父亲当过老师、当过民兵连长、当过村干部、干了半辈子“赤脚医生”,是一名有着49年党龄的共产党员。值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谨以父亲平凡人生中的几个故事,重温70年来的沧桑巨变,献礼新中国70华诞。

   “文化人”——高中生的扫盲路和推广科学种植
  1968年,父亲毕业于黄土高原上的神木中学,197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这在当时陕北的农村来说,属于难得的“知识分子”和“优秀青年”。他在大队先后任民办教师、团支部书记、民兵连长、党支部副书记、农技员、大队合作医疗站站长、大队会计等。当时他主要负责组织大队群众的生产劳动,举办政治夜校和扫盲识字班的教学,带领群众识字扫盲,学习毛泽东思想,提高群众的文化水平。担这么多的职责,大队每年只给固定记点工分,可他从无怨言,尽心尽力。
  此外,任大队农技员后,父亲翻阅了大量农科书籍,认真学习和熟练掌握科学种植技术,积极组织群众种植药材,并将药材出售于县药材公司以增加集体收入,组织村民开展村集体基础设施义务劳动,带领群众进行科学套种,提高粮食产量,组织群众种植优良玉米品种,因此,在1978年至1996年间,袁家沟大队一直是县上玉米良种种植重点之一。父亲爱学习,好读书,对书籍也很爱护。尽管几次搬家,但是那些学习资料始终没有“失散”。打开那些破旧的纸箱,《为革命种好杂交玉米》《农业科技手册》《中药材种植技术资料》《“5406”抗生菌肥的土法生产和应用》等书籍和厚厚的学习笔记依然保存完好。纸页虽已泛黄,但是那个年代广大劳动群众艰苦奋斗、战天斗地的情景永远鲜活如初。

  “赤脚医生”——背了30年的药箱
  上世纪70年代,医疗卫生条件很落后,全公社只有一所卫生院,群众看病极不方便,很多小病都是靠身体硬扛,因为就医不及时造成的生命损失时有发生。1972年,父亲被村里选送去参加赤脚医生培训。虽然当赤脚医生只能挣得为数不多的工分,但是更重要的是能够为父老乡亲们减轻病痛,父亲特别珍惜这个机会,非常努力地学习医疗卫生知识。学习合格后,他毅然背上药箱,开始了自己30年的“赤脚”生涯。平日里给人看病,农忙时下地劳动。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赤脚医生是个光荣而崇高的职业。“赤脚医生向阳花,贫下中农人人夸,一根银针治百病,一颗红心暖万家。出诊愿翻千层岭,采药敢登万丈崖,迎着斗争风和雨,革命路上铺彩霞。”这段出自上世纪70年代的歌曲,是对赤脚医生形象的一个生动描绘。当时,赤脚医生并没有固定的行医场所,哪里有病人,哪里就是他们的诊所。在家里,父亲是农民,背上药箱,他就是治病救人的医生。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社会及医疗事业的发展,学习培训的机会增多,父亲没有放过任何学习提高的机会。他担任过大队成立的合作医疗站站长,参加过在瑶镇公社医院一年多的实习,掌握了一些临床医学治疗技术,又多次参加神木县卫校培训学习,累计记录了三万多字的医学笔记,掌握了一定的医学理论知识,对中西医都有了解,包括对内外科、妇科、针灸、中西医药理论都有一定的知识积累。1981年,父亲考取了榆林地区卫生局颁发的“赤脚医生”证书,1999年考取了陕西省卫生厅颁发的乡村医生中专水平证书,完成了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的转变。
  在父亲30余年的“赤脚”生涯中,不分村里村外,无论严寒酷暑和白天黑夜,解除病痛是父亲那个时期的“初心”,只要群众需要,随叫随到,哪怕是耽误了家里的农活,哪怕是缺少劳力无奈让二女儿休学一年……换来的是累计出诊5000多人次。事实证明,父亲的坚持与付出是值得的,父亲赢得了村里人的肯定,树立了威望(在后来的日子里,家里很困难时,得到了村民们积极的支持)。一个农民,一位父亲,一名来自田间地头的普通的农民党员,他的情怀是朴素的,也是最实在的,最能看得见的。时至今日,我常常在想,父亲的人生故事所蕴含的“爱国、敬业、奉献”,不就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早的践行吗?不就是一名共产党员对“初心”的坚守吗? 

   “教子”——尚文重教,耕读传家,做一个“干净”人
  我们家有兄弟姊妹五个,在我们还小的时候,家里主要的负担是孩子们的吃和穿,人口多、劳力少,父亲忙于自己的“事业”,母亲身体不好,主要精力还要放在农活上,家里都是张口吃饭的,几个孩子只能老大带老二,老二带老三,一件衣服从老大穿到老五。孩子们一天天长大,在乡亲们看来,我家的日子终于要好转了(孩子大了,就有劳力了),但是父亲却不这么想,父亲决定让家里所有孩子都去上学,不分男女!这个决定让村里的人都跌碎了眼镜,“男娃娃你让上两年学识个字还行,三个女子你让上什么学?嫁出去都是人家的人了!”一时间,村民们议论纷纷。父亲脾气很倔,认准的事必须去做。于是,我们家的困难时期正式开始。父母亲两个人种地勉强解决温饱,可五个孩子上学学费从何而来?父亲一生热衷于种树,除了完成植树造林任务外,还在房前屋后、田间地头大量种树,陆续有些树木成材后就变成了我们的学费,“财政”危机暂时得到缓解。但是随着五个孩子年级的升高,学费开支越来越大,家庭经济终于撑不住了,父亲的话越来越少,对母亲发脾气的次数越来越多(当然从不对孩子发脾气),母亲默默地理解着父亲的不易。周围的人纷纷劝说:“让女子们都回来务农吧”,父亲不说话,不停抽烟。快开学那段时间,父亲经常半夜才回家。家里大点的孩子主动说不上学了,每到这个时候,父亲就很生气:“怎么能半路放弃?多挨一年就能多上一年学,总会熬出去的。”开学那天,父亲终于笑了,从兜里掏出一沓钱。
  直到我上高中后才明白,在那些漆黑的夜晚,父亲是在高一脚低一脚去各家借钱。凭着父亲行医多年积攒了良好的人气,村里人虽然有时不理解父亲的决定,但是只要父亲开口借钱,大家都竭尽所能予以帮助,并且从不催要,而父亲只要手里有点钱也会及时还给乡亲们。现在每每想起当年那些情景,以及那个厚厚的账本,不由泪目。父亲对我们的爱,像极了朱自清先生的“那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父亲在默默的艰苦挣扎中完成了对子女的培养和言传身教,孩子们也很争气,学习上进,如今都有了稳定的工作,我们时刻记着父亲说的话:“做事要有恒心,不管干什么工作都要踏踏实实,不贪不占,做个干干净净的人。” 

  感恩——永远不要忘了来时的路,做人要有感恩的心
  如今,那一箱箱发黄的书籍和药箱仍在,只是父亲老了,加上十多年前的一次意外事故,现在就连行走都很困难了,更没有能力继续奋斗了,只在没事的时候翻出当年的旧物细细抚摸慢慢回想。如今父亲也终于不必再为了温饱而拼命,家家户户都能不愁吃穿,还整修了房屋;不必再半夜出诊,高标准医疗保障体系下,镇村卫生院(室)广泛覆盖;不必再为子女的学费四处央告,15年免费教育的红利惠及千家万户。残疾人补贴、养老金等政策红利足以保障父亲安度晚年。
  父亲的70年,经历了少年时期的穷困、青年时期的奋斗、壮年时的重压、老年时的幸福,我的父亲没有做出伟大的事迹,他只是在平凡的生活中参与、见证了共和国由贫穷落后到繁荣富强的伟大崛起,对70年来发生的巨变体会最深。父亲常常说:“是共产党的领导,是人们的团结互助才让我们有了今天,永远不要忘了来时的路,做人要知道感恩。”是啊,我们应该铭记像父亲一样千千万万的老一辈经历过的波澜壮阔的70年,他们的人生经历对于后人来说,是一笔珍贵的“财富”,现在他们已经耗完了自己油箱里的油,我们这一代接好这一棒,才是对“父亲们”最高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