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西省岐山县的臊子面起源于3000多年前西周时的祭祀制度。岐山人吃面时所进行的祭祀活动与周礼中敬天敬地敬祖先的礼仪大体是吻合的:臊子面做好后,第一碗用来祭祀天地神灵和祖先,然后宾客方能按长幼次序入席食用。岐山臊子面历经数千年代代相传,到了近现代已基本完善。
岐山臊子面的制作原料有面粉、大肉、豆腐、胡萝卜、青菜、香菜以及辣椒、醋等调料。岐山臊子面的吃法相当别致,只吃面,不喝汤,以其“煎、稀、汪、薄、筋、光、酸、辣、香”为特点而脍炙人口。这种面食是当地百姓四时八节、婚丧嫁娶、招待贵客的上等美食。
改革开放以来,岐山臊子面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重视和推广,保持了原汁原味的传统制作工艺,已经形成独特的产业,成为当地群众日常生活中和旅游点餐饮业的一种特色食品,广受群众喜爱。岐山臊子面制作技艺现已被列入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