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8版
发布日期:2019年08月26日
府谷长城故事多 边城儿女守护情
府谷长城故事多 边城儿女守护情
  长城保护志愿者工作站站长刘东厚
  文管所内,王明清主任讲解长城历史
  转角楼烽火台

  府谷县长城  府谷县文管办/供图
  长城资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等15个省区市。其中陕西省境内长度1838公里。根据全国性长城资源调查结果,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公里,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公里。
  陕西府谷县境内,现存全长144.934公里的明长城。12个志愿者,每月1日到25日全部巡查一次,查看全县范围的长城和344处文物点,还沿长城栽植松柏树6万余株建成防护林。他们已经坚持了15年……

  六座营堡扼守咽喉 屯兵互市功能齐全
  陕西府谷现有长城是明代所筑,称为“边墙”。明成化年间,蒙古贵族首领毛里孩入境,扰延绥。成化十年(1474)闰六月,延绥巡抚余子俊奏请朝廷修筑边墙(即明长城),率领将士4万多人,“依山形,随地势,或铲削,或筑垒,或挑堑”,历时三月,修筑而成。并沿长城设立三十六营堡,府谷设六营堡,分布为东村堡、镇羌堡、孤山堡、木瓜园堡、清水营堡、皇甫川堡。
  府谷六个营堡中,东村堡因其特殊状况,引发了来访游客的好奇心——因为自建成之后从来没有使用过。“当时把城墙夯筑起来之后,里面没有任何建筑的遗迹,我们猜测是选址的失误,因此从未使用过。后来迁到镇羌堡那里,一直沿用,直至现在看起来城墙墙体依然很完整。”府谷县文管办主任王明清告诉记者。营堡的作用又是什么呢?为何要在长城内侧建众多军事营堡呢?原来,每到冬季,长城周围一些大的河流就会结冰,蒙古残部骑兵入侵便从川道呼啸而来,因此每到冬季是长城最易遭受入侵的时候。而依次分布的六座营堡至少有两项功能,一则是屯兵,另一则是互市。长城外的蒙古残部是游牧民族,他们只生产畜产品,因此必须和长城内的居民进行交换互市。
  府谷县文管办主任王明清给记者进行了一次军事知识普及:“长城是军事防御体系,也可以说是信号预警系统,长城上驻兵其实很少,分布的都是些岗哨,调集兵力,集中防御,哪里防御薄弱,随机调配兵力。六个营堡分布非常合理,一般入侵的骑兵不会翻越山梁过来,而是顺着川道而来,或者黄河边上,因此这些营堡基本上都建于川道口,可以说长城承载着军事科学的性质。”
  大边、二边两道长城 保境安民底蕴厚重
  府谷境内明长城有大边、二边两道长城,府谷境内长城东起墙头角,与山西省河曲县境内长城隔河相望,西至新民,与神木境内长城相连。大边长城和二边长城全长144.934公里,共计有长城段台面堡344处。长城线上有36座营堡,府谷占据其中6座。府谷的长城大致呈不规则的条带状分布,大边长城上有完整的墙体和烽火台及敌台组成,二边长城只有部分墙体和单体烽火台连接,大部分墙体是夯土构成。城墙全用土筑成,部分城墩底座为石条所筑,城墩墙面用砖包砌。府谷境内的长城为什么会有两道长城呢?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却有着当初建造者的大智慧:大边长城的作用是御外,防止外敌入侵;二边长城的作用是御内,防止边民逃窜投敌。
  长城与烽火台密不可分,烽火台是用来传递信息的,过去都进行包砖,上面有阙室,里面一般驻守3-5名士兵来轮流值守,选址也基本都位于周围最高处的山巅。烽火台的位置分布在长城线的两侧,敌台的位置是坐落在长城墙体正中。在大的川道两侧的山巅上,同样分布着烽火台,一直延伸到黄河边上,是一个科学且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民间统计有190余座烽火台。整个长城线的墙体都是夯土构成,并没有包砖。“夯土城墙结实吗?一撞击不就坍塌了吗?”面对记者好奇的提问,王明清会心而笑:“夯土打得很结实,均匀且非常厚,夯土层一般是10厘米左右,也就是说,10厘米打一层夯土,用白灰、胶泥、加水,反复地捶打,将水分挤压出去,直至将夯土层打得异常密实坚固。这也成为分辨一处高地是否是长城的标准——看是否有夯土层。”
  说起建筑长城的砖,可是大有学问。边塞之地,砖从何而来?原来,修建长城的时候就近取材,在长城周围也同时建了有11处砖窑,以便供应砖石。值得一提的是,长城的砖石颇能体现工匠精神,每一块砖都厚实坚硬,有着标准的规格:长38厘米,宽18厘米,厚8.5厘米。此外,烽火台里面至少要保存三个月的粮食,还储存着火器火药,以及释放信号时需要的燃料。烽火台特殊的信号传递方式有:举火,鸣炮,放狼烟,以此来精准地传递信号。
  记者走上清水镇的转角楼,有幸察看了转角楼内部结构。这座烽火台,位于清水川和小南川沟(宋称乌龙川)的汇合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当地人称此地为“口子”。是长城内外往来经过的出入口之一。这里墩台紧密相连,高大雄伟,为府谷长城建筑之精华部分。城墩附近兵营残址,依稀可辨。转角楼高12米,当地人称之为“墩台”,重新修缮之后的这座烽火台全部包着砖石,顶部有瞭望台。瞭望台四角各有释放信号的火堆,也恰好符合“狼烟四起”的历史典故。远眺北方,同行者还讲述了“四十里黑界地”的来源:长城建好之后,以北四十里属于军事管制地带,不住居民。这让人不禁遥想当年士兵戍边的情景,满目荒凉,却依然坚韧戍边。
  现在仅存几座包砖烽火台,很多已经很残破,甚至成为黄土堆。但在王明清看来,即便如此,也不能让它们消失了。“如果消亡了,府谷这一块的历史文化就讲不下去了,长城连缀不起来,整个体系也就不完整了。”2007年至2009年间,国家文物局长城专项调查,重新认定了一次,给这些长城的烽火台、敌台、马面、砖瓦窑遗址等建筑一一进行编号,每一处建筑再小也都会有自己的“身份证”。
  志愿者:长城“是有灵魂的在我心里她不是土圪梁梁”
  此前,各地长城保护规格不一,有的是县级,有的是国家级。2017年陕西省政府将陕西的长城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府谷长城,其中保存最为完整的长城遗址,当属麻镇一段。在杨家峁村的山梁上,有一段连续保存较为完整的长城遗址,长约4.8公里,高5-8米,基本轮廓依然很清晰。府谷县长城保护志愿者工作站、府谷县长城保护协会正是位于这里。记者前往长城保护志愿者工作站,见到了会长刘东厚和副会长朱万艳。
  “我们现在有12个志愿者,都是公益性质的,日常生活自理,每月一次巡查,已经坚持了15年,还沿长城栽植松柏树6万余株,建成长城的防护林,目前已建成设施较为完善的长城景区带。志愿者每个月从1日到25日巡查,查看全县范围内144.934公里和344处文物点,对于自然的损毁做好详细记录;对于人为的损毁,整理好资料,一份交给文管办,一份自己存档,随后由文管办执法处置。”
  长城保护工作站和民间志愿者工作站,是府谷在长城保护方面的一项创新举措,也是一项宝贵经验。为什么做这件事情呢?60多岁的刘东厚回答得很憨实:“刚开始也是出于热情,现在已经保护长城15年了,每次都要走到长城遗址前,拍4个版面的照片,然后制作成电子版和纸质版,光是一个月照的照片数量就要1442张。每一个来到站上的志愿者都要写一篇《爱我中华 护我长城》的主题文章。”这些思想动力的源泉从哪里来呢?刘东厚的回答让人肃然起敬:“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她是保护我们华夏民族的脊梁。年轻人去保护民族的脊梁,这也是相辅相成的。他们有大爱,有大的目标才能参与到长城保护中来。如果只把它看作是一堆土圪梁梁,也就没人愿意去保护了。长城是中华民族的巨龙,她是有灵魂的,在我心里她不是土圪梁梁。这是我理解的长城精神。”
  志愿者保护长城的模式卓有成效,榆林市准备在全市推广府谷的保护经验:一个县建立一个长城志愿者工作站,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因为目前的状况是,长城保护涉及99个自然村,每个村确定一个文保员,最终的责任落实还是需要经费的落实。因此,专业的团队优势更大。建立起网格化的管理体系,必须得有经费作保障。
  目前保护的难度在于,不是一个简单的保护本体,还有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是50米,建设控制地带是100米,也就是说长城墙体的两侧各150米是保护红线,这一区域不能有任何漏洞。因此,从2017年开始,文管所是工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与林业、土地、环保等单位地位平等,作为审核单位拥有了发言权。“我在这里工作了15年,能建立起这样的工作制度和管理体系,很不容易。”府谷县文管办主任王明清感叹道。
  作为边城儿女的府谷群众,为什么对于长城保护如此上心、热心又走心呢?记者在府谷县文管办采访时遇到的一则事例即是最好的注解:文管办办公室来了一位70多岁的老大爷,他对村子附近清泉寺这座破破烂烂的文物点特别热心,自己把砖头垒起来,一个人修补这个寺庙。后来感动并唤醒了周围的人,与他一起修庙。“就像是自己的孩子一样,抚弄时间长了就有了感情了。”
   文化艺术报记者 魏韬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