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图片为神木葵花文化旅游节现场图 


“好山,好水,好风景;真美,真靓,真热闹!”在近日举行的2019年神木葵花文化旅游节现场,望着眼前金黄灿亮的葵花花海,一位游客不禁如此感叹——这样的褒扬赞美,也是现场众多游客的心声。事实上,神木从“旅游节”到“文化旅游节”的华丽蜕变,正是近年来神木文化旅游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一场葵花文化旅游节,使号称“西北煤都”的神木由“神木之煤”,升级为“神木之美”,同时更使“神木之魅”淋漓尽致地展现于游客面前,神木全域旅游发展按下“快进键”。
今年已是神木举办的第三次葵花节,延续了前几届的人气优势,此次葵花节亮点频频:以花为媒、以节会友,吸引八方宾朋来花海观光休闲,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带动农民致富增收,打造农业新亮点、彰显神木新形象,展示了神木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的特色和活力。记者在现场注意到,此次葵花节,主办方是中共神木市委、神木市人民政府,承办方是神木市农业农村局,协办方是神木市文旅局、教育局、文旅集团、供销社、锦界镇政府。除了大打文化和旅游两张牌以外,农业也开始成为神木的一张亮丽名片。
从《2019年神木葵花文化旅游节筹备方案》中可以看到此次活动的主旨方向:进一步加快神木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培育特色农业新格局,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引导做大做强做优特色品牌,全面宣传展示神木农业,提高本地区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坚持“政府主导、文化引领、科技支撑、和谐共享”的原则,突出现代农业与旅游相结合,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把葵花文化旅游节打造为有特色的节庆活动,成为神木对外宣传展示的一张亮丽名片。
文旅有特色游客频点赞
徜徉在这片金色花海中,轻风拂过,放眼望去满目尽是葵花涌出的浪潮。此次活动内容丰富,让人目不暇接:具体包括花海体验、趣味文化、科技文化交流、产品推介、文化艺术展示、美术写生和徒步比赛、大漠浴场等7大项30小项活动。现场还有手工DIY葵花作品,剪纸和书法作品展览,西瓜艺术雕刻、机器人表演、无人机展示、文艺汇演等多项精彩活动。可谓既有美景,又有美食。在展销区,沙芥菜、红枣醋、小米、黑豆等特色农产品琳琅满目,绿豆粉皮、米凉粉、大烩菜、杂碎面等地方特色风味小吃,堪称一场真正的小吃盛宴。
此次葵花节可谓匠心独运,规划了“一心、两轴、三带、七片区”布局,即以主会场为中心,以主会场通道、东西步行通道为轴线,沿线布置景观节点,在南北向公路两侧、东西向公路两侧和通往园区的东西公路一侧设计景观花带,形成“F”形的景观大道。“七片区”包括,葵花专类园、圆梦园、田间艺术字、农特产品展销、地方特色小吃、创意葵花笑脸及书画摄影展区。特色农业与乡间旅游的结合,一、二、三产的融合,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彰显出神木农业形象。
为了提升观赏效果,增加体验趣味,在葵花丛中搭建起几处高高的观景台,精心设置“祖国万岁”田间艺术字和国旗图案,以小麦为底色,纯色百日草设置国旗图案,以万寿菊种植田间艺术字,寓意祖国繁荣昌盛,福泽绵长。“这个创意真的特别好,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一位游客的现场感受是对现场效果最好的说明。
说起主会场的这片葵花园地,可是处处都有故事。该处园区由神木市农业农村局统一规划部署,宫泊沟农业园区具体实施种植,占地1000亩,品种包括食葵、油葵、观赏葵3大类35个,均为通过长期观察筛选适宜神木种植的优良品种。沙地中,一棵棵向日葵挺拔而立,显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向日葵为何能在沙地中生长呢?神木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杨小军揭开了谜底:该园区经过土壤改造,2019年园区实施覆膜向日葵1000亩、马铃薯2600亩标准化种植基地,推广应用“良种选用、地膜覆盖、膜下滴灌、配方施肥、水肥耦合、无人机病虫害统防统治、蜜蜂辅助授粉、机械作业”等集成技术,建成肉牛1000头标准化养殖场,筹建1500立方米大型沼气池一座以及酒厂一处。千亩向日葵标准化示范基地集中展示向日葵优良品种35个,其中有食葵19个、油葵7个、观赏葵9个。高低搭配,错落有致,在绚烂的花带映衬下,构成了一条亮丽的观光长廊。此次葵花节收获颇丰,取得了极佳的效果,神木市农业局副局长杨小军介绍:“从开幕以来,三天来共迎来游客近四万人次,大大提高了神木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产新融合“农事+旅游”双丰收
近年来,神木市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助推转型升级,特别是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已成为促进三产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神木市自2016年被列为陕西省第三批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单位以来,以创建省级旅游示范县为抓手,不断整合、优化、提升全市文化旅游资源和各项基础设施,持续推动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至今,全市共建成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示范企业6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3个、省级旅游特色名镇2个、市级休闲农业示范点18个,建成休闲农庄40个、农家乐186家、葡萄酒庄2处,形成了陕北民俗文化大观园、碧麟湾等一批品牌乡村旅游项目。举办“黄土地上的中国年”“陕北过大年”等系列民俗节庆活动,深受游客、群众喜爱,休闲农业综合收入达到3.5亿元,年接待游客250余万人次,直接带动就业6000余人。2018年,全市共接待游客69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0亿元,旅游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神木市因地制宜,整合多种农业优势资源,以农事节庆为龙头,打造了一个个集“农业观光、休闲度假、农耕体验”为一体的节庆品牌,从而带动农业、旅游业、服务业深度融合,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尤其是“农事+旅游”,带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今年的葵花节便是一则最好的例证:“以花为媒、以节拓市”,通过“旅游搭台、经贸唱戏”的方式,让红枣、小米、月饼等33家本地农产品企业,展示它们的特色产品,活动还结合剪纸展、书画展、美食街,展示神木的艺术之美和饮食文化。葵花文化旅游节已形成旅游观光、农事体验、餐饮娱乐为一体的旅游品牌,实现了村美人富目标。
打造节庆文化的“神木模式”,既是当地政府开拓思路、不断创新的体现,同时也成为当地发展“文化+旅游+农业”的必由之路和强烈共识。打造节庆文化的“神木模式”这张王牌,可以具体概括为:创新和整合土地资源,采取奖补政策,吸引农户参与规模化农业的种植和经营。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模式,大力引导部分村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为更多农民提供了在家门口创业、就业机会,让“农业+旅游”在农村发挥更大作用。
可以看到,在发展农业、振兴农村的路上,神木市坚持“以农促旅,以旅强农”的发展思路,借助地方资源优势,通过“农事+旅游”的发展方式成功举办了各类农事节庆文化活动,促进当地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目前,葵花文化旅游节举办了3届,西瓜节举办了4届,红枣节举办了1届,共吸引游客20余万人,带来旅游综合经济收入600余万元。“农事垣旅游”已经成为神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重要品牌和对外推介的亮丽名片。
绿水青山,成了金山银山
今年7月份,陕西省第三批省级旅游示范县验收工作完成对16个创建县(区)的验收,并于8月底完成验收总结报告并请示省政府对通过的验收县(区)进行命名奖励,神木市位列其中。省级旅游示范县创建工作是陕西在全国率先开展的一项改革工作,是破解陕西县域旅游经济发展短板的重要举措。陕西省旅游示范县创建工作对推动旅游产业发展,包括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多管齐下,多措并举,神木将“文化+旅游+农业”这张牌打出了自己的风格与特色。据了解,在旅游发展方面,2019年,神木将加大神木古城、高家堡古镇、长城沿线、沿黄旅游带等核心景区打造力度,组织好环红碱淖国际自行车、国际马拉松等赛事。加大文化旅游项目招商,积极引进和发展文化综合体、艺术综合体、旅游综合体,促进文化旅游业发展由单一景区观光向涵盖旅游演艺、文化创意、商品服务、主题酒店等多领域的产业生态圈转变,有效提升神木旅游行业品牌竞争力,增强神木旅游文化魅力。
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事实也证明,“神木模式”的节庆文化,有益于农民、农村、农业的大力发展。坚持“以花为媒、以节拓市”,通过“旅游搭台、经贸唱戏”的方式,神木探寻出一条符合自身经济发展特色的“富矿煤田”:沟壑梁峁间,这片神奇的陕北土地上,昔日黄土高坡已是绿草成茵;除过羊肉、红枣,还有绿色生态农业;不仅有红色革命历史,更有沿黄旖旎风景。神木的绿水青山,成了神木人的金山银山。
文化艺术报记者 魏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