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2版
发布日期:2019年08月14日
“奋力追赶超越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发布会第三场
“大秦故都·德善咸阳”城市品牌深入人心
“大秦故都·德善咸阳”城市品牌深入人心
   8月13日,“奋力追赶超越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发布会第三场举行。中共咸阳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岳亮,咸阳市发改委主任李忠平出席,介绍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李彬主持发布会。
  当天的发布主题为:七十载富强人文健康奋进之路“大秦故都·德善咸阳”时代之变。一穷二白向繁荣富强的裂变、封闭保守向开放通达的锐变、旧镇乡集向现代都市的蝶变、绝对贫困向全面小康的巨变、文物大市向文化强市的质变,这“五变”展示了咸阳70年改革发展历程。 

  秦地最胜,无如咸阳。咸阳因山水俱阳而得名,总面积10196平方公里,人口约500万,辖2市2区9县,是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和中国十大智慧城市。七十载富强人文健康奋进之路“大秦故都·德善咸阳”时代之变——“富强”是物质基础,“人文”是精神动力,“健康”是根本要求,三者相辅相成、互为支撑,共同构筑了中国梦的咸阳实践。 

  一穷二白向繁荣富强的裂变
  新中国成立之初,咸阳生产总值只有1.07亿元,工业仅有纺纱、轧花、榨油、酒精几家小作坊。为建设咸阳工业,习仲勋同志亲自为国棉一厂选址定厂,咸阳先后涌现出了赵梦桃、吴桂贤、吴运铎等一批创业典型和时代楷模。通过70年的改革发展,咸阳顺利完成了经济恢复、社会主义改造等各个建设阶段的历史任务,迈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代,2018年生产总值2376.45亿元、是新中国成立初的2200多倍,人均GDP达到54368元、增长了820多倍,公共财政收入89.09亿元、增长了3900多倍。
  其中,以袁家村、马嵬驿等为代表的乡村旅游每年到访游客5000多万人次,打响了乡村旅游看咸阳、遗产旅游品咸阳、红色旅游读咸阳、休闲旅游赞咸阳品牌。2018年旅游总收入385.96亿元、增长32.1豫。 

  封闭保守向开放通达的锐变
  咸阳曾见证了万里驼铃丝路茶的辉煌,也经历过咸阳古道积尘埃的落寞。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咸阳抢抓“一带一路”倡议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建设机遇,大力推进向西开放、双向开放和全面开放,致力于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一跃成为向西开放的前沿阵地和“一带一路”的核心区域。
  “朋友圈”越交越广。先后同10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合作交流与经贸往来关系,与16个城市缔结为友好城市在全国地级市排名位列前茅,是“中国甲级对外开放城市”。“辐射面”越来越大。“咸阳马栏红”苹果、咸阳茯茶、中医药等走出国门,冠捷电视机乘“长安号”班列远销中亚和欧美,欢恩宝乳业成为国内首家海外建厂的羊奶粉企业。2018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73.25亿元、増长69.4豫。 

   旧镇乡集向现代都市的蝶变
  上世纪中叶,咸阳城区只有3.03平方公里、人口1.85万,25条街道总长10.4公里,渭河上没有任何桥梁,群众过河只能摆渡,一直到90年代市区也只有人民路一条主街。经过70年的发展,全市城镇常住人口已经达到224万,主城区面积扩大到90.6平方公里、人口达92.4万,城镇化率提升到51.3豫。
  今日之咸阳,框架不断延伸。实施主城区改造提升“6+3”工程,“两城一区两带”(咸阳主城、渭河南城,大西安文体功能区,五陵塬历史文化带、渭河生态带)的空间格局更加明晰。
  交通四通八达。境内公路超1.6万公里,高速公路从无到有达530公里,13个县市区实现县县通高速;3条铁路境内设站点34个,地铁一号线二期工程今年通车;咸阳国际机场连续2年旅客吞吐量增速全国第一,1小时可通达国内40多个城市。
  生态更加优美。以“虽为人作、宛似天成”理念建成逾万亩的咸阳湖碧波荡漾,全长2.36公里的亲水步道、16.82公里的渭河生态长廊和大大小小的湿地公园,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功能日臻完善。突出秦元素秦文化,强化城市特色内涵,不断创新城市治理,积极推进建筑品质提升、绿化提升和美化提升,奥体中心、古渡廊桥、市民文化中心对外开放,工人文化宫搬迁新建,城市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成功跻身全国十大智慧城市。 

  绝对贫困向全面小康的巨变
  新中国成立初期,咸阳群众生活积贫积弱,普遍挣扎在贫困线上。2018年,咸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364元和10893元。今日之咸阳,百姓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脱贫攻坚成效显著。在全国地级市中唯一一个被评为“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年度最佳实践案例”。43.39万人已经脱贫,永寿、长武、旬邑、淳化4个国定贫困县成功摘帽,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9.67豫下降到2018年底的1.55豫。
  人居环境极大改善。城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9豫、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100豫、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63.6豫。加速推进乡村振兴,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住进了楼房、用上了自来水、看上了闭路电视,柏油路水泥路通到了家门口。
  民生福祉持续上扬。全市拥有医院154个、卫生院178个,其中三甲以上医院3家,千人均床位数达5.72张;扎实推进“双高双普”达标、职业教育改革和学前教育扩容,截至2018年全市拥有中小学939所、幼儿园803所,专任教师5万人。
  居民消费不断升级。恩格尔系数下降到26豫,居民消费从温饱型向多样化飞跃,宽带互联网、智能新家电“飞入寻常百姓家”,自驾游、出境游、康养游成为时尚。2018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674.19亿元,是1949年的近1300倍。 

  文物大市向文化强市的质变
  “秦中自古帝王州。”咸阳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历史遗存相得益彰,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交相辉映。立足这一优势,咸阳高举文化自信大旗,大力弘扬马栏精神,让文物说话、让历史鲜活,凝炼提出“崇德包容、尚法创新”咸阳精神和“大秦故都、德善咸阳”城市品牌,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
  今日之咸阳,已然成为传承文明的高地、培育文明的沃土、践行文明的标杆。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大秦帝国》《那年花开月正圆》闪亮万家荧屏,《黄土高天》《岁岁年年柿柿红》登上央视黄金频道,电影《信守》在巴黎文化节上映。注重抓好龙头文化企业培育、文化园区优化和重大项目建设,2018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14豫。
  文化自信更加彰显。以“激情省运逐梦咸阳”为主题,向全省人民奉献了一届“精彩、绿色、惠民、智慧、节俭”的体育盛会和文化盛宴。音乐类节目《礼仪东方》入选“五个ー”工程,戏剧《大汉苏武》、眉户剧《樱桃红了》等被列为省“八艺节”展演剧目。
  文明风尚蔚然成风。坚持每天都是创文日,创出了“一元关爱”“雷锋车队”等项目品牌,梁增基、呼秀珍等咸阳好人的“蒲公英”效应不断释放,才女陈更勇夺中国诗词大会冠军,咸阳精神和城市品牌深植人心。
  文化艺术报记者 倪尧 刘林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