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1版
发布日期:2019年08月09日
陕西省举办“奋力追赶超越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
宝鸡文物“活了” 旅游“火”了
宝鸡文物“活了” 旅游“火”了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夜景(资料图片)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充分展示陕西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巨大变化和发展成就,8月7日起,陕西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举办“奋力追赶超越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邀请全省各市(区)主要负责同志介绍70年来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发布会由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李彬主持。
  宝鸡成为国内外游客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必到之地
  8月8日,陕西省“奋力追赶超越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场宝鸡专场在西安举行。宝鸡市委副书记、市长惠进才,宝鸡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刘荣贤,宝鸡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武勇超出席,就“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宝鸡市聚力四城建设取得的成就”主题做介绍,并回答记者提问。
  惠进才从六方面介绍了宝鸡70年的发展成果:从工业由弱到强,实现了“制造宝鸡”之变;城市由小到大,实现了“名城宝鸡”之变;百姓由苦到甜,实现了“小康宝鸡”之变;开放由点到面,实现了“海外宝鸡”之变;生态由好到优,实现了“宜居宝鸡”之变;人文由旧到新,实现了“魅力宝鸡”之变。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宝鸡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扣追赶超越和“五个扎实”要求,努力建设“一带一路”上的国际化城市、装备制造业名城、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名城、宜居宜业美丽幸福城市,开创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宝鸡是炎帝故里、周秦文化发祥地,拥有8000年的文明史、2770年的建城史。宝鸡的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人文底蕴与时代精神实现了深度融合,是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成功创建为全国文明城市,形成了“看中国、来宝鸡”的独特魅力。
  惠进才介绍到:宝鸡近年来文物“活”了起来。全市共有各类文物点3436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1处。青铜器5万余件,占全国一半以上。近年累计投资260多亿元,建成青铜器博物院、石鼓阁、周文化景区、西府老街等一批文化景区,以及扶眉战役纪念馆、凤县革命纪念馆、宝天英烈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
  文化旅游“火”了起来。实现文旅融合发展,实施了旅游+生态+文化+休闲+美食+体育“5+”战略,打造了生态游、民俗游、文化游、研学游。世界第九大奇迹法门寺、积雪六月天的太白山、中国的爱蒙塔尔关山草原、关学宗地张载祠、太白县、凤县5A级景区县城等成为享誉中外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全市建成5A级景区2个、4A级景区13个,实现了从观光游到休闲游再到度假游的旅游产品升级。2018年,游客接待量突破1亿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68.45亿元。
  文化影响力“大”了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英国提到了宝鸡诞生的“工合”精神、在法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提到了法门寺的20件琉璃器,宝鸡成为国内外游客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必到之地,宝鸡人崇德尚礼、和谐包容、闻鸡起舞、开放创新的精神得到广泛赞誉。伴随着与亚欧美20多个国家和国内40多个城市开展文化交流合作,宝鸡文化承载的华夏文明正走向世界。
  武勇超介绍:这几年,为了做好全域旅游工作,宝鸡市始终以建设“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名城”为目标,这也是宝鸡“四城”建设之一,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为抓手,以“看中国、来宝鸡”为主题,全力做好旅游工作:
  一、高标准规划旅游景区,解决游客想来的问题。二、下大力气解决交通问题,解决游人可以来的问题。三、不断完善旅游服务设施,解决游客能留下、还想来的问题。四、在具体工作中突出旅游5+战略。即依托自然山水资源,发展旅游+生态;依托人文资源,发展旅游+文化;依托民俗资源,发展旅游+休闲;依托最中国美食城市,发展旅游+美食;依托重要赛事,发展旅游+体育,提升宝鸡影响力,带动旅游业发展。
  西安具有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先天优势
  8月7日,新闻发布会邀请西安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明远,西安市副市长强晓安出席,就“风雨七十载奋斗铸辉煌西安追赶超越谱华章”主题做介绍,并回答记者提问。
  李明远用“7个显著”概括西安7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市战略地位显著提升,历史文化名城特色显著彰显,城乡环境面貌显著变化,发展动力活力显著聚集,国际化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显著改善。
  在“历史文化名城特色显著彰显”方面,李明远谈到,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西安文化的丰富性、唯一性、至高性无与伦比,具有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先天优势。近年来,西安依托丰厚的历史、文化和山水等资源禀赋,以建设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城市为目标,大力推动“文化+”“旅游+”战略,加快实施国家大遗址保护工程、皇城复兴计划和文化旅游产业倍增计划,全力打造丝路文化高地、世界旅游时尚之都。现已拥有秦始皇陵及兵马俑、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大雁塔、小雁塔、兴教寺塔等6处世界文化遗产,推出了大型山水实景剧《长恨歌》、唐鼓乐、电视剧《大秦帝国》《白鹿原》等一大批文化精品,叫响了“千年古都·魅力西安”的文化旅游品牌。2018年,全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47亿人次,旅游业总收入2554.8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8.74%。
  如何实现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强晓安表示:近年来,西安着眼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目标定位,深入推进文化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实施“文化+”战略,文化旅游产业呈现高速增长、高质量发展态势,文化影响力显著提升。2018年,全市新增规上文化企业130家、总量达486家;接待海内外游客2.47亿人次;旅游业总收入2554.8亿元;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两项指标增速均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西安位列十大国内热门旅游目的地城市第一位。
  西安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建设方面,主要有五个措施:
  做实“丝路文化高地”战略定位。围绕打造“丝路文化高地”“对外交往中心”,积极推动“一带一路”人文交流。通过建机制、搭平台、创品牌三向发力,全市的文化交往“走出去、请进来”日益频繁。发起成立“丝路国际博物馆友好联盟”“丝路城市广播电视协作体”,依托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国际电影节等国家级平台开展系列文化活动,成功举办了国际艺术节、国际旅游博览会、中日文化交流、中韩石榴花之春、中法文化论坛、世界文化旅游大会、西安国际马拉松赛等重大活动。
  积极打造西安特色品牌。筹划实施了“西安年·最中国”等系列旅游活动,把中国传统文化、丝路文化、关中民俗文化等以旅游的形式进行了有机整合,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节庆大品牌,已成为西安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新“IP”。
  提升文化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着力打造书香之城,新建实体书店842家,荣获2018“中国书店之都”称号。持续深化“厕所革命”。推进文化和旅游特色小镇建设,采取资金扶持、政策激励等形式,持续推进14个文创和旅游特色小镇发展。
  加强文化旅游交流宣传。向世界宣传推介西安文化旅游资源。举办了首届世界匠人大会、唐都长安1400年等系列活动,组织了“西安市文化代表团”赴美国堪萨斯参加国际龙舟节、西安演艺赴外交流演出、西安美术馆赴新西兰举办画展等对外交流活动,成功当选2019年度“东亚文化之都”。
  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以建设“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地”为定位,对丰富的文物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把抽象的文化符号,融入到城市特色风貌塑造的方方面面。完成了唐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汉长安城未央宫国家遗址公园、明城墙南门段等文化遗产展示项目,推动小雁塔、三学街、七贤庄等历史文化片区、街区改造,提升改造西安博物院、半坡博物馆及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利用数字媒体对文物藏品、博物馆、文化遗产做出全新解读,提升传统文化的传播性,实现了保护文物、文化旅游、改善民生的有机结合。
  文化艺术报记者 齐敏 陈慧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