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大暑,“大暑”表示炎热至极,夏天最热的时候。
大暑也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二个节气。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恍惚间一年就过半了。大暑了,我还是爱极了盛夏,这不你看,一切生命都有了明艳,底色都浓郁了起来。在这热烈火辣的氛围中,让热的生命在本色中存在,在底色中涌动,也是生命燃烧的澎湃,也是它要把最炽烈、最高潮的那一部分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的一种无法躲闪的情怀。因此,人们对大暑寄寓着美好的希望。
“六月石头瘦三分”,这是民间的谚语,也是热得不能再热的比喻。所有的庄稼植物正经受着煎熬,经受着收获前不语的阵痛,缄默孕育着最庄重的分娩。这个时候也是农家最繁忙,农作物生长最快的时候,更是一年中最紧张、最艰苦的季节。空气中弥漫着蒸发的浮光,植被都被阳光覆盖,人们也充满了对阳光的敬畏与期待:期待它的能量,让地里的庄稼长势喜人,敬畏它的无情和无奈,你看好多天不下雨的田地里,植物的叶子快拧成麻花了。
记得小时候,这个时节常常跟着父辈们去推水车,那个时候农村还没有电,所谓的水车就是在田地里挖一个井,用石块砌箍成圆筒形,在上面安装一个需要人工推动或牲畜能拉动的盘杆,水车下安一根长长的铁皮水管,再给铁皮管里安装链接的芯子,芯子一般是铁链,再在铁链上面离个二尺左右安置一个皮碗,这样只要转动盘杆,水就会源源不断地从井下被搅上了。生产队一般这个时候是白天牲畜拉,晚上人工推,不分昼夜奋战,那个时候,不懂得植物和水的关系,常常看到浇过水的玉米叶不一会儿就由麻花状舒展开来了,觉得好奇,就问父亲为什么浇水和不浇水的区别这么大,父亲常常说,浇了的喝了水,不渴了,没浇的缺水分。父亲常常在半人高的玉米地里铲土把塄,堵砌水源,脸上、胳膊上被玉米叶子划着红红的口子,在汗水的浸湿中,疼痒得用手抓得红得一阵一阵,但从未放弃。常说:“这是个关键期,放弃了就吃不饱肚子了。”
“大暑小暑,旱死黄鼠”,那个时候,河滩田地里的黄鼠特别多,今天在这棵玉米根下挖个坑,明天又在那棵下打个洞,把玉米根下掏空,一棱一棱的虚土伪装着自己的洞穴,偷吃玉米根上仅存的水分,好多禾苗都早早地枯萎了。不过在浇地时,是逮黄鼠最好的时候,当浇地的水从洞这头灌下,你只要瞅准那头,握紧手中的铁掀,对准刚冒出来的黄鼠,一拍一个准。为此,父辈们常常浇一晌地,能逮好几只黄鼠。
“小暑不见日头,大暑晒开石头”。田地里农作物在烈日的蒸烤下也到了疯长的节奏,枝叶茂密繁旺,如果放任它自由疯狂地盲长,只能是光开花,不结果,农人们这个时节异常忙碌。棉花要掐尖打杈,所有的瓜果秧苗西红柿、茄子、番瓜等,都要倒秧翻蔓掐尖。红薯在这个时候也到了翻秧打尖浇水的关键时期,母亲每年都要在立夏前在我家一个叫“场朵”的地方栽一大片红薯苗,我也时不时地和母亲抬水去浇,母亲说:“红薯不翻秧蔓,红薯长得就奇形怪状不好看,不打尖,光长秧蔓不结果。”母亲常说,这个时候你如果天黑了站在地头细心地听,都能听到红薯在地里长大时把土浸得咯吱咯吱响呢。我记得那个时候常常背着母亲,看到被红薯顶起的地方,隆个大土包,常常刨开土偷偷看,不时被母亲发现,母亲说:“这个不能刨开土的,没有土它就脱离了养分,不长了。”我说你看土地这么硬,刨开土不就长得快了吗?母亲说:“你不要看土地是那么的坚硬,但红薯在生长时,比土地更硬。”当时没有文化的母亲也讲不出道理,直到多年后,我学了《种子的力量》,才知道那是生命的力量,本能的力量。一种让生命强大到足以让环境都不能对它产生约束的力量,一种生的力量。不是吗?任何弱小的生命,都有这种力量,就像我们,虽然处在一个卑微的环境中,只要你不放弃生命,不放弃自己的成长,你一定能长大的。你成长了,就是谁也不可小瞧,谁也不可能阻止你的成长。
不过那都只是过去了。不知道为什么,这几年地里再也不见了绿油油的玉米苗了,田间地头的菜园随着农村人口减少只在记忆中了。有的只有割完麦后还留有满地的麦茬,拖着褐色疲惫的身躯,荒芜着。不时有遗落的麦粒在湿润的地里生发着不能结下果实的青苗,在不协调的地表温度中,摇晃着只有自己欣赏自己的生命罢了。看到这里,许是在这个生命蒸发的季节,有些许的不甘心和无奈,但在土地的深沉厚重里,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难道地里不应该产粮食吗?还是不能种田禾?要知道民国十八年关中的年馑似乎并没有走远,那个年代存下来的人,还大有人在。就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三年自然灾害才过去五十年,不是很遥远的。我们有理由让土地荒芜,让成块的水浇地都种上果木吗?
夏天,它给我们的也只是一个颜色、味道和不同的气息,无疑都是对生命的尊重,在它的酷热难耐里,也有它的美好。不是吗?秋天的果实,通过盛夏的累积,才更丰满。
我们无人能够左右季节变换,都只能认真地去体验和甄别季节流转,我们能做的,就是在时光的洗礼中获得成长,在前行中认知自我,让这滚烫的季节,尽致出人生最丰满的收成。毕竟,尘世风光尚好……
我也只想让浓郁的青叶无声无息地划过生命的每一个曾经。让厚重,在我笔下的丹青中停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