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4版
发布日期:2019年07月10日
数字化下的甲骨文会掀起古籍应用的革命么?
数字化下的甲骨文会掀起古籍应用的革命么?
  甲骨文数字化研究者刘志祥
  刘志祥研究出的“甲骨文输入法”
  刘志祥最初研究出的《甲骨文六位数字码检索字库》
  零基础者也可以走近甲骨文吗?通过编码研究出的“甲骨文输入法”,真的能够普及甲骨文研究吗?
  西安退休老人刘志祥耗时二十年做成《甲骨文六位数字码检索字库》,通过把甲骨文数字化,使甲骨文可以输入到电脑中,或许将来对于考古、博物院、书法爱好者、高校历史系学生,会有所裨益。
 
  研究现状:因缺乏教材及推广近年发展缓慢
  2019年是甲骨文发现120周年——从1899年河南安阳殷墟发现甲骨文开始,甲骨文研究迄今已经整整120年。但与3600年历史的甲骨文相比,120年的研究时间仍显得太过短暂。也由此,甲骨文研究被业内称为“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问”。甲骨文的发现,使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中华文明的记录从甲骨文开始至现代有了清晰的相承脉络。2017年,随着甲骨文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更标志着甲骨文的重要文化价值及历史意义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高度认可。
  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回望百余年甲骨文研究历程,囿于年代久远,辨别困难,甲骨文研究显得步履缓慢:在现存的超过15万件甲骨收藏上,已经释读出的单字只有大约2000个。从甲骨文发现伊始,在甲骨文研究领域,“甲骨四堂”可谓居功至伟。“甲骨四堂”包括中国近代四位研究甲骨文著名学者: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甲骨四堂,郭董罗王”的名句,为学界所广泛认同。罗振玉对甲骨学的重大贡献是他最早探知了甲骨文的出土地,并考证其地为“武乙之都”;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一书,纠正了《史记》中记载的个别错误,证明了司马迁的《史记》的确是一部信史;郭沫若主编的大型甲骨文汇编《甲骨文合集》,收入41956片甲骨,被誉为新中国古籍整理的最大成就;董作宾1933年发表的《甲骨文断代研究例》,公认是一部中国甲骨文史上划时代的名著。创立甲骨断代学,是董作宾对甲骨学最大的贡献。
  及至当代,甲骨文的现代价值才愈发显现,艺术家、学者也纷纷从甲骨文中汲取养料。如著名书画家韩美林从甲骨文中获取灵感创作了书法作品《天书》;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陈楠研发了世界第一套甲骨文设计字库“汉仪陈体甲骨文”,用甲骨文文字作画,妙趣横生。
  那么,甲骨文研究为何呈现出发展缓慢的局面呢?早在2017年,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在一份关于进一步加强对甲骨文宣传推广的提案中指出了些许端倪:一是教育部门没有形成甲骨文宣传推广机制;二是缺乏通俗易懂且严谨科学的普及教材;三是社会宣传推广力度不够;四是甲骨文教育推广的师资力量薄弱。 

  艺术价值:甲骨文书法体现直率质朴之美
  甲骨文以其独特的形式之美,成为汉字审美体系乃至艺术审美体系的重要参照。从文字角度来看,甲骨文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从书法的角度审视,甲骨文已具备了书法的用笔、结字、章法三个基本要素。
  郭沫若在《殷契粹编》的序言中,对甲骨文书法赞誉有加:“卜辞契于龟骨,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辈数千载后人神往。文字作风且因人因世而异,大抵武丁之世,字多雄浑,帝乙之世,文咸秀丽。而行之疏密,字之结构,回环照应,井井有条……足知现存契文,实一代法书,而书之契之者,乃殷世之钟王颜柳也。”“甲骨书法”现今已在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中广为流行,足以证明其独特魅力。
  “写书法时,我有时要写写甲骨文。但甲骨文太难认了,只能凭借记忆死记硬背,年龄大了查字典也很麻烦。”陕西书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王庆很喜欢甲骨文书法,时常将甲骨文体现于自己的书法作品中。然而,练习甲骨文书法困难较大,虽然工具书也有,但要通过不断反复记忆来查阅学习。甲骨文是已知的中国文字的起源。研究的意义在于,文字的追根溯源。古人用刀子刻在兽骨上的文字,虽然当时书法意识还比较淡薄,但体现了一种原始美,直率美,流露出文字的本质、质朴之美。“研究书法就必须要溯源这些文字,因为甲骨文对文字的研究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即便是普通人也应当普及一下。这个学问才刚开头,因为发现百余年,还有很多需要挖掘的地方。研究甲骨文河南以及南方省份较多,目前陕西还是缺乏这方面研究的专家学者,可以说是空白。” 

  电脑编码:“零基础者也可以走近甲骨文”
  刘志祥老人也是一个书法爱好者,在写甲骨文书法时,他“想弄清楚甲骨文是怎么回事”,于是经常查字典翻阅,手头上一本甲骨文字典早已经磨破了。在此过程中,他遇到的问题具有典型意义:“四川辞书出版社出版的《甲骨文字典》按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的部首检字,《说文解字》是以小篆为基础分类的,甲骨文时代到东汉已经过了一千多年,字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现在距离东汉又近两千年,汉字的部首又改变了不少,所以检索甲骨文是一件苦差事,就算是专家,检索一个陌生的甲骨文,也很难短时间内从字典中查出来。”
  怎样才能解决检索困难的问题呢?刘志祥苦思冥想后,给出了答案:对甲骨文编码!现代汉字的检字法,大体分为按发音编码和按字形编码两大类——但这些办法都没法套用到甲骨文上。在不断琢磨中,他发现五六十年代时流行的一种四角号码检字法,对甲骨文编码很有参考价值。“如果甲骨文是方块字,直接套用就行了。可惜甲骨文特殊,没法直接套用。但是可以启示我们:只要寻找到甲骨文的字形结构特点,找到笔画类型,就可以给甲骨文编码。”甲骨文虽然复杂,但是仔细分析后发现,它的笔画结构的类型却很简单,只有三种:一种是封闭曲线和其不分叉的延长线结构,一种是交叉笔画结构(折线不算交叉笔画),还有一种是与上述两种结构不粘连的点、线段、折线、曲线等,起个名字叫离散笔画结构。
  根据这些特征,刘志祥着手对甲骨文编码。方案定下来后,他开始对《甲骨文字典》逐字编码,抄写在A4纸上,前后用了一年多时间把这部字典上的8700多字编完。要把这些字编成可查阅的字库,还需要把词条按数字大小排列,于是又把这些词条一条一条裁开,裁出15000多条,然后按数码大小排列后,粘贴在A4纸上,用熨斗熨平,复印,装订成两大本,这就是刘志祥最初研究出的《甲骨文六位数字码检索字库》的手工样本。这个字库能不能用还需要检验,于是就拿《汉语大字典》中收集的甲骨文来编码,编码后发现绝大多数字可以在字库中查检到——这些工作前前后后耗时20余年。“由于甲骨文的特殊性,有些专家把甲骨文输入法看成了哥德巴赫猜想,不相信可以搞出输入法,认为我们是白费工夫,还有人甚至认为这不过是不懂甲骨文的人的胡思乱想,也有专家(如原陕师大教授、参加过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的张懋镕先生)很重视我们的研究,觉得我们的思路正确,但是现在没有人搞这些工作。”
  考虑到这种码也可以用作电脑输入码,于是,刘志祥自己编码,雇用技术人员逐页复印《甲骨文字典》,按字数计酬逐字摘取甲骨文图片,逐码把图片做成word文字,录入电脑字库,用了两年多时间,做成了甲骨文六位数字码输入法字库。2011年,获得了发明专利授权。“安装后使用,甲骨文就像现代汉字一样,可以在电脑上输入了。有了甲骨文六位数字码,甲骨文就像有了带编码的货架,每一件物品都在固定的位置上,很容易找到。”截至目前,以20册的《甲骨文合集》中的字作为对照,在检索了1-6册全部和第7册的一部分,共2万片甲骨片,结果编码没有遇到什么大的困难。
  《甲骨文六位数字码检索字库》以及甲骨文输入法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只要掌握了编码办法,检索甲骨文可以像检索现代汉字一样方便。学习甲骨文就不用死记硬背,对普通群众也不再是一件难事。如果输入法得到推广完善,甲骨文输入法像word、android一样广泛安装于各个系统,以后书籍出版、新闻传播中用到甲骨文不用再制作图片或者造字了,可以极大地提高效率。此外,如果把《甲骨文合集》中的占卜词句和记事等词句全部收集和录入电脑字库,既可以将古文字信息化保存,又可以应用于甲骨文的研究。”刘志祥这样解释自己的研究成果。
  刘志祥视自己的这项成果为古籍应用上的一个革命,但他同时又坦陈:“不要把我当成甲骨文专家,我只是搞编码的。”这项成果最大的意义是零基础者也可以走近甲骨文。但是,必须指出的是,刘志祥现在的甲骨文输入法还只是个试用版本,距离实践应用似乎还有不少距离:目前检索字库还很不完善,有些字查不到,仍急需继续补充;现有的输入法软件仍存在不少缺陷,比如其中一些甲骨文变形较大,不够美观;现有的甲骨文输入法软件检索码重复率高,为降低重复率,需要输入拼音的第一个音,还得按ctrl键才能完成输入,速度太慢;《甲骨文合集》剩余14册的和其他资料上的甲骨文,还未收录进《甲骨文六位数字码检索字库》。
  刘志祥说:“我个人目前没有能力进行普及推广以及后续工作的推进,这项成果在没有找到社会合作单位开发之前,只能说学术的意义大于应用的意义。”
   文化艺术报记者 魏韬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