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30日,渭南市临渭区阳郭镇苌坡村(原大王乡南坡村)红色地下交通站旧址,迎来两批客人。红色地下交通站负责人刘正印的女儿、旧址纪念馆的建设倡导者刘侠,带大家一起了解她父亲的故事。
“护送李先念去延安”时,就在他家休息
刘侠与这些客人的见面,开始于今年春季的一次缘分。
1月末,渭南市博物馆《百年沧桑渭南记忆》展览试开放。展出展品352件(组),照片400余幅。主要展现渭南近代以来的社会发展变迁,展示近代渭南的重大事件、主要成果,重点表现渭南的发展与实践。展厅中陈列着渭南三条红色地下交通线地图,其中一条就有刘正印的家——红色地下交通站,但一张注明“护送李先念去延安”时歇息地的照片却用成了别家的房屋照片。
听说此事后,刘侠和弟弟专程赶到渭南市博物馆,发现确实弄错了。相关同志解释:“我们在一本书中看到了这张照片,征集展品时走访群众,屋主说李先念确实在这个屋子待过,所以我们就使用了这张照片。”
渭南红色地下交通线承担着豫、鄂、陕边区和陕甘宁边区的联络工作以及护送干部、输送物资等任务。刘正印将自家作为红色地下交通站,安全护送过境百余人。其中在1946年9月,成功护送李先念经过渭南。
当时,公开身份是马峪乡乡丁班长、隐蔽身份是共产党大王区武装委员的刘正印,接到一项重要护送任务。取得了接头时间、地点和联络暗号后,刘正印和地下党员史有才等趁着夜色出发了。对接上暗号后,刘正印在厚子镇(位于蓝田渭南交界处)北头圆坟,见到了李先念等四人。
深夜时分,一行人走在山间的羊肠小道上,刘正印紧张的心情可以想象。途中还遇到四个携带武器的人,佯装无事通过后,刘正印后来才知道他们也是负责护送的地下党员。进了自家门,刘正印才看清被护送的四人面貌——身穿国民党“高参”服的李先念和另三位扮作随行人员的任质斌、肖建章和尹省三。但纪律规定,不能过问护送人的身份、姓名,刘正印当时并不知道护送的是谁。安排十多人在村周围警戒后,刘正印又急着安排第二天护送的准备工作。
第二天天刚放亮,李先念等洗漱完毕,刘正印又带着他们踏上浓霜中的小路。穿过国民党盘查站时,刘正印假装李先念是当地乡绅的朋友,镇定自若地通过了岗卡。
渭南市博物馆党员参观红色地下交通站
在渭南市博物馆馆长隋晓会办公室,讲完这段扣人心弦的故事,刘侠和弟弟指出了展厅照片失误,并出示了很多纪念书籍和图片。
失误立即得到纠正,一个邀约也很快达成:“欢迎你们到我们红色地下交通站来参观!”
建党98周年之际,渭南市博物馆近50位党员和工作人员分两批赴临渭区阳郭镇苌坡村红色地下交通站旧址参观学习。
“‘有位重要的领导同志要过陕北去,需你亲自接送。你晚上带上一个可靠的同志来厚子镇。’接到任务后,父亲和可靠同志带着武器连夜走羊肠小道赶到接头地点。”“这就是李先念当晚睡的炕。”“这个屋顶上过去有放粮食的大筐,一些养伤的同志就藏在上面。”
不大的院落里,刘侠为大家详细讲述观察哨、客房、可以藏人的橱柜等,带大家了解父亲刘正印的革命斗争经历和发生在红色地下交通站的战斗故事。
大家静静聆听故事,认真观看介绍英雄事迹的视频资料,轻轻抚摸曾见证过革命斗争历程的桌椅、物件,英雄的形象逐渐清晰,崇敬的情绪愈加强烈。
展开鲜艳的党旗,渭南市博物馆党员们整齐列队,在红色地下交通站旧址前重温入党誓词,饱含着对英雄的崇敬,彰显着继续前进的勇气。
文化艺术报 通讯员 杨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