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了24小时自助图书馆,市民想借阅图书,不必跑图书馆,不受图书馆开、闭馆时间的限制,在街边的一台自助图书馆服务机上,就能完成借书、还书、办理读者证等相关服务。早在2011年,24小时自助图书馆就出现在海南三亚街头,随后逐渐铺开,到2012年11月份,三亚市共建造了18台24小时自助图书馆。然而,记者近日走访三亚市多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发现大部分自助图书馆无人问津,使用率偏低。有市民表示“自助图书馆可有可无”,有的市民甚至不了解24小时自助图书馆。(6月26日《工人日报》)
前些年,为了方便市民借阅图书,不少城市都设立了24小时自助图书馆,为市民开启“夜读时光”,但时隔几年,24小时自助图书馆并没有实现开设之初的构想,效果差强人意。
造成大部分自助图书馆无人问津,使用率偏低的原因是:其一,网络时代,人们越来越倾向于便捷的数字化阅读,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依赖电脑、手机等看书,实体书店都日渐萧条,24小时自助图书馆由于容积小、种类少,更新慢,更是遭受冷遇。其二,当下,习惯纸质阅读的中老年读者不会或不便操作自助图书馆,而在社区阅览室、街道文化中心等读书看报基本可以满足老年群体的需求;其三,宣传力度不够,有的市民甚至不了解24小时自助图书馆。这些“硬伤”都使得24小时自助书店可有可无,形同鸡肋。
实际上,24小时自助图书馆成本不菲。笔者查阅有关资料,一台自助图书馆看起来不大,但仅“年租”就有8万元,加上其他费用,多年下来十余台就是一笔不小的财政支出。24小时自助图书馆“躺”在街头“睡大觉”,偌大的公共资金白白浪费,让人心痛并反思。
近年来,由于运营成本过高、网上书城分流比例大等多种冲击,实体书店勉力支撑。作为传统图书馆外的一种补充形式,自助图书馆的短暂由兴到衰并不意外。其实不止三亚,各地的24小时书店都是兴奋开办,黯然冷场。一个书店能否在一座城市站稳脚跟,长足发展,一是要征集市民需求和意见进行布点,合理布局,及时调整。二要看该城市是否具备浓厚的读书氛围,如果实体书店都冷冷清清,喜欢读书的人较少,又没有其他可以带动夜间消费的商业设施,主要负责夜间借阅服务的24小时自助图书馆完全失去吸引点与赢利点,无法支撑其高昂的运营成本,实在没有必要勉强支撑。2016年,广州市天河区某政府部门就撤掉了出资购买服务的13台自助图书馆,这种加强管理、及时调整投资布局的思路值得三亚及其他各地借鉴。
对于自助图书馆,一些人认为“有好过没有”,对此笔者实在不敢苟同。任何一项公共投入都要讲求投入产出比,要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能因为是“公家的”就随随便便不以为意。实际上,政府投资更要控制成本,讲究科学化现代化管理,才能进一步提高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益。反之,若只追求24小时自助图书馆数字上和表面上的好看,重建轻管,或形同虚设,不仅浪费了公共资源,也是一种形式主义。
我们不否认自助图书馆的开卷有益,但也不能忽视其逐日减退的投资效益与社会效益。既要有热热闹闹的“进场”,更要用冷静客观的商业眼光评估其价值与继续存在的意义。审慎对待每一项公共投入,管理好每笔公共资金及公共资源,讲求科学、高效的投入产出比,把钱用到刀刃上,使其发挥最大效能,应成为现代型政府的价值追求体现。
作者:斯涵涵 来源:南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