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6版
发布日期:2019年06月24日
张文博书法篆刻艺术欣赏
张文博书法篆刻艺术欣赏
  行书但愿人长久横幅57cm×33.5cm2018年
  韶华长寿3.4cm×3.5cm2017年
  李孝萱3cm×3.1cm2017年
  沈必晟印2.9cm×2.9cm2018年

  一日之迹(陶印)4.5cm×5cm2018年
  节临《孔宙碑》条幅  48cm×180cm  2018年
  隶书、行书《如镜》条幅  33.5cm×96.5  2018年
  艺术简历
  张文博,陕西宝鸡人。2005年起就职于书法报社,先后任编辑、主任编辑;2015年起就职于武汉美术馆,曾任策划部主任,现为展览部主任。
  其先后在《中国书法》《中国书画》《书法》《中国文化报》《中国美术馆》《美术报》《书法报》《中国书画报》《中国美术报》等专业媒体发表书画评论20余万字,涉及篆刻史、书画家个案研究、当代美术批评等;并多次受邀在湖北美术学院、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开展学术讲座。2018年在汉中博物馆举办“坐忘——张文博书法篆刻作品展”;2015年至今参与组织策划“武汉·武汉:一部艺术链接的城市史(美术作品展)”“苍山为岳——石鲁作品展”“书风——当代中青年书家邀请展”“大河寻源———周韶华文献展”“生为变法———朱振庚作品展”等20多个展览项目;其策划的“书之大者——杨守敬的书法艺术”展览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18年全国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全国入选9位)。
 

  与文博相识近二十年了。说起他,我常想起人们挂在嘴边的金字塔理论。在我看来,有的人一生把塔做成了台地: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就是“知道分子”,只适合参加百科知识竞赛;有的人把金字塔做成了类似于大雁塔旁的塔林:众多小成而无大成。我知道文博的目标是金字塔:举凡与书法相关的诸多艺术,无论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古典的还是现代的,平面的还是立体的、抑或是行为的,他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深入的学习与思考。他清晰地知道塔尖的方向,他现在所做的只是希冀打造艺术的合金,目的是坚实地走向理想的顶峰!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博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也是充满希望的!
  ——薛养贤(中国书协理事,陕西省书协常务副主席,西安交通大学中国书法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博还在书法报社当编辑的时候就时常与我往来,平时你看他话不多,但一聊到书画,他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那种陶醉、那种热情、那种滔滔不绝,真是会感染周围的人。在同龄的年轻人中,文博的视野是很开阔的,这与他善于思考、勤于阅读有关。文博从小就喜欢书法篆刻,大学学的是美术专业,在课余他关注诗歌、当代艺术,编报纸、写评论,大学四年时间就在专业刊物上发表了数万字的评论文章,引起了书法界不小的关注。
  在书法的学习上,文博偏好“古拙”与“厚重”一路的东西,在篆刻用刀上,强调金石气和书写性,他将隶书作为自己要攻克的难点,对《石门颂》《乙瑛碑》《西狭颂》《张迁碑》等汉代隶书用功最久,同时他对邓石如、赵之谦、尹秉绶、来楚生、林散之等隶书名家作品有独到的理解。为了更加深入传统,他多年来不遗余力地收藏碑拓、考证碑文、实地访碑,为此耗资不少——没有对艺术痴迷到一定程度,谁会这么干?2015年,文博毅然放弃了长达十年的编辑生涯,选择到武汉美术馆从事策展研究工作。得知他这个决定时,我特别高兴。干过编辑和记者的人去做展览有他自身的优势:编辑要带着问题意识组织话题,策展人则是要通过艺术家的作品,以一种新的叙述逻辑在固定的空间呈现出问题来,这两者之间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我相信文博到新的岗位一定会干出一番成就。后来我们见面的机会就少了,但是经常能听到他的好消息,他对美术馆工作抱有极大的热情,也明显能感到他对工作的投入,对策展的热爱。最近一次见面,我得知由他策划的“杨守敬的书法艺术”展览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18年全国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项目,我为他由衷地自豪。
  兴趣和热情是最好的老师。文博还年轻,后面的路还很长,无论为人为艺,已经显示出他逐渐成熟的一面,我相信他会在艺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周韶华(著名书画家、理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