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8版
发布日期:2019年06月03日
套话的美术评论何时能消
套话的美术评论何时能消
  最近读了几篇关于中国画和中国画画家的评论文章。每篇作者几乎都是名家。在几位名家心目中,他们评论的中国画和中国画画家都是伟大得不得了,集万好于一身,所有与中国画有关的玄妙高深,作为人的高尚品格都赋予了他们,玄之又玄,高深莫测。
  我看完这些评论文章后,才明白为什么现在的中国画会千篇一律,毫无长进。你设想一下,他们的品格、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对中国画的理解竟然是一模一样的,百家争鸣可能出现吗?岂不就是全部一个模子的。当然也有另一种可能,就是违心之作,可是身为一名学者,违心地写这样的美学评论,里面还涉及品格,这里面的品格值得深思啊!不过更多的是看得云里雾里,不明所以。
  每当看完一篇,我就会问身边的朋友,像这种评法,读完后竟然不知道此评论家在说些什么,甚至怀疑写此评论的哥们到底有没有去看过研读过他评论的作品,更不知道他有没有和创作的画家深入地交流过。
  对于中国画,我感觉有一句话比较合适来衡量它的前生、今世、来生,“出古人所未及,呈当今之新意,领后世之风采”。也就是说,每个时代的创造,都是要做到前人没有达到的;当代是最具创造力的,到下个时代或者在文化延续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是后人所学习的,这才是画家要做的。在写评论文章时应该在这个范围内发掘这位画家和这幅作品所在绘画领域的成就以及价值。
  要是写其技艺如何高超,作品的艺术价值有多高,高在哪里,那就需要你去看、听、思,不要闭门造车,套话连篇。我们中国文化固然高深莫测,但绘画艺术是感性大于理性的,绘画要求是具体的精、气、神,尽管意境之说颇为虚玄,但意境之虚玄却不能用虚玄去表达,可能这才是中国画的神妙所在。还有一点就是中国画和中国书法的关系,和诗、印的关系等都是去写评论时的参考。
  对画家或者一幅绘画作品的评论更要注重客观与具体,不要特意夸张,刻意神化。可以宏观的角度去看画家或作品对艺术史可能会产生的影响,更可以具象地评论其笔墨的独有之处,画面的空间关系以及画作精神层面的东西,这精神层面的折射点来源是哪里,是因什么造成的,里面的借鉴、独到之处都有哪些。没有去研究这位画家或者这幅作品,就不要胡诌,不然,不仅是对画家和画作的不负责任,更是对收藏者和爱好者的最大伤害,就是对于您自己也是超级的不负责任,虽然你可以因此篇评论获得你想要的价值,可是你真的认真想过这个价值吗!“金缕玉衣”的例子还不够给我们以警示吗?
   来源:直击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