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宋尾的兴趣,完全是他的小说。长篇小说《完美的七天》(原载《收获》长篇专号春卷,长江文艺出版社2018年12月版)的故事很有意思,写一个丢掉工作的失意记者,酒醉后被人殴打,被多年前的邻居搭救后,受雇去完成这位前诗人的心愿。从山城出发到海滨小城寻找与他失联九年的情人,到达后发现,情人在九年前就因车祸去世。
翻开小说的开头,读来就津津有味。应该说,这部小说是不闪耀,但会发光的黑色岩石。尤其是那些奔跃性的情节,就像荒漠中流出的河水。
小说细心稳健的叙述,睿智的情节安排,让小说波澜起伏。从小说的思想建树来说,是纯粹而苦役的。我自以为这是部悲剧式的小说,完美的七天只是精神的美好。
作者所剥开的谜团,实质上是滴水穿石。通过建立的人性高塔,使微小人物心理有了扩张。情人喜欢一种怎样的生活,喜欢上后可以彼此欢心。实际上,这仅是故事的一部分。另一部分,作者将以精神与灵魂建立通道。他在撬开另外一扇门,这才是小说所建立的世界。于是,小说结尾便有了这样的情景,“我怀孕了。”“我也不知道。当然,我怎么会知道?但我第一次领悟到,人生在某处时总要迎接一个崭新的开始。我同时明白,所有的复杂和痛苦不过才刚刚开始。”危机感和紧迫感由此扑面而来,在这个时候被灰色幽默变得畏怯。难道上帝就没有情感的界限?或者说完全取决于天气的变化。小说也由此有了更加深入的批评,对社会的裂变由情感而生灭。
《完美的七天》有着明显的“非完美”特征,没有遵循传统的写作规律。这种反差在小说里反而更符合逻辑,更确凿地把故事雕刻得淋漓尽致。一些十分屈辱的细节,能够一下子分辨出来。细细读来会让人猛然醒悟,婚外情对人性的纠缠也就喋喋不休。当撕裂开梦境时,灵与肉通过漫长的对抗和挣扎后,始终与现实层面的生存格格不入。
细细读来,实际上《完美的七天》讲的是个好没意思的故事。这和宋尾本人有关,我觉得宋尾也是个好没意的人。读那些男人和女人的情节时,故事特别吸引人,特别是有些故事有着非常出彩的韵律。这与他的生活有关,小说家总喜欢生活在作家的心中。这些没有意思的意思,反而给小说创造了灵动和魅力。
一个孤单的叶子飘摇在风中,在现实和怀想下相互撕裂,只能进入另外一个境地,以无法置换或被拒绝进入时,写作的末端就变成了陡峭的悬崖。这种漂移的思索,会让血气复活,让人意识到人的核心。选择以语言的方式来发泄,最终达到舒畅心灵的效果。
宋尾的小说语境特别简单,就像是掠过林间的大风。纷纷扬扬,讲述着很强的动感。《完美的七天》的最大价值是,以关注人性的悲苦和拯救,但从中也看到了人的无救和无助,同时发出了吁求和呼喊。人对孤单无助的救助向往,在小说中表现得尤为强烈。
实际上,人的本质就是野性的,被放逐的。就算是考证发现,也不便于释疑解析。至于小说中的死亡,那也许是一种生的状态。这是作者探寻小说的奥妙,这种奥妙是生活提供的丰富材料。
通读《完美的七天》,整部小说就是一个不理会天气的阴谋。小说里有着灵思的讳言,以及开阔的叙事空间。读者都不会对死亡进行责备,因为那些显露出来的真相,就是人生的黑麦,草丛中有谷蛾和蝴蝶。它们焦急地活着,就像活在一个大城市里。每个生命的存在,有自由的必然,就像苏醒的蝴蝶一样,根本没有办法思考蚂蚁的话。那种自由的精神创伤是永久的,而且不可以分解地蔓延着。
当然,寻找的还有另外一层意义。死亡有时候是一种安乐,人生可以永生,但是出现了死亡的恶魔,永生就会受到伤害。
正因为如此,悬崖没有了退路。在现实生活中,宋尾辞去了所有的职业,现在专门从事着小说写作。他不以为这样是在冒险,相反觉得更加的安全。望着人潮人海的深渊,悬崖亦有峭壁之美。
(本文作者系鲁迅文学院第三十六届高研班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