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报讯(通讯员 李世居 赵荣) “这是过去夏收碾麦子扬场用的木锨,它的优点是轻、又不会把地上的土铲起来。扬场是巧用风向,再加上老把式使用‘左右掀’,一会工夫就把干净的麦子整理出来了。那时候,对庄稼人的‘全把式’有一句顺口溜:摇耧、盘炕、扖麦秸,扬场……”陕西省大荔县安仁镇安二村80岁的老农何天福在展室正在向参观的群众义务讲解,讲述着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民用的锄头、镰刀、风箱等农耕工具。
5月15日,走进大荔县安仁镇“文化大礼堂”,这里全面展示着由群众踊跃捐赠的老犁、木锨、纺车、石磨等印记着岁月痕迹的生产生活工具,留住难以割舍的乡愁和情怀。
在礼堂中,那些20世纪50年代的四个一工程“一张床、一个脸盆、一个痰盂、一个热水瓶”;60年代的三十六条腿儿“一个衣橱、一个柜子、一张桌子、4把椅子、一张床”;70年代三转一响“一台缝纫机、一块手表、一辆自行车、一台收音机”等在这儿整齐陈列,一应俱全,让人目不暇接。通过老物件的展示,更多的是让参观者知道了从前人们怎样从刀耕火种到如今机械化、现代化,这些老物件也一一见证了国家的日益强大和美丽乡村建设带来的飞速发展,勾起人们美好的乡愁,成了一处难得的农业文化遗产。
大荔县安仁镇“文化大礼堂”是安仁镇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将“旅游旺县”与文化振兴相融合,建成集民俗馆、农业馆、农家书屋、文化礼堂为一体的综合大礼堂,现已成为廉政教育基地、传统文化基地、民俗文化基地。同时安仁镇将“文化大礼堂”与小坡园区冬枣小镇、平朝工委纪念馆、美好乡村龙门村等以点穿线,打造出安仁全域农业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