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5版
发布日期:
一孔之见【孔明专栏(52)】
高人不语
  早年,某高僧赠语贾平凹:“系心一处,守口如瓶。”老实说,我不全理解。我是这样想的:人长个嘴不只是吃饭来了,更是说话来了,甚至是演讲、歌唱来了。人都不语,如何推心置腹、坐而论道、谈情说爱、打情骂俏?老子、孔子、释迦牟尼俱不语,如何会有《道德经》《论语》《金刚经》传世?鸟语若是天籁,虫鸣便是地籁,刮风下雨也应该是大自然的自言自语。苏轼说:“振鬣长鸣,万马皆喑。”龚自珍说:“万马齐喑究可哀。”人人都似喑马,真不敢想象。
  多少年过去了,不知不觉就“知天命”了,却时常扪心自问:“天命为何,我知之乎?”孔子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如此说来,我坦白我对天命真是一无所知,唯因不知,我忽然对高僧的话若有所思、若有所悟了。
  “系心一处”,是要把自己的心拴住,莫要“心猿不定,意马四驰”。“心猿不定”,容易惹是生非;“意马四驰”,容易闯下弥天大祸。祸由口出,不是因为嘴不把门,而是因为心无缰绳,又口无遮拦,话就如舌上龙泉,源源不断而又滔滔不绝。话如江河,拦截为坝可以蓄水发电,放纵四流却可能泛滥成灾。
  “守口如瓶”,堪品堪玩。人身譬如瓶子,满瓶子不响,半瓶子咣当。瓶子口小,还有个盖盖。人有个心,心生思想,思想譬如佳酿,装满了瓶子可以珍藏,藏之愈久,愈能聚集醇香。何时启封,何时分享,听凭“系心一处”那个心可也。“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所谓知己,就是“系心一处”;话不投机,说啥都多余。“守口如瓶”,不是禁口,而是忌口,是出口安着阀门,可以关闭,也可以开启,还可以再安一个过滤嘴,不过心的话不放出去。好酒只与知己分享,心言只说与知音倾听。心不在一个高度,话必不在一个层次。说了白说,还不如不说;说了不被理解,和白说差不多;说了自讨无趣,那就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话是紧箍咒,出口成章,出口也会自己给自己下套。人间许多悲剧不能细究,细究都是咎由自取,都是嘴巴、舌头惹的祸。
  “系心一处,守口如瓶。”高僧的话,只说给高人听,也只有高人能听懂。贾平凹遇见高人了,也被视作是高人,这句话就像陈年佳酿一般,被高敬了。此前平凹不善言辞,此后平凹更会说话了。他在人前木讷,貌似嘴笨,实则大巧若拙。不巧舌如簧,却妙笔生花。他的言行,恰如孔子的话:“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谨慎说话,不是不说话;吝惜言语,不是装哑巴。我行我素,我就是我:在人前不撂大话,不说过头话,不显摆自己一肚子锦绣文章;在人后不言是非,不说短长,不臧否人物,更不随声附和。他的主张在他的文字里,用心灵咀嚼,或能打开潘多拉盒子。但谁配称潘多拉?谁有资格打开潘多拉盒子?这不是谜面,也不是谜底,而是一味禅,唯有高人解得。
  我想起了观世音菩萨左手里的净瓶和右手里的杨枝。左手是善手,执瓶便是行善。“系心一处,守口如瓶”,此瓶即净瓶乎?不是所有的瓶子都有盖子,也不是所有的瓶子都需要盖子,观世音的净瓶就没有盖子,而且瓶口朝下,随时随地可以抛洒。净瓶里盛满甘露,可化清凉,可祛心火。抛洒等同布施,有如春风化雨。右手执杨枝,蘸甘露而挥洒,遇善则善化,遇恶则恶消。施舍一滴露,润泽万颗心。善护念,即布施,说一句话都多余。
  人心如瓶,善满而善溢;守口如瓶,善启而善行。造化尽在人心,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心田播种了善,又蒙受了甘露,那就是福田了。福田即福报。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做人高调,必遭诋毁。高人如鹤,鹤鸣九皋,鸣是本分;鹤立鸡群,不鸣也是本分。与其对牛弹琴,不如邀月独酌。高人不语,不是不想,而是不能。玄机在“系心一处”,妙谛在“守口如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