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庆和与演员在交流 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七鸭子村位于黎坪镇以西8公里处,村子里只有335户,1008个村民。近年来这里的村容村貌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得益于当地政府和各级部门脱贫攻坚的不懈努力,也与一个人分不开。他就是南郑区文化馆馆长王庆和。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王庆和是扶贫工作队驻村队长,他首先了解村里基本情况,再进行“志智双扶”,这样就得心应手多了。每年定期两场文艺演出,以此来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南郑区文化馆还为村里培养了一支20人的文艺队伍。小队伍内容丰富,有锣鼓队、秧歌队,这是整个黎坪镇唯一的一支文化队伍。这支文艺队伍还经常到相邻的村子进行文艺表演,为山里的乡亲们带去了文艺的春风。
勤劳致富裕,文化润民心。村容村风大有变化的同时,村民的收入也跟了上来。通过发展特色产业,以种植的500亩油菜制种产业为基础,2017年全村光是卖种子的收入就达到42万。健身场建起来了,路灯安装上了,山区的夜晚也亮堂了起来。“变化是实实在在的,30多户住在山里的居民,通过移民安置的方式,住进了村里的移民安置点。一部分通过危房改造,也解决了住房困难的问题。”
谈及驻村扶贫的经验,王庆和谦虚地说:“也没什么经验,主要是编写扶贫方面的快板,通过对脱贫典型人物的礼赞,用活泼的形式教导老百姓。文化活动不就是让咱老百姓高高兴兴地看,高高兴兴地学,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鼓舞和教育吗?”
王庆和以及他所在的南郑区文化馆大胆创新,勇于变革。南郑区有国家级非遗项目汉调桄桄,省级非遗项目13项,以这些项目作为支撑,目前有90个传承人。他们将公益读书屋、书画展览、歌手大赛、诗歌大赛等文化活动都放到了商业场所里面。“这些场所人流量很大,又不用去找观众。商业体提供了冬暖夏凉的空调服务,有一个舒适的理想场所。通过和商业体的融合,在尝试创新的过程中,我们的文化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
王庆和对于自己所从事的文化馆工作有着清晰的认识。他觉得文化馆的工作重点,始终是应当放在农村第一线。文化馆的众多活动,城里的文化活动,从周一到周五歌声琴声不断。于是就有倾向地组织人员到偏远的乡村、敬老院等进行文艺演出和指导工作。这样才能充分体现文化的均等性,让所有人都能享受到文化的成果。“记得有一年搞民歌大赛的时候,需要民间歌手,要翻山越岭到山里去找,有时候要跋涉上百公里的山路。那一次找歌手很艰难,在朱家坝我们打听到了一位老先生,但是到了之后老先生却说自己不会唱民歌。最后我们软磨硬泡坐在他家里的火塘旁,一边烤火,一边交流民歌。聊着聊着就感觉遇到了知音,老先生不自觉地唱了起来。后来我们还成为好朋友,平时经常打电话联系。”
王庆和对目前扶贫的目标非常笃定,他的目标是让偏远农村都能建起自己的文化队伍。而支撑他的一个强大的信念就是,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文化工作者一定要深入到群众中去,我们搞的是群众文化,就要深入群众。这样也就能体验生活、感知生活,有了生活激发创作的灵感,就能把生活当中逮到的感触和感受、鲜活的事例变成文艺作品。”
文化艺术报记者 魏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