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大熊猫 陕西省林业局供图 文化艺术报讯(记者 倪尧 齐敏) 据上海报业集团界面新闻消息,5月6日,联合国框架下机构IPBES(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正式公布了长达1800页的生物多样性报告。报告指出:自然界处在人类历史最糟糕的状态。地球的800万物种中,有100万正面临着人类造成的灭绝威胁。这是联合国15年来首次对自然界进行的全球评估,这份报告也将为2020年在中国召开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提供支持。
IPBES第七次全体会议于当地时间4月29日在法国巴黎开幕。作为联合国框架下机构,132个成员国的代表在为期6天的会议期间,讨论一份重磅评估报告,报告草案由来自50个国家的145名专家经过3年时间编写,长达1800页。
报告中显示,物种灭绝的五种主要原因是:过度开发、过度捕捞、气候变化、污染土壤和水、外来生物入侵,而这些都与人类行为有关。有科学家认为,地球已经进入“大灭绝”时期,这是非禽类恐龙灭亡以来的第一次,也是五十亿年中的第六次。报告也指出,现在还不算太晚,很多恶果可以通过改变种植食物、生产能量、处理垃圾等活动的方式来避免。
2020年,第十五次《生物多样性公约》大会将在云南省昆明市举办,届时大会将确定2030年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制定2021原2030年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这次会议被国际社会看作“挽救生物多样性最后期限”,而中国也被寄望于在阻止生物多样性快速下降方面扮演领导的角色。
在过去的数十年间,中国在保护和遏制生物多样性下降方面取得了积极的进步。中国通过推动“生态文明”的理念,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以朱鹮保护为例,陕西朱鹮数量从1981年的7只发展至2576只,栖息地面积亦由发现时的不足5平方公里扩大到14000多平方公里,创造了动物保护史的奇迹。
记者从陕西省林业局获悉,在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大战略、大背景下,陕西省以完善栖息地和实现野生动植物种群稳定增长为根本,加快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对大熊猫、朱鹮、林麝等濒危野生动物植物强化了野外巡护、栖息地恢复、扩大繁育、放归自然等工作,截至2018年底,陕西野外大熊猫数量达到345只、人工圈养种群数量达到22只;朱鹮种群数量达2576只,其中野外2168只,人工饲养408只;林麝种群近20000只,养殖规模居全国首位,占全国人工养殖总量的70豫以上。
新修订的《野生动物保护法》颁布实施以后,陕西省林业、公安、海关、工商、交通、网信、铁路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先后开展了“打击网络非法野生动植物贸易专项行动”“天网行动”“利剑行动”“清网行动”等一系列专项行动,严厉打击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等违法违规活动,有效维护了候鸟等野生动物种群及其栖息地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