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3版
发布日期:2019年04月26日
一场夏令营 成就《根与魂》
一场夏令营 成就《根与魂》
  “爱我中华”夏令营走进鸣沙山
  三原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麻军峰与李征老人在《根与魂》发布会上
  “爱我中华”夏令营营员侯宇轩、党嘉旭在《根与魂》新书发布仪式上
  他们出生在共和国创立前后,他们的成长经历了“反右”“大跃进”“庐山会议”“三年自然灾害”“中苏论战”和“文化大革命”等时期。在“文化大革命”时,在校的1966级、1967级、1968级三届初高中学生,后来被称为“老三届”。
  他们出生在21世纪,他们的成长伴随着网络、多元化、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网络时代,他们是90后、00后甚至是10后。他们被称为“新生代”。
  2018年7月,9位年逾古稀的三原县“老三届”与20多名不同年龄的在校学生,祖孙两代人组成了一个“爱我中华”夏令营,开始一场跨越大西北5省区的游学旅程。旅程结束后,他们策划出版了纪念文集《根与魂》。 

  4月21日,由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书《根与魂》发布、赠阅仪式在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举行。这本200多页的图书,还有一个副标题:“爱我中华”夏令营西北行记,作者署名为《根与魂》编委会。
  这并不是一部畅销书,也不是一部名家作品。但是活动当天,有200多位热心人士自发从西安、周至、苏州、厦门等不同地方,来到三原县参加活动。
  在活动现场,记者发现,前来参加活动的人群涵盖了各个年龄段——有满头白发的“40后”“50后”,有人到中年的“60后”“70后”,也有朝气蓬勃的“80后”“90后”,甚至“00后”“10后”。到底是什么魅力,让老中青少聚会于一本书的发布会?
  一场夏令营见证隔代人沟通
  2017年,三原县南郊中学毕业的9位“老三届”老人,在探讨、交流培养教育孙辈成长过程中的苦恼时,逐渐发现了一个问题:现在的孩子是被圈养的一代。他们生活、学习条件优越,但信仰、品德教育缺失。家庭、学校、社会的熏陶和教育,从衣食住行到生老病死,把什么都替孩子想到了,唯独缺失了教导孩子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有信仰、有理想、有抱负的人。
  这9位老人,有的是政府部门退休干部,有的是大学退休教授,有的是农民,有的是自由职业者……但他们都是三原县南郊中学的“老三届”毕业生。他们是:李征、徐秉义、南解民、王万顺、袁森、丁育民、韦力、马春荣、巨志忠。他们这代人,是与新中国共同成长的一代人,他们的生活,经历了国家、民族在发展过程中的种种考验和艰难历程,亲身的经历使他们对党、对国家、对民族怀有血脉相连的深厚感情。共同的信仰和磨难,也让他们这一代“老三届”同学之间的友谊保持终生。
  现在,人到古稀之年,培养教育隔代的孙辈成为他们发挥余热的主要途径。他们疼爱孩子,愿意跟孙辈的孩子们交流,把他们毕生的精神财富传承给孙辈人。但一个老人苦口婆心的说教,怎能抵挡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喧哗与影响。
  为了有效地与隔代人沟通,将他们那代人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传授给下一代,9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在李征的带动下,自筹经费,策划、组织起一个由20余名大中小学生参加的“爱我中华”夏令营,引导他们的孙辈们走出家门、开阔眼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根与魂》这部书就是记录夏令营全部行程的纪念文集。
  行程中的爱国情怀汇集为《根与魂》
  2018年7月21日,“爱我中华”夏令营开营。12天里,这个特别的夏令营从陕西三原出发,他们横跨陕、甘、青、内蒙古、宁五省区,翻越海拔4300多米的青藏高原,驰骋茫茫无际的戈壁滩,游历于日月山、青海湖,茶卡盐湖、可鲁克湖、鸣沙山、月牙泉、嘉峪关、酒泉卫星发射基地、胡杨林、沙湖、延安枣园、延安历史博物馆、宝塔山,行程共计5500多公里,于8月1日在人文始祖黄帝陵前举行祭祖、宣誓、闭营仪式。
  在短短的12天里,这些老人、辅导员和孩子家长相约,一路上用诗文、摄影作品抒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祖国悠久历史和日新月异的变化的赞叹。通过这些诗文和摄影,引导孩子们“正三观,立品德”,让孩子们经历了一场灵魂的洗礼。
  在开营致辞中,活动组织者代表向孩子们发出倡议:要多走、多看、多思、多想,从身体上、思想上都得到锻炼,使这次夏令营成为每个营员成长的新起点;在闭营仪式上,20多名营员洪亮的集体誓言在黄帝陵前响起:我是中华民族的子孙,我叫龙的传人,面对先祖,我庄严宣誓:努力学习,全面发展。在新的时代,做一个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青年。忠于祖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竭尽毕生精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从书中文字可约略感知到20多个孩子在9位老人引导下,在短短的12天里,经历了怎样一番灵魂的洗礼——
  2018年7月21日早晨,在举行了短暂而庄重的启营仪式后,全体营员与随行工作人员乘坐大巴车,从三原一路西行,途经陕西礼泉、乾县、长武、彬州,进入甘肃境内,穿越泾川、平凉,宁夏隆德等地一路西行……
  2018年7月22日……担心这群平日在家里娇养惯了的孩子们嫌弃条件艰苦,领队和辅导员就给他们讲当年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吃草根、啃树皮、过草地、翻雪山的艰苦历程。让他们明白,现在的架子床比当年红军睡在草地上不知要好到哪儿去了。孩子们听了红军的故事后,果然没一人叫苦,还调皮地说:“想想红军二万五,今晚一点都不苦!”
  2018年7月23日,在从黑马河到茶卡盐湖途中的两个多小时,三位随队的古稀老人用平实的语言、切身的体会与营员进行了一次推心置腹的交流。李征老人讲到,他十几岁起就从一百多公里之外的铜川焦坪煤矿用架子车拉煤,卖掉一车挣20元,以此解决生活问题。虽然现在自己早已不缺吃穿,但仍旧一条裤子穿十几年,一顿饭花几块钱。但是,为了孩子们健康成长,他愿意出资通过举办夏令营活动这种形式引导教育孩子,努力使他们有所改变和提高,这就是一个平凡人对社会的贡献……
  2018年7月25日,纵观这几天行程感觉到孩子们进步很大,已经能主动关心、帮助别人,为团队服务,主动同别人交流解决问题……
  南郊中学67级2班的夏大平老先生在开营首日赋诗一首:“爱我中华”意气高,营启首日如旋弸飙。西行千里跃三省,笑语欢歌车娇。
  南郊中学67级1班罗竹玲老人深情寄语:可爱的“爱我中华”夏令营的孩子们:你们此行山高水长路漫漫,沿途有美妙的风景,也有未知的艰难险阻。相信在一群“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爷爷们的引领下,你们一定能高歌猛进,取得硕果。孩子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你们的行程就是一部无字的书,那里面写着祖国壮美的河山、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更书写着我们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你们学到的东西一定会陪伴你们茁壮成长。加油,孩子们,不到长城非好汉……
  南郊中学68级4班姬秀云老人赋诗一首——
  孩子们,送什么给你们呢?
  送一片蓝天给你们,那是宇宙的。
  送一块地给你们,那是大自然的。
  送一片阳光给你们,怕你们不珍惜灿烂。
  送一丝温暖给你们,怕你们不会抵御严寒。
  送一句赞美给你们,怕你们骄傲迷失方向。
  送一个设计好的未来给你们,怕你们停滞不前。
  于是我决定,
  送挫折给你们,练就你们百折不挠的腰杆。
  送磨难给你们,练就你们腾空翱翔的翅膀。
  送艰苦给你们,教你们用双手去创造幸福。
  送勤奋给你们,让你们明白一切来源于实践。
  送智慧给你们,让你们走出自己精彩的人生。
  在12天同甘共苦的行程中,9位老人与隔代的20多个孩子之间始终贯通着“我们给你们关怀,你们给我们希望”这样一个默契和共识。
  “把心操到孩子身上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这次“爱我中华”夏令营的倡导者和组织者名叫李征,是三原县南郊中学67级“老三届”,也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开展这个夏令营活动所需的20余万元经费,就是李征老人自己筹集起来的。令人动容的是,举办这个夏令营的时候,李征老人罹患肺癌,正在与死神抗争……
  1967年从南郊中学毕业后,来自农村的李征返乡务农。在填不饱肚子的“文革”年代,为了生活,李征除了务农之外,还偷偷外出打工挣钱。改革开放后,李征的勤奋和才智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他组织起一个工程队,承揽工程,施工挣钱。做了几个大工程之后,李征成为改革开放后农村较早脱贫致富者中的一员……
  年纪大了,也有了一些积蓄,终于不用再为生计奔波、辛劳了。却应了一句俗语: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5年前的一次体检,李征被查出肺癌。进一步检查之后,医生宣布他为肺癌晚期。
  谁知四五年过去了,李征老人依然风风火火地在为社会奉献余热——不是医生的诊断不准确,而是医生的“宣判”让李征老人彻底将生死置之度外。能活4个月,他就要再为社会奉献4个月的余热,哪怕只能再活4天,他也要再为社会奉献4天的余热。就这样,4年过去了,他依然在奉献着余热……
  多年以来,即使在与死神抗争的几年中,他一边治病,还一边从自己的积蓄中拿出钱来,隐姓埋名资助过十几名贫困学生就学。这次“爱我中华”夏令营活动就是在与死神抗争的过程中酝酿、策划并亲力亲为组织、实施的……
  或许,南郊中学68级1班巨志忠对校友李征的感慨,就是这次行动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我还要呐喊:爱我中华!从我做起,从教育我们的子孙后代做起!’这是李征用生命发出的强音,是震撼我们及下一代人的强音……”
  高建群为该书作序《一群小人物干了一件大事情》,他说:“世界上每天都在发生许多看似重要的事情”,他以为,“把心操到孩子身上,为他们做点事,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文化艺术报记者 文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