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7版
发布日期:2019年04月17日
冯道的“不倒翁”之道
冯道的“不倒翁”之道
  沧州历史名人冯道雕像
  五代十国风云中有奇人一个,叫冯道。他生逢乱世,却总能化险为夷,刀光剑影里活得游刃有余。
  夹在唐宋之间的五代十国,前后历时近百年,其间的政治斗争之残酷,生存环境之凶险,个人命运之无常,在当时几乎让人人崩溃,也让后人无限感慨。而冯道却像个八面美人,长袖善舞,左右逢源,成为绝无仅有的“不倒翁”。不仅在五代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冯道也是个独一无二的奇人。
  一
  没几个人愿意生活在乱世,“乱离人不如太平犬”么,冯道也不例外。但他生活的五代十国偏偏很乱,而且乱得一塌糊涂。唐朝末年,自从王仙芝、黄巢等人开了造反起义的头之后,中国就陷入了长达近百年的又一个乱世,人命如草芥,死生常在瞬息间。中华大地白骨成山,血流成河,上上下下没有几人能安生,最苦当然莫过老百姓。
  冯道生于公元882年,卒于954年,活了73岁,从生到死都没有走出那个令人叹息又很无奈的乱世。他出生的前两年,黄巢已经攻占了大唐首都长安,唐僖宗李儇沿着他祖爷爷李隆基“安史之乱”后“幸蜀”的路线,仓惶逃往四川。赫赫有名的大唐王朝,前头被安禄山和史思明这两个混账东西折腾得辉煌不再,如今又遭黄巢等致命一击,已是名存实亡。接下来的中国就越来越乱了,大好河山被各色枭雄弄得支离破碎。冯道去世6年后,后周的点检校尉赵匡胤欺负后周世宗柴荣留下的一对孤儿寡母,抢夺柴荣千辛万苦得来的胜利果实,搞了个喜剧式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登上大宋太祖皇帝的宝座,五代十国这一段混乱不堪的历史才画上了句号。
  虽然生在人命如草芥的乱世,冯道却活得很滋润,上天似乎独爱他一人,荣华富贵任他享。他在五代时期给5个“国家”的12个皇帝当过宰相级高官,自称“长乐老”,人称“不倒翁”,死后被后周世宗柴荣追封为瀛王,备极哀荣。在中国两千多年英雄辈出的封建社会,冯道名头不大,但极具特色。他生在乱世,位极人臣,却能全身而终,还被封为王,堪称奇迹,放眼古今,绝无仅有。
  中国人讲究盖棺论定,史家说冯道,却是众口多辞。宋代以来,人们对这位“乱世不倒翁”的评价往往截然相反。欧阳修写《新五代史》时,对冯道的总体评价不高,但又承认:“人皆以谓契丹不夷灭中国之人者,赖道一言之善也。”爱憎分明的王安石对冯道则评价很高,说他是“纯臣”,还说他“屈身以安人,如诸菩萨行”。简直是拯救百姓于水深火热的活菩萨了。当代文化名人余秋雨和李敖,对冯道都有评价,却是一贬一褒。余秋雨认为冯道是“官场小人”,说“他的本领远不只是油滑而必须反复叛变——人行道德、信誉、承诺、盟誓,全被彻底丢弃了,朋友之谊、骨肉之情、羞耻之感、恻隐之心,都可以一一抛开”。李敖先生对历史人物向来很挑剔,但在其历史小说《北京法源寺》里借康有为之口,如此评说冯道:“冯道在五代乱世里,不斤斤计较于狭义的忠奸观念……不管是哪朝哪代,不管是谁做皇帝,只要有利于百姓,他都打交道……”他举例说,“契丹打进中国杀人屠城,无恶不作,中国的英雄豪杰,谁也保护不了老百姓,但是冯道却用巧妙的言辞,大臣的雍容,说动了契丹皇帝,放中国人一马。”
  《五代十国风云录》的作者姜狼豺尽认为,五代十国人物如过江之鲫,但真正可以称之为顶尖人物的只有三个:柴荣、李煜和冯道。柴荣“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若不是英年早逝,肯定会收复被“儿皇帝”石敬瑭出卖给契丹人的幽云十六州,完成统一大业。李煜的文学成就既超越时人,又光耀千古。冯道身处“虎狼丛中”,位高权重,却能安然立身。
  大约因为太有才了,冯道这辈子几乎一直在做官,而且都是位高权重的大官。他历任的中央和地方官职为幽州节度巡官、河东节度巡官、掌书记、摄幽府参军、试大理评事、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集贤殿大学士、检校尚书祠部郎中兼侍御史、检校吏部郎中兼御史中丞、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检校太师兼侍中、检校太师兼中书令、行台中书舍人、户部侍郎,转兵部侍郎、中书侍郎、门下侍郎、刑部尚书、吏部尚书、右仆射、司空、司徒兼侍中、太尉兼侍中、太傅,太师等达40余种之多,让人眼花缭乱。
  冯道的历次散阶为仕郎、议郎、朝散大夫、银青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特进、开府仪同三司。他的武职勋位自柱国至上柱国。历次爵位为开国男爵、开国公、鲁国公、秦国公、梁国公、燕国公、齐国公。食邑自300户至11000户,食实封自100户至1800户。
  在五代十国的各色人物中,除了几个当过短命皇帝的以外,大概就数冯道做官的时间长而且官位高,前后长达近40年。在封建社会,一人一生在这么多“国家”有过这么多官爵,显然登峰造极了,苏秦张仪也没有当过这么多官。
  冯道中年之后,在政坛名望极高,无论是汉族人还是契丹人或沙陀人当皇帝,他都是“香饽饽”,不断被委以重任,授以重权。冯道在后唐、后晋当过宰相,契丹灭后晋后,他到契丹任太傅,后汉时任太师,后周时又任太师,一身而事十余主,创造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官场奇迹。
  这个冯道,出身于农村半知识分子之家,瀛州(今河北交河东北)人氏。祖上有时务农,有时教书,地位都很低,他没有显赫的家世,没有靠山,也无爹可拼。但冯道从小酷爱读书,文章也很有水平。他沉稳忠厚,不挑剔吃穿,只知读书,即使是大雪封门,尘埃满座,也要先读书,人称“书虫”,“书虫冯道”在当地的名气如雷贯耳。
  冯道成年后,五代时期的精英们正打得鸡毛乱飞,大江南北被搅得“周天寒彻”,冯道却不慌不乱,气定神闲。他眼光独到,能发现战乱年代的危中之机。在他眼中,这个乱世不仅光明无限,而且大有可为。他身份低微时写过一首诗,坚信自己在这个乱世必有发挥才干的机会:“莫为危时便怆神,前程往往有期因,终闻海岳归明主,未省乾坤陷吉人。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
  “狼虎丛中也立身”,冯道凭什么?除了有才,大约一靠善良,二靠善变。怀揣一颗善良心,他在战乱时期绝不干伤国害民的坏事。善变的智慧,帮助他在乱世中立身、发迹并全身而终,使他安然闯过了人生的一个又一个难关。
  二
  我们很难用一般的忠奸是非标准对冯道作出评价判断,只能用大历史观评说五代时期这个特别善变的另类高官。
  冯道“滑稽多智”,脑袋瓜子的灵光超越常人。后唐明宗时,冯道让家仆买了一双靴子,第二天就穿着上了朝。同僚翰林学士和凝看到后,便问这双靴子多少钱?冯道笑着抬起一只脚说900文。和凝听了立刻骂自己的随从,怎么买同样的靴子,冯大人只花了900文。你怎么就花了1800文?那900文哪去了?还没等仆人说话,冯道又抬起一只脚说这一只也是900文。众人大笑,和凝弄了个大红脸。这是一个无关宏旨的小事,却足见冯道过人的机敏。
  作为一个高级官员,冯道在开拓进取方面无所作为,在管理协调方面却是一把好手。五代时期的军阀皇帝忙于征战,个个都想学秦始皇统一全国,都需要后方有一个好管家,冯道就是最佳人选。后唐时期,冯道的父亲去世,冯道回到家乡服孝。契丹人久闻冯道大名,想借此机会以偷袭的方式将他抢走,由于边境守军严密防备,这才没有得逞。契丹人能征善战,但治国理政的水平很低,不惜兴师动众抢冯道,大约就是看上了他管理国家的才能。
  在重大原则问题上,冯道也讲政治,重操守。明摆着的大坏事,他无力阻挡,就决不掺乎。五代时期出了个认贼作父的卖国贼“儿皇帝”石敬瑭,石敬瑭为了当上后晋皇帝,求契丹发兵相助时,甘愿给比他小11岁的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当干儿子,还把幽云十六州的大好河山拱手割让给契丹人,使宋朝及其以后的汉族王朝的江山失去战略屏障,屡屡遭受塞外少数民族的铁骑袭扰,石敬瑭也因此背上千古骂名。“儿皇帝”一词,也因此流传千年。冯道这时正是石敬瑭的手下重臣,但他没有参与这个阴谋。
  冯道为人心机很深,“人莫测其喜愠”。《资治通鉴后晋纪》里说,冯道“临难不赴,遇事依违两可,无所操决,唯以圆滑应付为能事”。他俸事后晋石敬瑭时,石敬瑭曾以用兵事咨询他,冯道对石敬瑭说:陛下历尽艰险,创成大业,神武睿略天下无有不知。兵伐之事,陛下一定要自己决断。臣下本是一书生,为陛下在中书,守历代成规,不敢有一丝一毫的差错。臣下在(后唐)明宗朝时,明宗曾以兵事相询,臣也是这样回答他的。
  冯道的回答实在高妙。首先给皇帝送上一顶“神武睿略”的高帽子,让龙颜大悦。然后以“书生”为护身符,把“兵伐决断”的皮球踢回给皇帝。表明自己只行宰相之职,管理内务。尽管冯道依违两可,无所操决,但石敬瑭“颇可其说”,很满意他的答复。一朝宰辅不问军国大事,还让皇帝对自己很满意,大约只有冯道这样的太极高手能够做到。
  在五代十国这样的乱世,冯道是举世无双的官场“政治气象”专家,他判断把握政治风云的水平极高,总能根据“政治气象”的变化,正确地决定出门时穿雨鞋还是穿皮靴,在朝堂上说什么话或不说什么话。至于为谁效力,在冯道看来并不重要,只要有官做,能保民,他就乐呵呵又兢兢业业地去干。
  这很有些像现在的高级职业经理,谁出高薪聘用他,就全心全意为谁卖命。那种“朝为仇敌,暮为君臣,易面变辞”的尴尬,冯道这种人则不怎么当回事。后唐明宗死后,闵帝李从厚即位,冯道仍为宰相。这时潞王李从珂在凤翔起兵造反,闵帝慌忙逃往卫州。冯道见闵帝大势已去,便“视其君如路人”,亲率百官迎新主子潞王李从珂入城,接着拥立李从珂为后唐末帝,冯道则继续当宰相,百官在他的带领下迅速各归其位。冯道似乎有“弹簧脖子轴承腰,头上装着风向标”,后来每次政治风云变幻时,都能及时准确地掉转船头,弃旧从新,对新主子照样“赤胆忠心”。他换主子就像换衣服一样,毫无心理障碍。
  三
  冯道“浮沉取容”,靠的并不是拍马溜须,反倒坚守着自己的一定之规。他特别善于“用正确的舆论引导”领导,巧妙地向最高领导提出建设性意见,让领导欣然采纳。后唐明宗李嗣源登基后,想当个有道明君,任命冯道为宰相。冯道向明宗建议:“谷贵饿农,谷贱伤农”,“勿以清晏丰熟,便纵逸乐,兢兢业业,臣之望也”。然后推荐了一首当时举子聂夷中的诗《伤田家》:“二月卖新丝,五月粜秋谷,医得眼下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遍照逃亡屋。”明宗听了说:“此诗甚好。”遂命侍臣抄录下来,经常诵读。此次讽谏后,明宗对冯道更加器重了。
  明宗得到一玉杯,上面刻着“传国宝万岁杯”。明宗很喜欢,请冯道欣赏,冯道看罢正色道,是宝贝,但只是有形有价的。而无形无价的宝贝却是仁义,只有实行仁政,才能无敌天下。李嗣源听了,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对冯道更加信任。
  身在乱世,位高权重,树大招风,难免有性命之危,冯道却很会保护自己。石敬瑭当了“儿皇帝”后,派冯道出使辽国。完成使命后,冯道就想回到中原。为了回中原,他与契丹王巧意周旋。冯道把契丹王给他的赏赐都换成薪炭,有人问他这是为什么,他说:北地太冷,他年老难以抵御,所以早做准备,他摆出一副要长住契丹的架势,其实是疑兵之计。契丹王当然不傻,看出冯道不愿久留的心思,就让他回去,冯道却三次请求留下来,契丹王仍让他走。冯道又在驿馆驻了一个月才启程,路上也走得很慢,契丹的官员让住就住,让走再走,两个月才走出契丹边界。随从们不解地问,从北边能回来,我们都恨不得插上翅膀飞,您还要住宿停留,为什么这样啊?冯道说,纵使你急速返回,那契丹的良马一夜就能追上,根本就逃不掉,慢慢走反倒能安全返回。大家听了,叹服不已。
  冯道不仅机智,而且幽默。石敬塘的后晋被契丹灭亡后,冯道去契丹的京师朝拜辽太宗耶律德光。耶律德光责备冯道为什么要侍奉后晋,向来圆滑的冯道一时语塞。耶律德光又问:那你为什么来朝见我?冯道的机智幽默劲儿这时上来了,他答道:无城无兵,安敢不来?耶律德光又讥刺道:你是何等老子?冯道答道:无才无德痴顽老子。冯道应答有趣,耶律德光非常高兴,冯道又当上了契丹太傅。
  冯道在政治上朝秦暮楚,但在做人方面,却向圣人标准看齐。坏事他不干,好事尽量做。他一生勤俭,为人宽厚,既不贪色,也不贪财,爱护百姓,乐于助人。沙陀人李存勖称帝后,先升冯道为郎中、翰林学士,灭了后梁,又授他户部侍郎。不久冯道父亲去世,按规定,要暂时辞官回乡守孝。服孝期间,家乡闹饥荒,冯道便将自己家里的财物全部拿出来周济乡亲,自己住在茅草屋里,当地的官吏送来的东西他都没有接受。冯道在家乡,一点也不摆官架子,亲自下地劳动,还上山砍柴,对一些缺乏劳力的人家,他也尽力帮助。后来,契丹发生内乱,冯道在今河北正定时,看见被掠夺的中原妇女,就变卖自己的东西,将她们赎回,然后派人将她们一一送回家。有了这些善行,人们对他在契丹为官的那一段历史,多取宽容态度。
  冯道大约是那种心里特别宽敞的人,他肚量大,也善于化解危机。有一个出身军吏的官员在衙门口辱骂冯道,下人们看不下去,要将其捉拿治罪。冯道淡然一笑,机智地说:他肯定是醉了!然后请那人进来,设宴招待,一直到了晚上,也没有丝毫不快和怨言,不久还升了那人的官。冯道的这些品行,使他在当时赢得了不错的评价,较高的声誉。
  晚年的冯道,写了一篇《长乐老自叙》。也许知道自己在后世的价值,在《自叙》中把他初进江湖到这一生担任的所有官职等,毫无遗漏地一一叙录。他也很在意自己的历史形象,在《自叙》中,他郑重宣示这辈子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口无不道之言,门无不义之财”,“下不欺于地,中不欺于人,上不欺于天”。他这样说,也这样做,没有说一套,做一套。冯道最后说,他唯一遗憾的是不能辅佐明君完成统一大业,安定八方,有愧于曾经担任的官职。
  生于乱世,在许多人看来,是人生最大的倒霉事。要把“倒霉蛋“做成“幸运儿”,没有善变的智慧,那就连可能性都没有了。在风云变幻、鬼神莫测的五代十国这个乱世,冯道却能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总是稳坐钓鱼台。他不仅一直官运亨通,一辈子锦衣玉食,而且虽然多年与“豺狼”为伍,但始终坚持不做欺压坑害百姓的缺德事。
  冯道生在公元9世纪至10世纪中的五代十国,处世哲学却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士大夫很相似。在政治上,他的立场不坚定,侍奉的皇帝垮台后,他不仅没有像忠臣义士那样慷慨殉国,还乐颠颠跑到新王朝全心全意伺候新主子,脸也不红,心也不跳,如此而再三再四。他服务的“国家”和主子互相敌对,但他都尽量做对老百姓有益的事情。在契丹当太傅时,他“身在曹营心在汉”,骨子里还是向着中原的汉人,千方百计呵护汉人的生命。他以恭维的形式,劝谏辽国皇帝,不要滥杀中原百姓,使契丹人对中原人民的屠杀大为收敛,这也是王安石和欧阳修赞赏他的原因。
  冯道成为乱世里的“不倒翁”,当然因为他有过人的才干,更因为他心中有善念,做事守正道。危害百姓的事,他坚决不做;有利百姓的事,他尽力去办。
  冯道在历史里的形象不倒,因为他是一个善于把原则性和灵活性巧妙结合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