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翻开阿莹的《长安笔墨》,心里充满着忐忑和敬畏。面对这本被归为艺术理论的画评,自己脑海中搜索到的美术知识,仅有中学时素描石膏像的记忆。那赭黄封皮包裹之下,一幅幅画作以插图的方式镶嵌在文字之间,一起散发着诱人的墨香,那山、那水、那林,多看一眼就会身临其境;伟人、志士、百姓,栩栩如生地讲述一段故事;苍茫、隽永、随情,画风转换中让人应接不暇,回味无穷。一股艺术的激流,冲破思想的围栏,开启一段透彻心扉、触及灵魂的旅程。
习近平总书记说:“文艺是世界的语言,谈文艺,其实就是谈社会、谈人生,最容易相互理解、沟通心灵。”对我而言,美术殿堂是神秘而陌生的,但美术大师的名字却是如雷贯耳,也许是同在一片故土的缘故,每次看到他们的作品,都会感到温暖、亲切。行业领域不同,社会人生相通。捧读《长安笔墨》,浓郁的文学味道、质朴的语言风格,将长安画派的艺术史娓娓道来,画家的“形象”和作品特征跃然纸上,特别是贯穿其中的奋斗精神和人生哲理,使我绕开艺术理论的晦涩和技术层面的深奥,内心的亲近感和获得感得以满足。
笔墨由心生,画作映春秋。初看幅幅画作,有一种朦胧的吸引力,有一种强烈的带入感,当读懂画家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状态,就会激发出见画如人、穿越时空的交流欲,想去探寻画作中的人物性格、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画家的心路历程,想用这些“潜台词”将立体、鲜活、富有神韵的画面解锁出来。仿佛每一条墨迹、每一块色彩,都浸透着人、事、心、情、境,折射出画家的艺术之路、时代的发展变迁、社会的生活风貌。畅游画卷之中、涤荡心灵蒙尘、体悟人生磨砺,那缕淡雅的气息沁人心脾,那份恬静的安逸放空精神,那种坎坷的历程催人奋进……
从长安画派到黄土画派,从石鲁、赵望云到刘文西、王有政,一代又一代画家站在前辈肩上,带着“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主张,禀赋“不断探索”的品质特征,接力奋斗,建立起一座又一座艺术里程碑。生生不息的笔墨传承中,“长安”这条根脉蔓延生发出许多支系,各种绘画流派生动发展,中国画的描写内容、表现形式和笔墨语言得到极大丰润,培育出一片丰厚伟大的文化沃土。
“伟大的背后是苦难”,艺术也不例外。伟大画作绝不是“神来之笔”轻轻松松绘就的,名家大作的背后都有“一番寒彻骨”的锤炼,作品甚至都是“蘸着血和泪画出来的”,艺术探索的艰辛可见一斑,而这些艰苦和磨难正是画作的精神积淀和思想内核。春秋笔法的养成不仅需要捕捉美的敏锐性,更赖于纵情恣意、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而后者在面对艰难困苦和坎坷曲折时尤为重要。徐庶之不畏风霜雨雪、环境险恶,常常一个人背起画夹,骑着毛驴骆驼就深入牧区采风,精致刻画出新疆的风土人情,开创了“天人合一”的西域风情画派;王西京曾因莫须有的原因被束之高阁,苦楚的岁月没能浇灭创作的激情,却成为其浴火重生、辉煌复出的重大洗礼,那幅《远去的足音》中“戊戌六君子”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未尝不是画家个人当时的心境;当踌躇满志的崔振宽不幸染上肺疾,他却以永不停歇的画笔挣脱梦想的“枷锁”,让青春飞扬。后来,生命中最具活力的19年又被下放到“特艺场”。然而,种种摧残和消磨却成为他厚积薄发的宝贵力量。“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正是这种把苦难当作财富,勇于迎难而上、乐于“自找苦吃”的人生追求和创作态度,托举起画家们辉煌的艺术成就。
艺术源于生活,对陕西这片皇天后土的热爱和崇拜,使画家们形成了特别强调现实生活的艺术特质,他们高举扎根群众、沉入生活、追溯历史的大旗,几十年如一日,深居简出、观察提炼,倾心耕耘在创作一线。刘文西55年间,先后90多次深入陕北田间地头,力求捕捉农村最新鲜、最生动的变化和感受,那幅《祖孙四代》把黄土人祖辈躬耕黄土地的勤劳与喜悦刻画得入木三分,流露出美丽幸福的黄土情;赵振川继承老父亲的艺术实践,坚持深入到生活中学习,挤出时间钻进老林沟壑写生,静心孤寂地享受艺术道路上的跋涉。大江南北、戈壁草原、名山大川、田间地头……尽染艺术色彩和文化气息,到处都有上下求索、踏平坎坷的足迹,到处都有苦思冥想、笔耕不辍的身影,画家们循着历史的足音、踏着时代的律动、悟着生活的真谛,把感情与思想宣泄在尺纸之上,将理想与追求付之于笔墨之中,画作鲜活的“生命体征”正如画家的艺术人生,画作深邃的精神辐射亦如画家的思想境界,人世间的真、善、美在苦与乐、奋与进的创作中被表现得那样干净和纯粹,这也许是最甜美的艺术结晶。
“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以转变、创新作为传承的最好方式,这是长安画派发展中的鲜明特点。正如书中所述:“艺术流派本来就是一种自然发展的趋势。”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氛围下,即使同一个艺术流派也不必有完全一致的风格。传承不代表一味地顺从,改变也不意味着改弦换轨,画家们在个人艺术创作中不断自我否定、自我转变,不断打开新的路径,将画派精神赋予时代内涵和人文关照,充盈起富有个性特点的新风格、新变化:何海霞悄然离开习惯范式,跳出实景具象、转变画风意向,展现的大写意山水之美带给长安画坛持久激荡;方济众对色彩大胆探索,使鲜艳的色泽融汇进古老的中国画笔墨里,大大拓展了长安画派的风格;江文湛的艺术探索从“山水”到“花鸟”,无心的一“转”竟创造了独特的“江氏绘画语言”,并在不断琢磨“变法”中实现颇具新意的艺术创新。实践证明,前进、变化、超越的新足迹使得艺术传承之路越走越宽阔。
脚下这片伟大神奇的黄土地,滋养了厚重沧桑、兼容并蓄的长安笔墨,一代一代的美术人把生命的酸甜苦辣挥洒在这里,带我们走进艺术、走入历史,那孕育传承的笔墨精神穿透时空地域、跨越行业阶层,闪耀出艺术人生与时代奋进交相辉映的璀璨光芒。掩卷心难平,蓦然发现,原来艺术就在身边,笔墨也是春秋,我们的生命就是黄土地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