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年前,谁也不会想到九嵕山下的礼泉会有如此“盛世”奇观。北边袁家村关中印象体验地如火如荼,东边的烽火红色教育基地初具规模,南边堡里水岸乡居有情有调,西边的前山村御果正发新芽……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礼泉与新中国共沐风雨,如今已是春色满园,成为乡村旅游、全域旅游蓬勃发展的旅游名县。
近日,文化艺术报记者跟随“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媒体采访团,走进咸阳市礼泉县,解密礼泉在乡村振兴中是如何蝶变的。
“胡想大学”让乡村成为创业大舞台 “说起袁家村,很难想像到一个只有62户,不足300土著村民的小村庄,竟撬动起了一个几乎中等城市人口周末度假的旅游市场。它不仅创造了礼泉县的奇迹,也创造了全国的奇迹。”这是礼泉县委宣传部部长张永忠对袁家村的评价。
自2007年发展乡村旅游以来,袁家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已经走过12年。谈及成功经验,现任村委会主任、袁家村80后返乡青年的典型代表——王创战最有发言权。他说,不管是发展关中民俗旅游,还是解决城乡食品安全,抑或是未来对文旅产业的布局,袁家村人一直重视的是解放思想。只有解放了思想,老百姓才会信任你,才会跟着你干。在乡村产业振兴中,袁家村通过开办农民夜校,组团外出考察,不断开拓视野,把农民固有思维从农村中解放出来,只有亲自体验了“服务”才能更好地为别人服务。
不仅如此,袁家村的管理团队始终有一种危机感,因为有危机感才激发管理团队不断创新。去年,袁家村招募了一批有想法、有梦想的年轻人,并创办了“胡想大学”。区别于传统意义的大学,所谓“胡想大学”,是一个只有5人的创业团队。创始人车明阳介绍说,“胡想大学”是一个致力于通过催化城乡双创为乡村振兴及生活方式产业创新提供人才和创新解决方案的平台。它立足袁家村关中印象体验地,以“乡村众创”理念,通过长期实践,融合国际先进创新理论、商业创新方法。并且基于中国乡村及产业升级实际,探索出一套适用于乡村振兴及生活方式产业创新的方法和工具,然后通过袁家村“胡想大学”进行实践和不断升级。
除了整合一、二、三产业之外,袁家村以其强大的包容性吸引一大批创客。随着袁家村精品民宿、原创品牌艺术街、关中大观园等项目的建成,袁家村在文旅产业发展上又迈出一大步。这些文旅项目的落成,不仅积极地进行文化输出,而且极大地带动其他产业的融合与升级,使袁家村成为名副其实的“乡村众创”基地。“未来,袁家村不仅解决城乡悠闲生活方式,而且是集研究、教育、咨询、文化IP孵化为一体的城乡双创载体和实践者。”车明阳说。
能人带动“旱腰带”的贫困村脱了贫
“多亏了党的政策好,我才过上了好日子!”赵敢为边说边择着手中的韭菜,准备中午包饺子。赵敢为是礼泉县昭陵社区前山村的村民,今年54岁,自小患有眼疾,双眼几乎失明,全靠弟弟一家照顾,家中10亩石榴园年收入达十四五万元。听见家里来人,赵敢为热情地招呼大家,嘴里不停地念叨要感谢赵书记。赵敢为口中的赵书记就是山前村党支部书记赵中友。
2012年,土生土长在“旱腰带”上的“能人”赵中友回到了家乡前山村。在这之前,他凭借一辆拖拉机起家,直到身家几千万。“自己富了,但村子还很穷,我就把自己的生意交给家人和亲戚打理,自己回到村上带领大家脱贫致富。”赵中友说。在担任山前村党支部书记后,他带领村两委班子,利用一年零一个月的时间,使村里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他任职期间,更是以“十二件大事”让山前村脱了贫。
据了解,2012年前前山村没有通自来水,村组道路没有硬化和绿化,没有安装路灯,基础设施相当落后,群众生产生活受到很大的限制。新的支部班子上台后,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全村实现了自来水入户全覆盖、道路全硬化;安装太阳能路灯54盏;主干道路两旁实现全绿化;每户门前统一购置垃圾桶,卫生长效机制基本建立。实施了石榴观光园道路的修建工程,共修观光园水泥道路860米,并实施了800亩观光园的节水灌溉工程,建成武将山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工程。
此外,村里还成立了秧歌队、锣鼓队、自乐班等以丰富群众生活;建设了精神文明一条街,通过标语、绘画等形式,对群众进行道德警示教育;同时完善村图书室、广播室、老年人活动中心等设施;在陕西省女子监狱帮扶下制定全新的前山村村规民约以及一系列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宣传牌,进一步开创了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新局面。
2017年,前山村完成了整村脱贫摘帽。
未来,前山村将继续依托唐肃宗李亨陵墓武将山,实现产业由单一种植向多元化种植、养殖和乡村旅游方向发展,把前山村着力打造成产业、人居、旅游全面发展的新农村。
顺势而为产业融合寻振兴之路
堡里村位于礼泉县赵镇政府驻地以南3公里处,北邻关中环线,南依泔河水库,凤凰大道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全村共9个村民小组,485户,1890人,基本农田1930亩,水域面积360余亩,河堤总长约3公里。村子历史文化悠久,古有唐兴国寺、关公庙、菩萨庙等,民风淳朴,人杰地灵。
近年来,堡里村两委班子积极响应县、镇“全域旅游”工作号召,团结带领广大群众建设美丽堡里,发展乡村旅游。村党支部书记杨世贵介绍说,2015年,村上为发展养鱼垂钓、休闲度假旅游事业,注册成立了咸阳城外堡里文化旅游公司,总投资1800万元。目前,第一期工程已全面完成,并于2018年8月开始试营业,主要有垂钓养鱼、民宿窑洞酒店、娱乐餐饮等三部分:其中三个养鱼池塘总面积约120亩,垂钓分为岸边自由钓和水上平台小木屋钓;民宿窑洞酒店总共35间客房。第二期工程于2019年开始建设,主要分为水上乐园和温泉泡汤两大部分,目前温泉地热勘测和建设用地规划两大部分已经完成,其他附属工作正在加紧进行中,条件成熟即可开工建设。
为发展乡村旅游,堡里村在村两委的带领下还平整荒坡荒地1800亩,每50亩规划种植经济果林一种,带领广大群众脱贫致富。现在的堡里,荒坡不见了,污水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绿水和青山。
诸如此类,礼泉县的乡村振兴事例还有很多,红色烽火、“白村模式”等早已耳熟能详。新时代下的礼泉,正以乡村众创为支撑点,寻求自身蝶变的新模式。
文化艺术报记者 刘林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