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1版
发布日期:2019年04月10日
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暨《黄河大合唱》首演80周年
《黄河大合唱》唱响壶口瀑布
《黄河大合唱》唱响壶口瀑布
《黄河大合唱》壶口演出现场 李文振/摄
  文化艺术报讯(记者 宇文云波) 4月9日,由中共延安市委宣传部、延安革命纪念地管理局主办,中共宜川县委、宜川县人民政府、延安鲁艺文化园区管理办公室、延安新区管委会承办的“我和我的祖国——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暨《黄河大合唱》首演80周年演唱会”在宜川壶口瀑布开演。
  本次活动由海内外二十多个团体共同倡议发起,澳大利亚纳维塔黄河合唱团、西北民族大学合唱团以及交响乐团等承担了《黄河大合唱》演唱和伴奏,国家一级演员、著名演播家、著名主持人、中国煤矿文工团原团长瞿弦和担任《黄河大合唱》的朗诵。
  参加演出人员从西安市出发,沿着当年《黄河大合唱》的创作地进行寻访,重温当年的历史场景,分别于4月9日在宜川壶口、4月12日在延安大剧院和4月13日在延安鲁艺文化园区举行三场演出,共同唱响《黄河大合唱》。期间还将在《黄河大合唱》的诞生地——鲁艺旧址举办“纪念《黄河大合唱》诞生80周年座谈会”及“重走《黄河大合唱》创作之路”寻访活动。
  1939年春,诗人光未然应作曲家冼星海之约,在延安完成《黄河大合唱》的歌词,冼星海于3月31日完成了大合唱全部音乐的创作。1939年4月13日在延安陕北公学礼堂由抗敌演出队第三队首次演出。
  作品由《序曲》《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和《怒吼吧!黄河》9个乐章组成,热情讴歌了中华民族渊源流长的灿烂历史,赞美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展示了一幅全国人民英勇抗日的壮烈图景。首演后引起巨大的反响,在全国广泛流传。它对现代中国的音乐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黄河大合唱》词作者光未然(1913耀2002),诗人、文学评论家。原名张光年,湖北光化人。1927年在家乡参加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20世纪30年代起从事进步戏剧活动和文学活动。1936年在武汉发表歌词《五月的鲜花》,谱曲后在抗日救亡活动中广泛传唱。1940年去重庆,从事文艺活动,创作长篇叙事诗《屈原》。1949年后,一直在北京从事文艺活动。先后担任《剧本》《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以张光年署名发表了大量文学、艺术评论。
  《黄河大合唱》曲作者冼星海(1905原1945),祖籍广东番禺(现南沙区榄核镇),出生于澳门,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有“人民音乐家”之称。1926年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1928年进上海国立音专学习音乐。1929年去巴黎勤工俭学,师从著名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斯。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赴延安,后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1945年10月因劳累和营养不良,病逝于莫斯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