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1版
发布日期:2019年04月03日
乐山大佛“出关”
乐山大佛“出关”
  左图为体检与抢救性修复工作前的乐山大佛(2018年10月4日无人机拍摄);右图为修复工作后的乐山大佛(2019年3月29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摄
  新华社消息,4月1日,历时近半年的四川乐山大佛残损区域抢救性保护前期研究及勘测工作结束,乐山大佛正式“出关”,景区的九曲栈道和佛脚观光平台重新开放,游客终于能再次走到大佛脚面的观景平台,近距离看大佛了。
  开凿于唐代的乐山大佛,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通高71米,是世界上最高大的古代石刻弥勒佛坐像,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因常年暴露在自然环境下,长期受到风雨、植被等侵蚀,极易发生风化、渗水等病害,再加上所处山体是质地较软的红砂岩,保护难度极大,新中国成立之后乐山大佛已进行了9次较大规模的修缮工作。2018年10月8日,乐山大佛胸腹部开裂残损区域抢救性保护前期研究及现场勘测工作启动,在经历175天“闭关体检”后,于今年3月底全面完成并拆除脚手架,乐山大佛终于“整装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