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6版
发布日期:2019年03月29日
不该被遗忘的音乐活化石———西安鼓乐
不该被遗忘的音乐活化石———西安鼓乐
  西安鼓乐的古乐谱
  西安鼓乐研究资料
  李石根编著的《西安鼓乐全书》
  2019年春节刚过,西安音乐学院喜传捷报,该院西北民族音乐研究中心,在陕西高校系统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评估中,被评为“优秀”重点研究基地。
  西安音乐学院西北民族音乐研究中心成立于2008年,所有的硬件设施就是置于教学楼里的4间很小的办公室,和一间与教室差不多大的资料室,编制人数还不到10人。就是这样小的一个研究机构,却构筑起一个西安鼓乐研究、传承的大平台。
  记者在这里见到了类似于“天书”的西安鼓乐古曲谱,看上去有点像日、韩文字。记者随口问:怎么还有外文资料?该研究中心徐龙老师咧嘴一笑说,这些资料在国外找不到能看懂的人———它不是哪个国家的文字,而是我们西安特有的记录西安鼓乐的古乐谱。
  对西安鼓乐的研究和传承,是西北民族音乐研究中心的三大优势(西安鼓乐、陕北民歌、唐乐舞研究)之一。几代民族音乐人,为挖掘、抢救、保护、研究、传承濒临失传的西安鼓乐,前赴后继、殚精竭虑…… 

  从流散民间到倾倒世界
  西安鼓乐主要分布于今西安市城乡,至今仍然保持着相当完整的曲目、谱式、结构、乐器及演奏形式,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境内发现并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民间乐种之一,被国际音乐界和史学界誉为“中国古代音乐活化石”。原本是西安地区每年夏秋之际,各地为了庆贺丰收而在香会、庙会上开展的鼓乐活动,以“朝山进香”、“祈雨斗乐”为主。
  西安鼓乐以打击乐和管乐为主,其演奏形式分坐乐和行乐。坐乐是在室内围绕着桌案依次就坐演奏,曲调是一种有固定结构的大型套曲;行乐是站立演奏或在行进中演奏,伴以彩旗、令旗、社旗、万民伞、高照斗子等。行乐以演奏散曲为主,打击乐器只起伴奏、击拍作用,多用于行进和庙会的群众场合。西安鼓乐形成年代已不可考。从当代研究成果来看,与唐、宋音乐渊源颇深。
  在1952年以前的上百年中,这一古老的优秀民间乐种完全依赖其悠扬悦耳、美不胜收的艺术感染力在民间流传,由民间艺人自发传承。1952年,在一次全国性民间音乐考察活动中,西安鼓乐这一在当时还没有统一名称的古老乐种被一批民族音乐专家从民间挖掘出来,经过几十年的研究、整理,改革开放后,西安鼓乐搬上舞台,很快就在全国音乐界引起轰动和世界乐坛的关注。各个流派的西安鼓乐多次在全国巡演并多次应邀出国表演。
  在2009年我国申报的第一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中,“西安鼓乐”赫然在列,与内蒙长调、北京古琴、安徽昆曲一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首批音乐类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西安鼓乐申遗成功后,舆论界对于鼓乐悠久的历史、优美的旋律、乐人技艺津津乐道。可是,有多少人知道,为使西安鼓乐这一流传民间,百余年来处于自生自灭状态的古老乐种免遭销声匿迹的命运,我国几代民族音乐专家学者在长达60余年的岁月里,殚精竭虑、前赴后继,奔波于古都西安的市井村落,与鼓乐民间传人互敬互动、互相配合、彼此跟进,为抢救西安鼓乐而付出艰辛和努力!
 
   60多年前终被统一“正名”
  这些民族音乐人的感人故事,是由西北民族音乐研究中心于2014年启动的“西安鼓乐研究60年重访典藏计划”引起的。
  2013年9月,从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退休的中国传统音乐研究领域专家乔建中先生,被母校西安音乐学院聘为特聘教授。2014年,乔建中启动了“西安鼓乐研究60年重访典藏计划”科研项目。既然是“重访”,当然就有一个“初访”。几代民族音乐人为发掘、保护、传承、研究西安鼓乐的感人故事,就发生在这“初访”与“重访”之间……
  1952~1953年,由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联合西北艺术学院(西安音乐学院前身)、西北音乐家协会两次对西安鼓乐社及其铜器社展开调研活动。在第二次调研活动中,著名中国音乐史学家杨荫浏先生带队亲赴西安,对这种古老乐种展开调查研究。在两次考察中除了北京的几位专家之外,陕西本地也有几位专家参与,包括音协的李石根、樊昭明,西北艺术学院的石滢西、包志清、冯秦,省文教厅的何均。
  根据先后两次调查情况,回京后,杨荫浏、孟杰、苏琴执笔编写了题为《陕西的鼓乐社与铜器社》的调查报告,全文共分五个部分:一、西安古物及音乐概况;二、鼓乐;三、铜器三联与唱词;四、道情;五、采访之后。对西安鼓乐进行了全面、详实的调查分析。
  在杨荫浏先生率队进行调查之前,西安鼓乐这一古老乐种还没有统一的名称,各地的叫法五花八门,有的叫“细乐”,有的叫“乐器”,有的叫“香会”,有的叫“水会”等等。杨荫浏在调查报告中为了表述方便,将那些五花八门的称谓统一为“西安鼓乐”——这就是西安鼓乐名称的由来。
  杨荫浏先生等人编写的《陕西的鼓乐社与铜器社》调查报告,对民族音乐的非凡贡献在于将西安鼓乐从街头村落发掘出来、推向专家学者的研究案头,为西安鼓乐后来的研究传承和走向世界音乐殿堂打下坚实基础。 

   几代人持续研究从未间断
  在杨荫浏先生率领京、陕专家联合考察之后,陕西音乐界一批专家学者对西安鼓乐的研究一直在持续进行。
  在这批人中有一位特殊的人物,就是两度参与杨荫浏考察组进行联合调查的西北音乐家协会的李石根先生(1919—2010)。在参与联合调查之后,李石根先生毕生投身于对西安鼓乐的研究,在此后的30多年从未间断。
  李石根先生对西安鼓乐的执着甚至可以用“一件事做一生,一生只做一件事”来概括和评价。为研究西安鼓乐,他曾拜多位鼓乐传人为师,从韵曲、抄谱、译谱,一点一滴学起,终生不懈。
  1956年,李石根为学习西安鼓乐,拜城隍庙安来绪道长为师,从韵颂乐谱开始,学习单曲、耍曲、套曲和演奏,前后约半年之久。在向安道长学习期间,曾抄录安道长手抄鼓乐谱4本;1959年,李石根求教于东仓鼓乐社梁振源和赵庚辰、显密寺程天相、南院门徐忠贤、西仓社崔世荣等人,在诸位乐师指导下,他解译整理了《安来绪鼓乐曲集》150首,《僧派鼓乐曲集》300首,《西仓古乐》曲集260首;
  1961~1969年,李石根与何均两次考察周至南集贤东、西村乐社,并拜著名鼓乐传人张有明、文明、陈友、王顺堂为师,抄录该村残存乐谱共6册;
  1964年春,在陕西音协西安分会支持下,李石根组织了西安鼓乐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录音活动,城隍庙、东仓、大吉昌、皇甫村四个乐社参加录音……
  在历经30多年考察之后,李石根于1991年编著完成《西安鼓乐全书》共5册。这套全书在出版过程中历经磨难,直至2009年,才在西安音乐学院和陕西省音乐家协会的资助下正式出版。李石根先生在去世前,将他一生研究西安鼓乐的所有资料、实物全部捐献给西北民族音乐研究中心,为后人继续研究提供了一套资料大全。这套珍贵的资料,原件就珍藏在西北民族音乐研究中心资料室。
  除此之外,西安音乐学院对西安鼓乐的关注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成立了以冯亚兰、蒋咏荷、元修和、焦杰、程天健等为骨干的研究小组,他们拜余铸、赵庚辰、张存柱等民间艺人为老师,收集传谱,学唱韵曲,排演鼓乐,出版曲谱集,演出足迹远涉欧洲六国以及中国台湾地区,并于1991年获得法国巴黎查理·考斯大奖。近年来,他们又在课程教学、研究生培养、艺术实践、音乐创作、研究成果出版等领域多有斩获,为鼓乐传承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在1952~1953年杨荫浏先生带队考察,将西安鼓乐从民间挖掘出来时,活动在西安城乡的鼓乐组织尚有43家,经过“文革”和时代变迁,到现在只有6家还在活动表演。
  2014年,西北民研中心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启动了“西安鼓乐研究60年重访典藏计划”,这是一项融入了社会学、人类学视角的研究活动,重在考察经过了60年的岁月沉淀,西安鼓乐的现实状况及其文化热度。重访以目前仍在活动演出的6大古老乐社为对象,深入实地跟踪采访,活动内容包括录音、录像、拍照、访谈等,涉及乐人、乐事、乐器、乐谱、乐曲五个部分。旨在弄清楚今天的西安鼓乐传承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与60年前的鼓乐活动有什么不同,结构上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考察弄清西安鼓乐60年来发生过什么事件,对西安鼓乐的传承有什么影响;现在的乐器与60年前的乐器相比有哪些变化;60年前发现的老乐谱的保存情况如何,目前共有多少乐曲,各乐社能演奏多少乐曲等一系列棘手问题。目前工作重点仍处于资料收集与整合阶段,已经完成了3个乐社的资料收集,第四个正在进行中。
  今年4月份,乔建中先生的团队将再次踏上跟踪重访的征程……
  文化艺术报记者 文锋 文/图 

  西安鼓乐研究代表人物 

  杨荫浏
  1899—1984,音乐教育家,字亮卿,号二壮,又号清如。中国民族音乐学的奠基者。对无锡道教音乐、青城山道教音乐、中国基督教圣乐、北京智化寺音乐、西安鼓乐、五台山寺庙音乐、湖南宗教音乐等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堪称宗教音乐研究领域的先锋。
  新中国成立后,杨荫浏任中央音乐学院研究部研究员、教授,音乐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及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他用30多年时间和毕生心血编著了《中国古代音乐史稿》,完成专著20多种、论文近百篇,其中有《天韵社曲谱》、《雅音集》、《文板十二曲琵琶谱》、《古琴曲汇编》、《关汉卿戏曲乐谱》、《语言音乐学初探》等。 

  李石根
  1919—2010,民族音乐学家,中国音乐史学家,陕西省音乐家协会研究员。原名李重印,1919年生于古城西安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在古典文化及传统民间艺术的陶冶下成长,热爱音乐,被推选为中华全国音乐工作者协会西北分会副主任,后任中国音乐家协会西安分会副主席等职。
  半个多世纪来,先生在保护、传承和研究西安鼓乐领域取得的开拓性成果,受到广泛的关注。他曾两度受聘为中国音协民族音乐委员会委员,当选为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中国南音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音乐史学会、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音乐分会理事等,曾多次在京、沪、新疆、西安等地讲学。
  李石根先生是西安鼓乐研究方面享誉国内外的专家,其倾注半个世纪心血、历时数十年才得以出版的《西安鼓乐全书》是赵季平担任主编,由西安音乐学院、陕西省音协和中国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共同出资出版的,其历史价值和学术意义非常之高。
 
  乔建中
  1941年生,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前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任福建师大、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杭州师范大学、西安音乐学院特聘教授;台南艺术大学、台湾师范大学、武汉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客座教授;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中国音乐高级研究院首届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会长(2006—);《音乐研究》副主编、《人民音乐》《音乐艺术》编委;香港中乐团、新加坡华乐团顾问;1992年获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著有《论汉族民歌近似色彩区的划分》(与苗晶合著)、《瑶族民歌》(与何芸、伍国栋合著)、《土地与歌——传统音乐文化及其历史地理研究》(1998,首版;2009年,修订版)、《叹咏百年》(2002)、《中国经典民歌鉴赏指南》(2002)、《中国音乐》(2002)、《国乐今说》(2005)、《乐事文心》(2012)、《望——一个老农28年间守护一个民间乐社的口述史》(2014)、《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流域民间音乐巡礼》(2016)等,编著、主编《中国音乐年鉴》(1990—1992)、《中国音乐典藏大系》、《中国锣鼓》、《中国传统艺术百科词典音乐卷》、《音乐学概论》、《中国音乐学经典文献导读——传统音乐卷》、《华乐大典·二胡卷》、《中国音乐地理——晋陕黄土高原区》、《中国传统音乐学会30年论文选》、《全国首届鼓吹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等辞书、学术文集共17种。
  所获社会荣誉主要有:香港大学黄励崧讲座教授1998年讲席;2009、2012中国文联文艺评论银奖;上海音乐学院钱仁康讲座首任讲席(2004);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终身成就奖”(2010),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特别奖”(2014)等。
  主要研究方向:中国传统音乐(汉族民歌、中国音乐地理、20世纪传统音乐研究史、中国膜鸣鼓、当代民族器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