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3版
发布日期:2019年03月27日
化繁为简看筷子
化繁为简看筷子
  咱们老祖宗的智慧,你不服气还真不行。老人家们发明的筷子、麻将和书法这三样东西,虽然不如火药、指南针、地动仪和活字印刷这四大发明对人类的贡献大,名头响,但这些既精神又物质的东西,生命力顽强而鲜活,为我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
  筷子以不变应万变,麻将可以生万变,书法变化无穷多,给我们带来的快乐无穷尽。它们是中国的三大“国粹”,堪称中国智慧的“三个典型”。这“三个典型”创新求变的精神,更可以启发我们在新时代“守正创新”的智慧。 


  筷子这东西,我们认识爹娘时就认识它了,熟悉得几乎和自己的爹娘老子一样。我们这些人学吃饭,都是从父母教我们学习拿筷子开始的。“民以食为天”,一日三餐,炎黄子孙们每日每餐都离不开筷子。离了筷子,中国人就没法吃饭了。
  我们中国人,只要手里有一双筷子,上了饭桌就“万物皆备于我”了。无论餐桌上的食品是方的圆的、长的短的、大的小的、软的硬的、煎的炒的、煮的炖的、生的熟的、稀的干的、热的凉的、带汤的不带汤的,中国人都能轻巧灵活甚至不失优雅地把它们吃进去,实在夹不起来的东西,咱用筷子刨也能把它吃到肚子里。
  筷子古称筷箸,中国人用筷子吃饭的历史漫长而悠久,已经有四千多年了。据说,筷子的发明是大禹治水的副产品。相传当年大禹治水时,时间紧,任务重,大家都在野外进餐,有时兽肉刚刚煮熟,饥不可耐的大家就急欲进食。锅里的热汤热水烫得人无法下手,脑瓜聪明者急中生智,就折下树枝把肉或米饭夹起来吃进去,其他人见此法甚好,于是纷纷仿效,这就是筷箸的起源和雏形。
  人们发现,用筷子吃饭,既不烫手,又不沾油腻,这办法就越传越广了。南方多竹,北方多木,所以最初的筷子多以竹木为原料。在距今三千多年的商纣王时代,十分精致的象牙筷子已经出现在中原的千家万户了。自汉到唐,人们制作筷子的用材越来越广泛,技艺越来越精湛,王公贵族们用的筷子已然有铜有银有金质的了。
  唐代以前的筷子,形状基本为圆形,两头细,中间粗。到了明代,筷子的形状基本成为首方足圆。筷子的脑袋由圆变方以后,放在饭桌上就不再乱滚乱跑了,人们用着更方便了,更妙的是能工巧匠们可以在上面大展才艺了。筷子的方头虽然面积不大,但工匠们可以在上面刻字雕花,什么福禄寿喜、龙凤呈祥等等。这一来,筷子既是生活实用品,又是工艺美术品,看着漂亮,用着舒心。自从化学合金等材料出现后,现代筷子的形状和用材,已是百花齐放,令人眼花缭乱了。
  感谢智慧非凡的老祖宗,为我们创造了筷子这个看似十分简单,其实变幻无穷的东西,有了它,中国人就可以吃遍天下无难食。老外们看中国人用筷子能吃各种饭食,觉得不可思议,我们中国人却认为这是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因为我们中国的傻子都会用筷子吃饭,所以反倒对老外们的不可思议感到不可思议了。
  观察筷子的制造技艺,琢磨中国人出神入化用筷子,是了解研究中国智慧最直接最有意趣的切入点。
  筷子本来是吃饭用的家什儿,但中国人却能把它变成政治工具。据说,历代帝王都用象牙筷子。如果谁给皇上的饭里下了毒,用象牙筷子一试就能发现,因为象牙筷子遇到砒霜之类毒药,立即就变色发黑了,饭菜里是否有毒,一目了然。这事靠不靠谱,咱既没当过皇帝,也没当过太监,无法知道,也没有发言权。西北民间有此一说,录以备考。
  筷子之妙,在于它能以不变应万变,代表了中国人化复杂为简单的哲学智慧。所谓一双筷子,就是两根小棍,一头大,一头小,现在的标准长度不过二十五六厘米,却能应付成百上千种中外菜肴。满汉全席有二百八十多道菜,一双筷子就可以轻松解决。西方人吃面条时,笨拙地把面条在叉子上绕来绕去,然后才能慢吞吞吃到嘴里,中国的三岁小孩看了都会咯咯笑,觉得洋人在这方面简直笨到姥姥家了。
  西方人喜欢把问题复杂化,他们的食品比咱们简单多了,吃饭的工具却比咱们复杂得多,餐餐离不开刀子、叉子和勺子,刀子上还得有锯齿,摆刀叉的位置也不能乱,刀叉的分工具体明确,谁也不能代替谁。这一套程序和规矩,在咱们看来很有些僵化教条,又繁琐复杂,远远没有我们的筷子来得简捷痛快。中国人用不惯这些洋玩意,吃西餐时一着急,还是抓起两根筷子,照样能干脆利落地把它们“个个击破”。
  中国式智慧的一大特色是模糊而管用,中国人喜欢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筷子的发明和使用,就是中国人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标本。筷子的智慧,看似简单,实则玄妙。这是一种以不变应万变、不变中有多变的智慧,是庖丁解牛的艺术,是举重若轻的机巧,是一团乱麻轻松理的精妙。
  没有化繁为简的智慧的民族,创造不出筷子这种东西。筷子虽然简单至极,却是中国人变复杂为简单的智慧的化身。中国人从小用筷子吃饭,自然而然,从来没觉得有什么了不起,却不知老祖宗传给我们的这东西里面有哲学,有智慧。
  老子曰:“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善于运用“筷子哲学”的中国人,可以创造种种奇迹。古人把“筷子哲学”用之于政治军事等领域,解决了许多重大问题。战国时代,七国纷争夺天下,家家都想当“老大”,谁看谁都不顺眼,但谁也奈何不了谁,大好河山变成了一团乱麻。秦王嬴政依靠商鞅变法以来打下的家底,采取“远交近攻,个个击破”的战略战术,最后只用了9年时间,就把齐楚赵魏燕韩等六国打得灰飞烟灭,结束了长达几百年的战乱,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大秦帝国。日本侵华,气焰何其嚣张,胃口何等之大!共产党毛主席依靠统一战线、敌后游击和人民战争这几大方略,全中国人浴血抗战14年,就把日本人请回了老家。
  来自欧美的老外们当然搞不懂中国“筷子哲学”的真谛,也难谙“筷子智慧”的玄机。他们不仅不知道筷子的奥妙,甚至会发出“用筷子怎么喝汤”的疑问。洋大人们有所不知,吃饭时解决“用筷子喝汤”问题,在中国人这里是比“一加一等于几”还简单的问题。
  看到中国人只用两根小细棍,就能轻巧自如地大快朵颐,洋人们除了羡慕佩服,就是觉得不可思议。后来,一些老外发现,“不用筷子就吃不出中餐的滋味”。为了享受色香味甲天下的中国美食,许多外国人放下身段,老老实实向中国人学习用筷子吃饭。掌握用筷子的本领,也成了无数外国人到中国后的生活必修课和基本功。最著名的故事,就是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为了访华时见毛主席和周总理,在白宫苦苦练习用筷子,免得不能尽享我们的国宴之美。
  “大道至简”,是重要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这简单至极的筷子,灵活多变的筷子,吃遍天下无难食的筷子,就是古人这一思想的物质体现。
  筷子一双就两根,东西虽小学问大。中国人发明筷子,表现出一种思维天才;出神入化地用筷子,又体现了中国人化繁为简、变难成易的高超智慧。这种“大道至简”的智慧,能不能成为启发我们现代智慧的酵母,就看我们这些人在继承中创新的智慧有多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