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2版
发布日期:2019年03月22日
铜川市入选“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铜川市入选“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文化艺术报讯 3月19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全国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侧改革现场经验交流会在上海举行,对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进行了总结和命名颁牌。铜川市作为陕西省唯一入选的城市喜获授牌。
  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是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共同组织实施的一项重大文化惠民工程,根本目的是推动各地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深化改革创新,形成具有推广价值的典型经验,示范带动全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2015年7月,铜川市被文化部确定为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通过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铜川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趋于完善。建成了孙思邈纪念馆、全民健身馆,铜川体育馆、铜川大剧院、工人文化宫、铜川博物馆项目有序推进。全市千人占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面积达到597.3平方米;公共文化场馆增至63个;全市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市、区(县)文化馆和图书馆全部达到国家三级馆以上标准。成立了公共文化场馆服务联盟,在全省率先落实基层文化管理员财政补贴待遇;市、区(县)两馆全部免费开放;推出红色剧目《照金这片天》等10部铜川特色文艺精品;连续25年举办消夏纳凉广场文化活动,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开展实现精品化、特色化、常态化;开展了公共文化场馆服务效能提升机制创新研究;在册文化志愿者由创建前的2700人增至5454人,形成“360度看铜川”摄影活动等志愿服务品牌;建成“文化铜川云”数字平台,推出“你看书,我买单”线上图书服务,建成5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和43个便民书屋,受益人数达13.5万人。针对老城区文化设施不足、空间不够又难以新建的现状,探索出“一心多点”服务模式。采取“撤乡留站、并村留室”做法,保留了撤乡并村后的2个乡文化站和61个村文化室。通过打造“博物馆、纪念馆之城”,建立文化旅游会客厅,让铜川的历史文化资源活起来、立起来、走出去。通过“文化连心桥”“文化融合结对子”“做客半小时”等方式,加强城乡文化要素互动交流,促进城乡文化融合渗透,破解了文化精准扶贫城乡公共文化发展不均衡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