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日前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强调,新时代呼唤着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理论家,文艺创作、学术创新拥有无比广阔的空间,要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
两会正在进行时,文化建设依然是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大家积极建言献策,共谋文化发展大局。
“娱乐至死”行不通 文艺创作应以文化血脉为根
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3月10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15名委员围绕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作大会发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出席会议。其中民进中央副主席、宁夏回族自治区委会主委、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姚爱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一级导演吕逸涛针对文化领域建设做了发言。
姚爱兴:用优秀文化产品提升文化自信
近年来,我国涌现了一批既体现中华民族文化价值取向,又具有较高艺术水准,受到观众喜爱的优秀文化产品。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当前影视霸屏的大多还是“娱乐至死”的快餐文化,一些所谓“文化大师”、娱乐明星带来的是肤浅搞笑、低俗媚俗的文化产品。
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共十九大精神,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活力,创作更多优秀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首先,要注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在艺术创造创作中,要始终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相一致。
其次,要坚持对改革建设伟大成就的讴歌,不断丰富现实题材的精品力作。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需要从文化层面上,开展一场深刻的自我总结,创造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好作品来鼓舞人心,坚定自信。
第三,要用优秀文化产品培养青少年的中国心。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始终。立足时代要求,创新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和文化教育方式方法,更好利用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资源开展教育活动;创新学校美育组织形式,更多开展经典阅读、艺术鉴赏等课程;高度重视原创儿童绘本的创作和传播,启动“国家儿童绘本创作工程”,让绘本“说中国话”;完善阅读推广工作机制,推动少年儿童在成长关键期,接受优秀文化熏陶,播下文化自信的种子,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
吕逸涛:为人民创作文艺精品 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
文艺领域一度存在着价值扭曲、娱乐至上现象,尤其在电视网络综艺领域,过度娱乐化和“眼球经济”让整个市场呈现出一种虚假的繁荣。究其原因,还是没有解决好总书记指出的“文艺为了谁”的问题。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文艺创作的重要源头是中国几千年来没有断流的文化血脉,是我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筋骨,是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互融互鉴的共同价值、共同情感。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年,有大量生动鲜活、可歌可泣的文艺素材,这些也是时代留给我们的宝贵创作财富。文艺创作要以此为根,把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有效地传播中华文化的时代价值,打造符合时代的文艺精品。
“讲好中国故事”需要传播平台的聚合优势,不断加大主流传播引导能力,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成立,提供了更好的创作契机和传播优势。我们要把握大势、精准施策,着力提升传播能力和创作能力,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当代中国,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展现新时代中国人的精气神,让世界倾听中国、读懂中国。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艺是一个时代的镜子,是一个时代的精神风向标。作为新时代的文艺创作者,我们要坚守社会主义文艺的“人民性”之魂,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让我们记录大美时代,讴歌浩荡梦想,讲好中国故事!
从人民身上汲取营养 创作时代优秀作品
3月9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
大会开始前,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主席冯巩、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刘月宁、山东省立医院院长赵家军、国浩律师事务所执业律师吕红兵、新疆舞蹈家协会主席迪丽娜尔·阿布拉、西藏昌都市第一小学高级教师扎西、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牧民廷·巴特尔、北京冬奥组委体育部副部长王艳霞、中国篮球协会主席姚明9位全国政协委员在“委员通道”接受媒体采访。
冯巩:人民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人民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主席冯巩说,近年来我们广泛开展了多项工作,不断地深入到工厂、农村、学校和贫困山区,感受到了人民群众对文化艺术的热情。
冯巩说:“人民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人民。我们文艺工作者只有不断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感受到老百姓的酸甜苦辣和喜怒哀乐,才能创造出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精品力作。”
迪丽娜尔·阿布拉:文艺工作者要更多地到基层去,到老百姓身边去
全国政协委员、新疆舞蹈家协会主席迪丽娜尔·阿布拉表示,近年来,“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送欢乐下基层”等演出活动在新疆火热开展,文艺工作者带着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到人民中去,为他们送去文化精神食粮,让他们深刻感受到党和国家对人民的关怀。
迪丽娜尔·阿布拉与媒体分享了她在新疆阿克苏农村文化大院演出的动人故事。“在零下9摄氏度的严寒中,村民们不仅大清早就在大院门口排起长队,还将自己的大衣脱下来披在穿着单薄演出服的文艺工作者身上……老百姓对文艺的渴望深深地打动了我们。文艺工作者要更多地到基层去,到老百姓身边去,为他们服务,向他们学习,从他们身上汲取营养,创作出更多符合新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回馈伟大的祖国和人民。”
刘月宁:持续推动中国音乐海外传播
3月9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央音乐学院扬琴教授刘月宁对记者表示,中国音乐已逐渐被世界各地的人民理解、接受和喜爱。
刘月宁说,五年来,中央音乐学院共计培养来自13个国家的200多名音乐专业师生,他们正在世界各地展示和分享中国音乐。
她说,一位加拿大音乐专业研究生连续来了三年,学了箫、中阮、扬琴等传统乐器,回国后这名学生把周围同学召集起来,组织了一支有相当演奏水平的中国民乐队,在当地传播中国音乐文化。
刘月宁介绍,中央音乐学院研发了一套名为“中国音乐轻松学”的世界首套中英双语系列书籍和视频,面向外国人学习中国音乐。目前,丹麦、北美等国家和地区多所音乐学院开设了中国音乐选修课。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
“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要决策,我们深深体会到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使旅游的品质得到提升,旅游使文化得以广泛传播。”3月8日,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在人民大会堂“部长通道”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通过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文化更加富有活力,旅游也更加富有魅力。
雒树刚表示,要通过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推出更多文化和旅游精品。人民群众对文化和旅游的需求已经从“有没有,缺不缺”到了“好不好,精不精”的发展阶段,为适应这种文化和旅游供给主要矛盾的变化,要从数量追求转到质量和品质提升。要把质量作为文化和旅游的生命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多推出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文化产品;多推出能够修身、养性,使人民想游、爱游的优质旅游产品,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和旅游不断增长的需求。同时,把更多的优质文化资源转为优质旅游资源,以优质文化旅游资源为主线,精心打造特色旅游产品,使群众能够享文化、乐旅途。
雒树刚说,要通过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创造更加舒适、便利的旅游环境。我国已经进入大众旅游时代,旅游已经成为人们幸福生活的必需品。旅游既是大产业,又是大民生,要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和乡村旅游、研学旅游、休闲旅游、康养旅游等业态,大力改善旅游场所的基础设施,提高旅游场所的接待和服务水平,使旅游环境更加个性化、舒适化和便利化。要推动公共服务进旅游场所,统筹实施一批文化和旅游惠民项目。要深入进行旅游“厕所革命”,加大旅游厕所的建设力度,再用两年时间,基本解决旅游厕所少和旅游厕所脏的问题。
雒树刚强调,要通过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实现安全旅游、文明旅游。安全是文化和旅游的生命线,要牢牢守住这条红线,不断完善包括监督检查、预警提示、应急处置在内的安全保障体系,坚决防止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要加强市场管理,加大酒店、餐饮、导游、购物的市场监管,坚决打击欺诈、宰客、不合理低价游、强制消费等不良市场行为。要对A级景区、星级酒店进行动态管理,健全退出机制。要大力倡导文明旅游,引导游客的文明行为,营造文明旅游的环境,使文明旅游体现在“吃、住、行、游、购、娱”的各个环节。
雒树刚还表示,要通过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推动中外人文交流。一方面,要积极采取措施,保证出境游客的安全;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出境游客的文明旅游,使中国的游客成为中国形象的体现者、中国故事的传播者和中国文明的代言人。
鄢福初:把家风建设作为乡风文明建设的核心任务(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
把家风建设作为乡风文明建设的核心任务。积极推动村规民约落到实处,各村结合实际制定百姓认同、行之有效、依法有据的村规民约,作为村庄管理的基础依据。完善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保障机制,扎实推进村级基层综合性服务中心建设,管好用好、共建共享各类文化设施。帮助农村兴办读书社、书画社、民间文艺团体、健身队等,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健康的文化生活。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化品牌活动。
昝林森:乡村振兴要唤醒沉睡的乡村文化资源,实现增值效应(全国人大代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国家肉牛改良中心主任)
乡村振兴要唤醒沉睡的乡村文化资源,实现增值效应。让文化产业与农业、商业、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丰富乡村文化生活,促进乡村旅游,繁荣乡村经济。
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应高度体现乡村文化建设的时代性,体现农村特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视乡村文化遗存深度研究和保护,既要突出农耕文化特色,又要体现生态文化价值。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更高标准的文化生活有了更多的追求,这就要求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高度重视乡村文化振兴。
让农村独有的民俗文化、饮食文化、民间工艺等活动,表演有舞台,展示有馆室,经营有场地,宣传有平台。文化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不仅应把文化理念贯穿到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文化引领作用,还要更好地发展乡村文化产业。
成新湘:让传统工艺美术和非遗项目“活”起来(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湘绣研究所新蕾刺绣部主任)
工艺美术行业主管部门及文化、财政等部门应联合出台行业扶持政策,通过成立专项扶持资金或基金,支持举办传统工艺美术节会活动、传统手工技艺和非遗项目创办生产性工作室、大师和非遗传承人带徒授艺等多种方式,让传统工艺美术和非遗项目“活”起来,尽快走出传统工艺美术和非遗人才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困境。对国家级和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分别设立带徒授艺津贴,对大师建立工作室财政给予一次性奖励支持,以发挥好大师的传、帮、带作用,引领行业传承发展。根据行业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好工艺美术行业组织的服务职能,支持行业组织在推动产业发展和传承保护重大事项中发挥协调作用,明确其公益服务方面职能。研究落实非遗项目保护单位运行标准经费,持续推动非遗等传统工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徐里:从文化扶贫入手,或许能实现“弯道超车”(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
建议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比如形成有特色的农民画产业基地和民间工艺美术产业基地,就是实施文化惠民扶贫的重要手段,也是精准扶贫在方式、方法上的一大创新。它有利于发挥文化的力量,让困难群众搭上致富奔小康的快车。这方面成功的例子很多,比如陕西户县农民画、浙江舟山农民画等。特别是对于一些地理位置没有优势、农业生产生活较为落后的地区,从文化扶贫入手,或许能实现“弯道超车”的意外收获。大力倡扬农民画、民间工艺美术,建立多个有特色的农民画产业基地和民间工艺美术产业基地,既能原汁原味保留不同区域的传统文化特色,同时能有效引导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建议文化主管部门给予更多政策支持,鼓励引导更多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其中,让文化扶贫、文化惠民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美丽新农村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