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3版
发布日期:2019年03月04日
陕西省美术博物馆:
陕西省美术博物馆:

  陕西省美术博物馆馆藏皮影分类
  观众参观民间艺术品收藏展 (本版供图/陕西省美博)
  美术作品的收藏保护是美术博物馆的基础功能,藏品是美术博物馆功能发挥的物质基础。无论从藏品艺术价值本身考量,还是按照社会公众的“常识性”推断,能够被收藏进博物馆的,必定首推“名家名作”。
  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却发现:在陕西,即便是陕西省美术博物馆这样的“国家队”,馆藏艺术品也以民间作品为主,名家名作屈指可数。以陕西本土旗帜性流派“长安画派”为例,陕西省美术博物馆收藏作品最多的大师级人物当数何海霞先生,收藏了4幅,真可谓惨淡经营。
  博物馆收藏市场为何会出现“名家名作”和“民间艺术品”的巨大差异,文化艺术报记者访问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和相关管理部门,以图探寻这一现象背后的成因。 

  发掘、开拓民间艺术品收藏,挽救其“濒危处境”
  据陕西省美术博物馆收藏研究部白林坡主任介绍,陕西美博自2001年开馆以来,在艺术品的收藏领域不断探索、开拓,目前已经形成5大板块:
  以“周秦汉唐”为代表的本地历史遗留下来的古代艺术板块;以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留存下来的革命题材为代表的陕北红色题材板块;以长安画派为代表的“国油版雕”和其他美术作品构成的当代名家作品板块;民族民间艺术品资源板块;金石文化资源板块。
  在这5大板块中,民族民间艺术品板块的收藏、保护和展览、研究十余年来取得了骄人成绩,而在名家作品特别是当代名家作品的收藏、保护和研究方面却不如人意。原因虽然是综合性的,但艺术品市场不规范的价格哄抬和炒作行为是主要因素之一。
  该馆收藏部李波和李腾子两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从2003年起,陕西省美博把收藏的目标投向对民间艺术品的保护和收藏方面,不断发掘新的种类和藏品。十多年来,通过收购、专题征集、接受捐赠和以展代藏等多种形式广泛收集民间美术精品,其中成系列的收藏就有:从清代至今的民间皮影艺术品2000多件;以非遗继承人邰立平为代表的凤翔木版年画500多件套;由中国现代美术运动先驱王子云先生后人捐赠的金石拓片2000余张;陕北安塞农民画110件;“剪花娘子”旬邑民间剪纸艺人库淑兰的剪纸40余件。加上大量的零散收藏,2003年以来,陕西美博共抢救、收藏和保护民间艺术精品3000余件(套)。
  陕西美博发掘、开拓民间艺术品收藏保护这一举措可谓一举多得,一方面有效地抵制了当前艺术品市场的恶意炒作对博物馆国家收藏的干扰,丰富了馆藏艺术品种类和数量,为该馆的研究、展览积累了实物资料;另一方面不仅及时保护了大批流散于民间、濒于失传和损毁的民间艺术品,而且还发掘、整理出众多埋没于民间的艺术品种类,使许多往昔不为人知的民间艺人的艺术创造得到认可,还让他们创作的精美艺术品登上高雅艺术的殿堂;还有一个方面,就是国家下拨的有限的收藏经费,花钱花到了点子上。
  这些遗散民间的艺术品在得到陕西美博的收藏、保护后,不仅摆脱了濒临损毁的命运,而且还在国内外的展览活动中绽放出靓丽的光彩。
  2014年,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将收藏的2000多件皮影整理分类后,举办了“清代皮影展”及“陕西皮影美学赏析”学术报告会,该展览荣获当年文化部优秀展览奖;2018年11月,馆藏清代皮影艺术品展被国家选为国际交流重点巡展项目在巴塞罗纳展出,场面十分火爆。据悉,该展览预计还将在俄罗斯和德国巡展。这些在国内外活动中引起轰动的展品,均来自陕西美博十余年来坚持不懈的民间收藏。
  国家对于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扶持力度不够
  与种类丰富,硕果累累的民间艺术品收藏相比,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当代名家作品的收藏保护却呈现出冷清景象。就拿陕西本土艺术家——长安画派几位代表人物来说,该馆对石鲁、赵望云、康师尧、何海霞这些长安画派的旗帜性人物作品的收藏却屈指可数,4位大师的作品中何海霞的最多,也就是4幅,可谓惨淡经营。
  据该馆收藏研究部白林坡主任介绍,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当下艺术品市场的议价机制并不规范,在拍卖会的轮番哄抬和媒体过度炒作的双重刺激和助推下,当代名家绘画、书法等作品的价格被哄抬到云端里,更有许多艺术家作品干脆就是“有价无市”;另一方面,是政府部门对艺术作品国家收藏的认知度不够,以陕西省美术博物馆为例,每年常规收藏经费只有100多万元,面对动辄几百上千万的“藏品”一筹莫展,就是仍然健在的当代名家作品,其价格也常常让陕美博望而却步。
  由国家设立的各级美术博物馆对艺术品的收藏、保护和展览均为国家公益行为。“烧钱”,几乎可以看作其天然属性之一。自从我国在2012年全面免费开放各级美术馆以来,关于美术馆经费之“难”的讨论几乎没有平息过。
  美术馆的经费来源首先是各级政府,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状况的差异和美术馆级别的差异,这个拨款数额相差可以非常悬殊。以中国近现代第一座国家级美术馆江苏美术博物馆为例,每年的收藏经费可以达到3000万元。
  除财政拨款之外,社会资金也是一重力量。国外许多美术馆背后都有基金会、财团的支持和运营,比如洛克菲勒基金会在美国扶持了许多博物馆和美术馆。近几年,我国小型美术馆、博物馆日益兴旺,但总的来说,国家对于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优惠力度依旧不大,且法规不完善,主要依靠的仍然是《博物馆管理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的相关条款,存在税收优惠法律体系不完备、捐赠税收优惠欠明确和优惠力度不够、营利性收入税收优惠政策欠缺等问题。
  政策法规是各级博物馆行使国家收藏职能的坚强后盾。尽早出台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博物馆法》,以法律形式保障和促进美术馆等机构的发展,已经成为众多从业者共同的愿望。
   名家作品的价格炒作,给政府部门规范管理带来难度
  而针对长久以来艺术品市场价格混乱的现状,国家同样也在不断出台多种政策、条例进行规范。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市场处高主管介绍,国家对艺术品市场的管理一直都很重视,早在2004年就出台了《美术品经营管理办法》,2016年又出台了《艺术品经营管理办法》同时废止了《美术品经营管理办法》。
  《艺术品经营管理办法》对艺术品市场存在的制假售假、虚假鉴定、虚高评估、交易不透明、不规范等问题均作出规定,但是,根据《艺术品经营管理办法》规定,艺术作品的鉴定、评估等一系列问题,需要成立一个专门的专家委员会进行评估。由于我国尚未设立类似的评估机构,目前艺术品的价格只能完全由市场来决定,这就使具有收藏和升值特点的名家书画等特定艺术品的价格炒作有隙可乘,给政府部门进行价格规范管理的具体操作带来很大难度。目前,相关部门仍在研究、探索适应范围更广、操作性更强的行之有效的国家政策和管理途径。
  文化艺术报见习记者 文锋 


  扩展阅读
  加强博物馆藏品收藏保障体系建设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林翘在《地方博物馆藏品收藏的困境及出路》一文中认为,地方博物馆的快速建设已经成为目前我国博物馆发展的一大趋势,在此过程中,建立地方博物馆科学的收藏体系,提升其社会服务水平是当务之急。这需要从五个方面重点突破:一、科学制定收藏方针,有步骤、有重点地展开征集工作。二、紧扣地方文化,开展多样性收藏。三、围绕民众生活,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藏。四、着眼现在和未来,重视近现代文物的收藏。五、循序渐进,加强藏品收藏保障体系的建设。
  其中,在“加强藏品收藏保障体系建设”方面,有关部门应着重关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构建政策保障体系。根据当前的形势,迫切需要国家制定出台一套专门的博物馆藏品管理法律法规,并最好以法律的形式向全社会公布,增强藏品管理的科学性、权威性,为藏品的征集、保管、交易提供更加坚实有效的法律依据。在制定出台全新规章制度的同时,要根据形势的发展,修订《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完善博物馆藏品征集、收藏、购买的相关规定,建立健全藏品收藏体系,并争取以国务院或全国人大的名义向社会发布,扩大博物馆及藏品管理的社会知晓度。
  第二,不断加大经费投入保障,强化展览场馆建设。藏品能否收藏和管理好,保管场馆是前提,而场馆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因此,迫切需要在充分坚持博物馆公益性的同时,继续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并多方筹集筹措资金,确保建设足够的、符合藏品保存条件的场馆。在建设过程中,博物馆自身应充分考虑社会民间资本的作用,通过多元化建设资金投入主体,弥补财政拨款的局限。此外,还可以鼓励有实力的个人和企业资助博物馆的藏品收藏活动,并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规范这类场馆的藏品保存和管理,确保经费使用的高效、合理。
  第三,加强管理制度的规范化,强化管理机制建设。藏品收藏工作能否有效展开,需要探索新方法、新措施,建立一整套符合实际的、具有先进性的藏品收藏制度,重点做好科学化指标体系设计,强化多维度、全方位的管理和评价机制,确保藏品收藏、研究、管理工作的科学性。
  第四,加强与高校交流合作,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当前,与博物馆数量的急剧扩张相比,博物馆管理的专业人才缺乏成为一个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对此,国家和教育部门要探索建立专门的藏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确保能够培养出符合要求的人才;各地方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对于博物馆专业人才,尤其是藏品管理专门人才,设立奖励基金,确保既能培养出好人才,也能留住好人才,地方博物馆则应强化与有关高校的交流和互动,使得培养出的人才能够及时投入到实际工作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