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我租借了一爿橱窗,创办了一个小小书屋。那个年代,我国尚处于物资短缺时期,人们精神荒芜,思想断代,文化满目疮痍,多少读者嗷嗷待哺。一统天下的是新华书店,闭架售书,读者常常买不到一本《新华字典》、一本《唐诗三百首》、一册四大名著……农村种植养殖的书,更是不知在哪里寻求。由于我进京购的书实用、通俗、紧跟时代的脚步,所以书屋很快就站稳了脚跟,赢得了读者的认可。每天,小小书屋前,人声鼎沸,涌动着熙熙攘攘的人群。人们口口相传,声名鹊起。当年,我的书屋就红红火火,热闹非凡。
是年,我曾写下一副对联,记下创业第一年的状况——
小小店为读者想读者,读者是上帝;
熙熙人选新书购新书,新书多知音。
从那以后,我的书店每年年终岁尾,我都会给书店自撰一副对联,算是给一年的辛劳画上一个句号。
作为一家农村小型民营书店,经营关键是什么?我以为是图书准确定位。品种是书店的命脉,是适销对路的基础。图书领域宽广无比,如何让读者挑选出有价值、值得信赖的图书,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所以我店总是努力往深里做,往宽处展,深耕细作,披沙拣金。弱水三千,我只选一瓢饮,由此及彼地比较、甄别、过滤、筛选出畅销书、常用书、特色书。有的出版单位三分卖字,七分卖纸,所以我店始终坚持:
坚持进精雕细琢的平装书,不进滥竽充数的垃圾书;
坚持进物美价廉的特价书,不进东拼西凑的注水书;
坚持进货真价实的有用书,不进鲜丽光亮的奢华书;
坚持进真知灼见的特色书,不进人云亦云的跟风书。
我的书店处在市场最终端,面对着当地的几十家大大小小书店,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发展之路呢?我店研究市场,研究需求,研究变化,研究读者的喜爱偏好,研究当地的差异特点。因此,通过总结、分析、修正,提升经营理念,制定了“八”字方针——
诚字作根,打造品牌效应;新字为首,把握流行元素;
特字引路,凸显独家魅力;全字当家,拉动市场链条;
农字立店,助推城乡富裕;精字把关,确保品位个性;
深字求真,不断寻路问道;减字夯实,降低经营成本。
我的书店没有宏大的卖场,没有强大的客流,服务的主要对象当然是当地的大众读者。
1996年,我的书店撰写了如下对联:
服务三农,把最需要的图书送到最需要的地方;
倾情三农,把最有用的图书送给最有用的读者。
书店经营工作是枯燥无味的,单调、辛苦,图书搬上倒下,翻来覆去,没有轰轰烈烈,不见辉煌耀眼。书店的日常工作琐碎、冗长;大事小情,纷乱忙碌;一切都要围着经营打转转——每天的工作是进书、拆书、上书、调书、查书、补书、修书、退书、订书……我一天从早到晚埋首在图书世界里,睁眼是书,闭眼是书,身心陷进图书海洋里,灵魂浸淫在图书的往来中,没有假日、没有星期天,地上堆放着一包包待拆的货品,桌上摊摆着一件件待发的传真,耳边回响着一本本需要寻找的图书……
小店大世界,图书香万家,我的书店,门类繁多、品种复杂:几十种报刊杂志,几千个图书版本,几万个图书品种,都要一一掌握在心中,一旦读者需要时,就要迅速及时地送到手上。一笔笔都是微不足道的小生意:几角钱的一份报纸、几元钱的一种期刊、十多元的一本图书,点点滴滴,零零星星,结账、收钱、开票,简单、重复、单调。读者每一次到来都是满怀希望,我的每一次应答都要殚精竭虑。一次交易了却一位读者的一个心愿,不容有一丁点差错,只能做深做细,做透做活,抻不折,扯不断,细水长流,持续不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周而复始,绵延不绝。今天复制着昨天,后天复制着今天。
我的书店就是这样在无声无息、不声不响的坚守中,迎来送往,告别了一批又一批熟悉的老读者,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新朋友。我每天都是两点一线,家里——书店,脚步匆匆,身影匆匆。每天是8点准时到达书店,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每天日落时关门,结束一天的工作。办好一家有特色的书店,是读书人的自豪、求知者的荣耀,当地人的幸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我的书店的根已深深地扎在读者心中,已成为当地一个喊得动,叫得应,走得远的文化中心。
1998年,我的书店撰写了如下的对联:
小店情长,谢老读者多年深深厚爱;满屋书香,盼新朋友不断殷殷搀扶。
有资料显示,占全国人口3/4的农村,每年消费的的图书仅为全国的1/4。“农民买书难”已经议论了多年,难在哪里呢?为了破解农村买书难,我以“农村图书发行”为课题,结合长期的经营实践,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有所思考,有所总结,陆续撰写发表了《让农民买书不再难》《农村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图书?》《农民的图书消费特点及分析》《农业科技图书要有的放矢、突出重点》《一个农村民营书店的长长记忆》《农家书屋关键要实》《“三农”图书出版、发行,路在何方?》等50余篇文章。从经营实践,到理论高度,破解农村图书发行的症结,剖析农村图书发行的现状,阐述农民图书阅读的难题,探索改善农村图书经营的途径与方法。
在新闻出版总署举办的“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建设新闻出版强国”主题征文中,我撰写了《把握特点有的放矢农村图书发行突破症结,走出困境的思考——一位民营书店经营者来自农村第一线的报告》征文获优秀奖。该文刊登在《中国出版》上,后又被中国人民大学的书报资料中心《出版业》专刊全文转发。为此,《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采访我店后,撰写了人物专访《写着对联办书店——访河北省辛集市科技书店经理张吉响》,这篇文章介绍了我店服务“三农”、倾心“三农”,求解农民买书难的辛勤耕种的事迹。
2000年,我的书店撰写了如下对联:
初衷不改,矢志不渝,立农为本,扶农帮农,倾心田畴;
痴心不变,本色不退,强农当先,助农惠农,服务乡镇。
经营图书,说到底是进行文化传播。文化传播是书店的一种使命,更是一种责任。应该说,我店创业的前十几年,书店实际上并没有赚到多少钱。2005年,在房地产最低迷的时候,这可遇不可求的机遇,让我购买了增值飞快的书店大楼。800平方米,地处寸土寸金的商业地段,这已是我的不动产。现在,若把大楼店面出租,唾手可得的租金要远远高于卖书的利润。经营图书,在某种意义上可说是赔本赚吆喝。但我知道:我是农民的儿子,是从乡间最底层走出来的。我更深深地懂得“读书对农民来说太重要了,在当今这浮躁喧嚣的社会里,读书是农民改变命运的最大机遇,城市里多一家书店,就会少一所监狱”。文化传播是社会文明生生不息的源源血脉。千百年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一个人只有读书才能在生命旅途中找到前进的航标。积极奋进的人生其实就是一部个人阅读史。所以我认为,让农民多读书、读好书,是一家有作为书店责无旁贷的追求和担当。
2010年,我的书店撰写了如下对联:
牢记使命,谱和谐乐章,奉献读者,一如继往;
坚守诚信,播文明雨露,服务城乡,当仁不息。
开办一家书店,是无数读书人恣意飞翔、挥之不去的梦想,然而,也是读书人不能承受之重的奢求啊!当今,面对着网络书店的强烈冲击,电子书的悄然盛行,经营成本的飞速上涨,国营书店的拼命挤压,多少人的梦想变得飘渺、虚幻,多少家书店门前冷落车马稀,闭门谢客!我的家乡文化深厚,民营书店一度曾达到50多家,而今有的折戟而归,有的改换门庭,有的黯然退场了,然而,我的书店不急不躁、不卑不亢行进在自己的路上。
我的书店大楼依然矗立在市区中心,三层营业大厅,丰富多彩的图书,装满两百余个书架,整个书店幽雅明亮,异彩纷呈,多而不乱,厚重悠远。倚墙而立的满架图书气势非凡,蔚为壮观。中央落地平台上的图书错落有致,优雅洁净。分门别类的悬挂式导购牌灿然亮丽,清晰醒目。读者选书一目了然,简捷方便。书店员工彬彬有礼,笑容可掬,有问必答,以诚待客。我的书店已成为当地有格调、有个性、有影响的品牌书店。开办书店的日子,是我一生最快乐的时光,我的书店已深深地扎根大地,走过了30年。我已到了古稀之年,七十有三。这些年来,我凭着发自内心对文化的挚爱,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用书店、用文化、用感情,改变着自己的生活,改变着周围的环境,也改变着小城的面貌。在缕缕书香中,我收获了最大的满足——切切实实和读者交朋友、堂堂正正地为家乡服务,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啊!
2018年春节我的书店又贴了什么对联呢?
回眸三十年:情有独钟、孜孜矻矻,虽不哼不响、不位不名,曾历几多风寒雪冷、蜿蜒崎岖,斯人渐垂垂老矣,一爿小店亦领一方文化;
弹指壹挥间:心无旁骛、坦坦荡荡,也有潮有汐,有梦有诗,饱尝半生酸甜苦辣、冷暖炎凉,吾家期盈盈春焉,满腔情怀终成满城书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