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6版
发布日期:2019年02月22日
孔明专栏·一孔之见(44)
灯忧
灯忧
  或谓我杞人忧天,且听我慢慢道来。
  现在逢年过节,昔日那种张灯结彩真算得是小儿动画片,与当下情景早已判若云泥。如今的节日,不但盛况空前,而且一年盛过一年。别的奢华且按下不表,单道大街小巷、旮旯拐角的彩树银花灯就令人叹为观止。走在人行道上,一眼望去,好像走的不是地上,而是天上,那闪烁变幻的如同太空繁星,真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如果辛弃疾转世,他的《青玉案·元日》非得改写不可。“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比之今日,那倒算个啥嘛!
  灯之美轮美奂是没得说的,有眼前的灯为证;今日的眼福也是没得说的,亦有眼前的灯为证。只可怪者,时令在冬,天未飞雪,亦未刮风,并不寒冷,街路却尽显冷清。人呢?何不一边散步,一边赏灯?真辜负了这灯光美秀不夜城!我没有去市中心,却总能在微信朋友圈里看见有人晒灯之夜景,说是“美哭”了。没有身临其境,单看照片,我几乎也要“美哭”了。然而我发现所有美照里只见灯,不见人。嗨,往年那种观灯如潮的人流、人海呢?偶尔见个人儿,却几乎都戴着口罩,都是明星逛街吗?我忽然明白了!阻止人们上街观灯的不是冷,而是霾呀!
  悲从中来,不由自主。人到这世上,不论要干啥,活着才是硬道理。要活着,首先,得呼吸吧?所以长个鼻子。其次,得吃喝吧?所以长个嘴巴。其次的其次,得看和听吧?所以长一对眼睛,又长一对耳朵。我说的不是废话,而是常识。遗憾的是常识一旦被习以为常,就被忽略不计了。人人都知道呼吸是人活着的法门,但未必人人都心生狐疑:“我呼吸的是空气吗?”人老几辈子,谁想到过这个问题?因为一呼一吸就不是个问题,只有停止了呼吸才是问题。但是现在呢?问题来了,且不容回避,也不容忽视,更不容闪烁其词。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已经不能保证天天呼吸的都是空气了。过去常听说“霾”,以为那只是一个字而已,如今不能不惊呼:那不仅仅是一个字!那是啥,已无须我饶舌了。
  好好的空气,怎么就有霾了呢?但凡过来人应该都心知肚明:霾不但有,而且由来已久。究竟怎么回事,怨天尤人已来不及了,扪心自问或许还有点意义。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人只顾着享受发展红利,何曾反思过发展的目的?即使偶尔反思也只停留在有识之士的嘴上,更多的人则只相信“发展才是硬道理”,赚取红利才是目的。事实似乎也是如此:没有钱,焉有灯之美?所谓“点亮工程”,点的都是人民币!
  古人云:“饱暖思淫欲。”“思淫欲”那是自己的事,“思”政绩、“思”繁华、“思”奢靡那就不能等闲视之了。就说这灯吧,没有当然不行,灯使人世间不再漆黑一团,点亮总比黑暗好;有就无所节制也不行,灯之奢靡透支的不仅仅是社会财富,这道理也是明摆着的。灯耗电,电耗煤,煤耗的是地球资源,转化的不仅仅是“能”,还有“霾”!“耗”的过程拉动了经济,反哺给人的却是吃喝依赖的水被污染了、粮食依赖的土地被污染了、呼吸依赖的空气被污染了。其实还有比这更可怕的,那就是国家依赖的人心被污染了!
  古城灯如此,全国呢?账是算得来的。一些电必须消耗,一些电呢?一个城市逢年过节搞个灯展供市民享受一下节日祥和是可以的,但到处都点亮繁华则不智之至!有个成语叫“开源节流”。只以电而言,“开源”就是把水能、风能、太阳能等转化为电能,“节流”就是遏制享受欲望,不能任性,更不能放纵,否则让空气好转起来还有什么可能?不从心灵上认同,再漂亮的话也是空话、大话,甚至鬼话。
  新鲜空气是命根子。为了呼吸,别再借灯生财了,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