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4版
发布日期:2019年02月20日
《送你一个长安》,一首把西安送给世界的歌
《送你一个长安》,一首把西安送给世界的歌
  《送你一个长安》快闪惊艳中国年  来源:曲江新区
  韩磊演唱《送你一个长安》
  第五届丝路国际电影节演唱《送你一个长安》

  西安市青少年宫演员录制《送你一个长安》快闪活动
  2002年,第二届西湖博览会时,《梦想天堂》被正式确定为杭州市歌。2016年,在G20杭州峰会期间,词曲作者应豪推出了《梦想天堂》的全新版本,与旧版一起收入碟片《美丽浙江》,送给远方来的朋友。这张碟片,用音乐讲述浙江经济建设和人文底蕴,让所有的远方来客看见杭州的美。
  如果说,用音乐讲述一座城市的故事是最好的城市营销手段之一,那么,用一首浓缩一座城市精气神的市歌来讲述城市的故事,就是城市品牌营销的更高境界了。对于正在追求昔日荣光,并且还有着人类城市史上最丰富的故事资源的大西安,如果没有一首市歌,从经营城市的角度,笔者认为是一件遗憾的事情。 

  一首歌改变一座城市:《送你一个长安》成了西安范儿
  如果你是一个西安人,《送你》这首歌,你要么听过,要么唱过。但你或许不知道,它问世8年来,已经怎样影响着我们身边这座城市。自世园会一曲风行,《送你》便成为西安大型活动文艺演出的常客。不管是中央电视台的中秋晚会,唐建都长安1400年的无人机表演之夜,抑或今年的春节快闪活动,但凡需要一个代表西安形象的歌曲,《送你》几乎都是当然的首选。《送你》的歌词,被列入十多种介绍省情、市情的读本,还成为一些高校播音主持专业考试的朗诵篇目;陕西著名播音主持人,全国“金话筒奖”得主包志坚说,迄今为止,他已经在各种场合朗诵诗歌版《送你》不下一千遍;著名书法家雷珍民说,他题写“送你一个长安”的书法作品已超过了500多幅。
  该歌由著名歌手韩磊率先唱响,此后不断在央视等国家级舞台的大型演出中出现,反复被寥昌永、吕薇、王莉、张英席等著名歌手演绎。陕西女歌手郝萌出于对该歌的热爱,将它作为自己的必唱曲目,一唱多年。
  《送你》适合合唱,其合唱版在全国悄然流行。湖南师范大学、湖北师范大学参加本省的歌咏比赛时,唱的是《送你》;海南的一个全国音乐节上,某省的节目居然也是《送你》,《送你》将长安“送”到了全国,还将长安“送”往世界。中国顶级合唱团——深圳金钟少年合唱团在国际上获得大奖后,回深汇报演出唱的是《送你》。
  曲作者甘霖透露,全国得到《送你》授权的合唱团已超过千家。从这个数字中,可以推演出,未来的国内和国际舞台上,还将有多少个“长安”被送出。
  于是,我们不难理解,为何如今古城的任何地方,你都可能邂逅“送你一个长安”这几个字。它可能是一场演出,也可能是一篇祝福,一次校园朗诵会,一次旗袍秀,一些古诗集纳……它们如此不同,却为自己选择了一个共同的名字:送你一个长安。 

  名城的“市歌俱乐部”西安还没有加入
  笔者曾写过一篇《送君长安歌再赠昆池画——品读〈送你一个长安〉和〈又见昆明池〉里的薛保勤》,引发了诸多《送你》粉丝的共鸣。他们纷纷留言,表达对歌曲的喜爱。还有读者坦言,自己很早以前就曾建议,可以将《送你》定为西安市歌。
  一语惊醒梦中人。
  我国至少有20多座城市,有自己的市歌或准市歌。这些城市,大多也是历史文化或旅游名城。在网上搜索“西安市市歌”,得到的结果为零。无论官方认定的,还是民间“自封”的,都付之阙如。
  浏览各城的市歌,其歌名、歌词和旋律,总有一些让人怦然心动之处,让我们对城市原有的认知更上层楼。厦门为《鼓浪屿之波》,芜湖为《半城山半城水》,徐州为《一饮尽千钟》,大连为《在海一方》,日照为《日照海天》,景德镇为《我在景德镇等你》,眉山为《中国有座诗书城》,哈尔滨的《太阳岛上》,三亚的《请到天涯海角来》,呼伦贝尔的《呼伦贝尔大草原》,它们对城市形象都有过巨大的宣传作用,似乎都有被认作市歌的经历。
  这些市歌中,有官方明确认定的,有无法证实官方认定,似乎是约定俗成的,有能查到不止一首“市歌”的。或特色浓郁,或典雅优美,或通俗易唱,或大气厚重。千种风情,只为一念:唱出一座城最美的芳华。
  在武汉拥有市歌24年,杭州拥有市歌16年之后,“西安市歌”似乎还未正式进入人们的视野。 

  一首理想的市歌应该是什么样的?
  作为一个非音乐人士,笔者敢于对如此重大的公共命题发言的自信来源于:每一首优秀的歌曲,创作者是专业的,但歌曲的终极裁判者是非专业的。这是歌曲这种艺术最伟大的地方,最独特的魅力。
  在笔者看来,一首理想的市歌应该是这样的:第一,体现城市的核心价值,每座城市之所以成为这座城市,都有自己的不同历史逻辑。这当中,沉淀着城市的核心价值。第二,体现城市的时代精神,市不仅是属于历史的,也是属于今天的。市歌当然是今天的人唱给今天的人听的,不能没有当代的元素。第三,文学性和音乐性的完美结合。市歌由歌词和乐曲组成,前者是文学,后者是音乐,结合在一起,还有个搭配度的问题。优秀的市歌,其词曲就是天造的一对,地设的一双。第四,具有积极的情感或心理作用,能够流传下来的好歌,其共同点,无不是调动听众心中美好的情感,对主观和客观世界产生了某种积极的影响。第五,城市发展共识的梳理者,歌曲的片言只语,万口传诵时,便是巨大的思想共鸣。能否把握全局,站在历史和未来的高度,对创作者,尤其是词作者的修养、格局、阅历,及其对城市的关注和研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此五种要求兼备,便是笔者眼中的中国好市歌。 

  七大理由推荐《送你一个长安》为西安市歌
  如果,在西安需要一首市歌的问题上能够达成共识的话,笔者大胆推荐,《送你一个长安》就是一首现成的西安市歌。
  出身于2011年世园会会歌的《送你》,原本就是肩负着城市形象的一首歌曲。在世园会上担当的其实就是临时市歌的职责。随着世园会闭幕,《送你》完成了它的使命。但是,西安市歌却依旧空白。笔者认为,如今考虑将《送你》作为西安市歌的理由如下:
  持续广泛传唱是大众对“西安市歌”的自发投票
  《送你》堪当市歌大任最值得信赖的理由,是它已被大众广泛接受,长期传唱。
  我们可以从这一事实中得到更深长的意味。
  悠悠中华,长安唯一。西安的魅力始终吸引着国内和国际大批粉丝,但是人们缺少一个载体,表达对这座城市的关注和喜爱。今朝西安,人心思治。天时、地利、人和俱全,市民不再满足于夸夸祖上如何,而是渴望重现城市的历史风华。《送你》与人心深处的祈愿形成共鸣,不火也难。笔者认为,《送你》的巨大影响,可视为全国关爱西安的人们对“西安之歌”的一次主动投票。他们用歌声告诉这座城市:西安,需要的正是这样一首歌。
  既然不能没有它,何妨“临时”转“正式”?
  世园会期间,《送你》作为会歌,本就有“临时市歌”的性质。以后的7年,恰好成为歌曲的试金石。既然它经受住了时间考验,又在“西安大场面”中常常不可或缺,何不就地转正,变临时为正式?否则,它将长期面临以“临时工”身份干“正式工”分内事的尴尬。
  毋庸置疑,《送你》作为普通歌曲发挥的作用,与它作为市歌发挥的作用,绝对不是一个量级的。如果有了市歌的正式身份,相信《送你》在宣传西安的广度和深度上,还会带来更多的惊喜。
  浓缩了大西安举世无双的核心价值,充满激励人心的正能量
  《送你》从半坡炊烟,周秦汉唐,一直写到如今的大西安,既展现了历史之骄,又叙说了今日之美,同时洋溢着当代的秦人之豪。寥寥数段,却是一次对西安的大历史、大文化、大今朝和大梦想的准确度量。无疑,这首歌讲好了西安故事,再现了传统文化精髄,增强了城市的文化自信,充满了鼓舞“市气”的正能量。 
   歌词风格契合城市气质,又符合大众文化产品的传播特点
  优秀的市歌,其歌词文本一定是语言艺术的精品,且语言风格与城市气质相若。同时,又必须符合大众文化产品易于传播的特性。
  独特的历史文化特色,决定了市歌也应当取庄严典雅的风格,才能与城市的内涵与气质相匹配。《送你》以四字短句为主,字字落实处,段段有意境,风雅为骨,文质并重。既不失大气典雅的汉唐风韵,又晓畅易懂,符合市歌作为公共文化产品的大众化要求。一首歌送给西安两句经典,传播价值无可估量
  一首诗,会因为一句经典,而千古流传。经典具有最大的传播力量。
  “一城文化半城神仙”作为诗眼,甫一出世便博得满城喝彩,随后便被人们动辄挂在嘴边,堪称描画西安历史人文的点睛之笔。而歌名及贯穿全歌的“送你一个长安”,也成为频繁见诸媒体、文化场所,甚至校园的流行语汇。这六字的深入人心,自然与歌曲的传唱有关,更重要的是,其中包含的大气、开放、雍容、自信、好客,正是人们心目中的汉唐风范。
  传播的广度和长度证明,这两句话,已经拥有经典名句的“胚芽”。以之为市歌,将赋予这座城市梦寐以求的传播力。
  给大西安一个亮丽的现代城市符号
  提起西安,除了老祖宗留下的肉夹馍和羊肉泡,以及现在的“摔碗酒”等,人们想到的大多只有兵马俑、大雁塔、古城墙这些历史遗存,而我们今人为这座城市创造的东西,却很少能浮上心头。
  近年,虽经众多文学艺术家不断努力,但为西安量身定做,能够“点亮”这座城市的重量级文艺作品,依然不能满足城市的发展需要。在对外形象上,西安始终缺乏一些强烈、鲜明、贴身、有调性的宣传符号。
  《送你》虽然只是一首歌,但如果将它列为市歌,至少在歌曲艺术这个方面,可以让西安从此有一个亮丽的现代城市符号。
  避免了苏州市歌等十年难产的弯路
  武汉市当年面向全国征集的市歌,今天已被《在此》取代。苏州的市歌在我们眼里很理想了,可是,有一篇文章就叫《苏州市歌十年难产:<苏州好风光>的前世今生》。文章讲述,苏州曾经先后考虑过将《太湖美》《好一朵茉莉花》作为市歌,都因各种原因作罢。最后根据传统评弹改编成《苏州好风光》。歌曲问世后,传唱效果颇佳。虽有四成多受调者赞同其为市歌,但更多的市民认为它作为城市旅游形象歌曲更适合。专家更是提出种种意见,如没有时代气息,不适合合唱等,指其不应作市歌。好在,苏州官方最终力排众议,在人大会议一锤定音。
  从酝酿到完成,历经漫长的十年。如果没有官方的决心,苏州的市歌,恐怕要又一次止步在舌战的阶段。人民的认可,官方的决心,在市歌的确立中缺一不可。
  如何解决好城市个性与艺术共性、不同阶层的审美差异、本土传播与域外传播等矛盾,是对创作者大智慧的考验。本地人爱唱、外地人凉凉,雅得没人唱或俗到难登堂,流行时都唱流行后都不唱,都是市歌推行者不愿看到的。
  笔者认为,《送你一个长安》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最好选择。
  如是,西安的市歌之途,将少走很多弯路。更重要的是争取了时间,赢得了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