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方言版话剧《人生》剧照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尤其是一个人年轻的时候……”
1982年,路遥的小说《人生》发表,引起全国轰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陕北黄土地上的故事感动了成千上万个读者,成为那一代人的青春记忆,指引着那个时代的青年砥砺奋进、勇往直前。
如今,延安演艺集团根据路遥小说改编的方言版话剧《人生》全国巡演即将拉开帷幕,2019年3月9日、10日,要进驻陕西广电大剧院!
陕北从不缺故事,也不缺爱恨情仇
路遥小说《人生》以上世纪七十年代陕北城乡接合部的社会生活为背景,通过城、乡青年截然不同的命运,展开矛盾冲突,情感纠葛,表现了农村知识青年高加林与命运的不屈抗争,对人生价值和尊严的追求,塑造了一个不甘平庸、励志奋斗的鲜活形象。
根据小说改编的方言版话剧《人生》,由中共延安市委宣传部、延安市文化和旅游局、延安演艺集团出品,延安市演出公司负责话剧演出运营。
延安演艺集团历时半年潜心编排的话剧《人生》,是一部厚重的陕北文化元素集合体,填补了延安话剧发展史上的空白,而剧中大量陕北文化元素的应用,特别是配乐和陕北民歌的运用,大胆的创新性改编,更是让全剧锦上添花、大放异彩。来自陕北本土的主创、主演团队,最真实、最接地气地呈现了那段发生在黄土地上的关于爱情、关于奋斗、关于抉择的人生故事。
话剧改编既要忠实于小说原著,又不能落入电影《人生》的窠臼,这就使编剧和导演更具挑战性。然而,话剧《人生》的改编演出不负众望,以一种全新的把握与再创作,实现了一个新的高度。
陕北民歌和方言,揭示出陕北人生命的真实
《老祖先留下个人爱人》《走西口》《叫一声哥哥你快回来》,这三个旋律贯穿全剧,为全剧的氛围营造和情感表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每一次配乐响起的时候,每一句信天游唱出的瞬间,几乎都是观众们泪点或者掌声爆发的时刻。
从歌名上看,许多陕北民歌的歌名本身就构成了动人的形象画面:《纺线线》、《挂红灯》等,都直接地揭示了人物和事物美的可感性,从内容上看,更是形象画面栩栩如生。
伟大的艺术来源于朴实的生活,陕北的民歌和方言不仅反映了人民独特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传递着陕北人纯朴的至情至性和全部的心灵秘密,揭示出陕北人生命的真实。
编剧曾和路遥一同工作,含泪写完剧本
作为一个已经成立68年的老团,编排话剧《人生》对延安演艺集团是个不小的挑战。
5年前,团里才成立了话剧社,编剧张文庭曾和路遥一同工作过,他坦言自己是含着泪写完了剧本,导演张悦为了让年轻演员们找到感觉,陪他们一点一点抓戏。
正如延安演艺集团团长心里在接受采访时所说:“有一万个观众,就有一万个高加林。我觉得人生对我们来说是历练,尤其是年轻人,关键那么几步,一定要走下去。”
透过话剧《人生》,我们真的看到了那个情浓于水的陕北,一个活蹦乱跳的陕北,一个意气风发、昂首走向未来的陕北。
文化艺术报记者 汉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