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6版
发布日期:2019年02月15日
风物志
果乡邵村的“雌雄龙”
果乡邵村的“雌雄龙”
  马额镇邵村·“雌雄”二龙戏珠
  逢年过节或喜庆日子舞龙,并不稀奇。令人震惊的是舞龙的竟然有女性。要知道,舞龙可是个力气活啊!
  那是渭北高原苹果飘香的一个深秋,我受邀参加三原县马额镇苹果评选活动。评选现场选在一片平整好的果园中间,一排排铺着洁净桌单的长条桌上,摆着硕大的果盘,盘里放着参评果农送来的红彤彤的苹果,空气里弥漫着着扑鼻的果香,谁都忍不住多吸几口。
  评比结束,组委会让受邀客人一边品尝精品苹果,一边欣赏邵村欢庆苹果丰收的舞龙。
  随着一阵铿锵锣鼓声,四位姑娘跑场,为舞龙拓开场地。接着,两盏蚌壳灯、六盏鲤鱼灯翩然上场,转圆、交叉、浮动,意蕴鱼龙变化。然后,四盏麟灯、四盏鳌灯飘然进场,来回穿梭,左右驰骋,喻示海底世界族丁兴旺,热闹非凡。两条五彩长龙在“龙门三显”之后,从龙门里气势磅礴地飞舞出来。舞姿和程式与其他地方的龙舞不相上下;但是,持拐舞龙的,却与其他地方截然不同。我从小耳闻目睹的舞龙,寻常乡村所舞的大多是一条龙,舞龙的都是清一色的精壮小伙子,就这样,一场舞下来,个个大汗淋漓:而邵村的龙舞,推陈出新,别具一格。出场就是一赤一青两条龙,舞赤龙的,是一帮头扎英雄巾、身着舞龙服的小伙子;舞青龙的,却是一群头扎英雄巾、身着舞龙服的姑娘和媳妇!紧跟着不断变化的鼓点儿,两条龙摇头摆尾,上下腾挪。绕圆场,拜四方,昂首咆哮,平地翻滚,时而单钻,时而双钻,时而盘龙门,时而回龙门,时而“朝天一炷香”,时而“珍珠倒卷帘”……不管按什么程式,不管玩什么花样,招式到位,动作利索,神情专注,英姿飒爽,真是巾帼不让须眉!
  三原县舞龙的村镇很多,如县城内城关镇西关、东关、南关的舞龙,鲁桥和陂西的舞龙,都是小伙表演,神形兼备,各有千秋。唯独果乡马额镇邵村的舞龙,是举世无双的“雌雄龙”。
  陕西省三原县陵前镇和马额镇,新中国成立前称陵马区,是渭北革命老区的一部分。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儿留下许许多多的红色足迹。
  新中国成立之初,马额邵村看到毗邻的兄弟村庄欢庆解放,有的跑竹马,有的划旱船,有的扮演七仙女……邵村人为了与众不同,仿照村东大圣庙立柱上盘的两条盘龙的模样,扎了两条竹篦子龙,添置了锣鼓家伙、龙门横幅、牌灯、云朵灯、海蚌灯、鲤鱼灯、大头和尚戏柳翠……走村串乡,表演舞动,声名大噪。从此,舞龙灯就成为邵村重大节日和欢庆丰收的保留节目。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邵村的舞龙沉寂了数年。
  上世纪80年代初,一个在青海当了5年兵后复原返乡的邵村人王兴华,有感于农村文艺活动稀少,组织恢复舞龙。但当年的锣鼓家伙和舞龙道具,已经没留下几件,一切等于从零开始。村子贫穷,没有经费,他连一碗豆腐脑也舍不得吃,却将自己菲薄的退伍金拿了出来,把自己刚买的准备搞副业加工的电磨子卖了一千多元,加上大家热心捐款,共酬资四千多元,扎起一赤一青两条龙,他被推选为锣鼓队队长。首场舞龙的大铙,还是跑到成十里的耀县(今耀州区)借的。这既费时间,又耽搁活路,老婆不乐意了:“这是没人干的谝闲传事。本腔都没拉好,还想拉彩腔!”他只好先给老婆做工作,老婆想通了后,也成为锣鼓队敲大铙的一员。
  尽管陵马地区(陵前镇和马额镇)的苹果品相质地俱佳,果业发展惊人,但相当一批年轻人还是奔赴外地打工捞金,留在故乡的强壮劳力严重不足,节日和喜庆活动时,257户、1139人的邵村,竟然凑不够舞两条龙灯的人手;王兴华只能将目光转向村里的姑娘、媳妇。女子舞龙灯,前所未有,没有一家支持自家的姑娘和媳妇去“张狂”。王兴华就动员自家和本巷里的女子带头,报名舞龙的女子接二连三,后来多得挤都挤不进来。
  到了90年代初,苹果的丰收,给舞龙注入了新的活力,邵村在西安又定做了三条龙,可舞的龙达到五条,两条7拐龙,稍短一些;三条9拐龙,气势夺人。由于女子认真、负责、守时,舞者大部分也由女子担纲。每逢外出表演,道具、舞者、锣鼓、牌灯、后勤……常常装满四五辆大车。舞龙的人马也从70余人,发展到现在的120余人。
  在长期舞龙中,邵村还总结出一套舞龙的套路,总称社火《五龙闹春》,表演按照动作不同分为:聚春,游春,戏春,舞春,争春,追春。花样别出,衔接紧凑,一气呵成,深受点赞。
  王兴华后来被村民推选为邵村老年协会会长,带领舞龙锣鼓队的热情,经久不衰。他一家每年光苹果收入就达10余万元,家里住上了新房,添置了新电视和音响,买回来新小车、新货车。他家和全村人的生活,也如同舞龙,一天比一天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