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4版
发布日期:2019年02月13日
对联,手写还是印刷,这其实不是个问题
对联,手写还是印刷,这其实不是个问题
  陕西省文联文艺志愿服务团走进志丹县为群众义写春联  摄影/李济朴
  文化艺术报组织义写春联活动
  贾平凹文学艺术馆门口的春联(资料图片)
  2019年西安年货节春联摊点  摄影/魏晓文
  易中天书写的春联(资料图片)
  己亥春节期间,文化工作者顾克美的博文《贾平凹文学艺术馆为何公开张贴印刷体春联迎游客?》,惹得网络舆论沸沸扬扬。文章从贾平凹老家陕西丹凤县棣花古镇贾平凹文学艺术馆门口张贴的内容不合时宜的印刷体春联说起,“拔高到”指责贾平凹。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这馆宅是在贾的弟弟私人院落基础上改造而成,这春联也不是贾平凹的手笔。大家的关注点应该在春联这件事情上。 

  对联有讲究,不然闹笑话
  贾平凹文学艺术馆门口这则印刷体春联,是完全按照普通老百姓的审美思维和阅读习惯书写张贴的:上联(左):前程似锦庆平安,下联(右):事业辉煌迎富贵,横批(从左至右):恭喜发财。文字内容确实和文学艺术馆风貌严重不符,对联的张贴规则也极其不讲究。
  学者、作家易中天这几天在“今日头条”晒出一副春联,上联是:笋破冰泥辞岁尽;下联是:梅开雪野盼春来。横批:万象更新。易中天在微头条写道:“春联是对联的一种,其中挂在门口的叫门联,过年期间挂在门口的叫春联。春联以七个字的居多,因为太短不好看,太长又贴不下。对联对格律的要求不那么严,但是我今年送给各位网友的春联还是很讲究的。”虽然易中天自信送给网友的这副春联很讲究,并不厌其烦地就其“上下联平仄关系”和“词性关系”进行“科普”教育,不过细心的网友却发现,易中天写出来的这副对联顺序却反了!网友留言指出:“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横批应该按旧制从右至左写!”也有网友指出,易中天这副春联上联有个“破”字不吉利,“这春联估计很少有人买”!
  其实每年过年,因为春联闹出的笑话并不少。在河南周口项城市范集镇卫生院张贴的“生意兴隆”春联的视频近日在网络疯传。上联:好生意(招财进宝)开门红,下联:大财源(日进斗金)行旺运,横批:生意兴隆。此视频一经曝光便引发网友热议,“这家卫生院说出了心里话。”“卫生院贴春联说日进斗金,这太直接了吧。”
  2月9日,范集镇卫生院针对此事件发表一则致歉声明称,“此事系后勤人员工作失误,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全体班子成员表示坚决改正错误,深表歉意,并在今后的工作中以更加严谨的态度认真做好每一项工作,继续全心全意地为辖区广大居民的健康服务,虚心接受社会监督。”
  网友认为,过年了医院悬挂张贴些中国结、吉祥如意的对联或福字等,给医护人员和患者增添浓浓的年味,本身并无不妥。但张贴出“生意兴隆”的春联,让患者情何以堪?医院是救死扶伤的地方,本不应“营利本位”,此类对联显然不应出现。况且医院所谓的“生意兴隆”是建立在患者的疾苦之上,“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惜架上药生尘”,应是起码的医道伦理。 

  手写对联兼备艺术性和欣赏性印刷体对联兴盛突显传统文化失落
  对联吸收了古体诗、散文、词曲等的特点,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有独特的语言魅力,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现今,对联既有手写的,也有统一格式印刷的。从目前情况来看:手写春联有渐渐隐退、渐行渐远趋势;而印刷体春联却大行其道。传统文化的渐渐隐退和遗失,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手写对联是书法艺术和楹联艺术的完美结合,应该兼备艺术性和欣赏性。重在突出字写得好,内容内涵好。一副上乘的手写春联常常能吸引关注的目光。手写春联有利于弘扬传统书法,值得传承发扬。
  随着时代的变化,传统的东西慢慢在流逝,工厂流水线式的制作业在兴起,红底金字的印刷体对联设计精美,制作讲究,但总觉得缺少点什么。手写春联需要裁纸、研墨、构思、执笔,买对联的人在现场的体验亦是一种享受,这更符合中国人的年俗。
  其实,手写对联在展示书法艺术的同时,让人在体味书写的快乐的同时,把书法艺术和楹联文化紧密结合,让人真切体会到年俗的魅力、文化的凝聚力,如字词的对仗、音韵的平仄等,可以给人带来一种传统文化的精神享受。
  手写对联是在用墨香传递传统文化,它可以展现书法之美,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尤其是在“私人订制”中融入更多的地方特点、家庭特色等元素,能在潜移默化中起到滋养人心、凝聚力量的作用。这样的春联能体现出中华文化的优美和中国文字的神奇,也具有艺术性和思想性,足以烘托出春节的文化年味。
  手写春联内容灵活多变,往往根据主家的需求量身打造。事情不同,贴的地方不同,内容也不一样。如大门、二门、厨房、猪圈、水井、粮仓等门上的对联就会不同。在农村,一般人家最少有四五副春联(院子大门,厨房门,房子大门,各个小房子)。另外,神位跟前还有对子,比如:灶神的“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土地公的“土中生白玉,地内有黄金”等等。而在城市里,一般仅在入户门贴一副对联,需求量相对较少。
  印刷体春联色彩绚丽,纸张讲究,边缘还配上一些花鸟鱼虫图案,印制精美考究。更多的时候是企业为了宣传自己而无偿赠送的,个人不用花钱,所以常常出现相邻两家贴一样的印刷体对联。
  印刷体春联内容完全一致,不仅让人陷入审美疲劳,更让人感觉不到文化的韵味,缺少文化内涵,割裂了书法和楹联的意义。甚至内容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甚至有的根本就不成体统、对仗不一,有的重字迭出,严重损害了春联这一特殊载体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书法家、陕西艺术职业学院教师马宏锦在采访中表示,印刷体春联热闹的背后,实际体现的是汉字书写地位的衰退、传统文化的失落,这种现象值得警惕。 

  民族文化之幸:传统文化进校园、文化进万家
  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出台文件,大力提倡“传统文化进校园”“文化进万家”等文化活动,就是号召艺术家们走向社会,加强宣传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7年印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挖掘和创新发展、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振兴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和发展传统工艺。在今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做好2019年元旦春节期间有关工作的通知》中也明确要求要丰富群众节日精神文化生活,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和体现地方特色、节日风俗的乡土文化活动,积极推广优秀民间文化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一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一大批艺术团体的著名书法家深入社区、深入乡村、深入工厂,手写春联和“福”字赠送老百姓,很受欢迎。当毛笔落在喜气洋洋的红纸上,纸墨飘香,浓浓的年味扑面而来,这就是传统文化的魅力!
  陕西节庆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阎建滨认为,其实无论印刷或手写,仅仅是表达形式的问题,更重要的区别是春联的具体内容,因为每个家庭的情况不同,春联所表达的意义要符合每个家庭的特殊需求。过去的春联,各家都是请当地秀才量身定制,凝聚着各家独有的表达,总结过去祈福未来,这里面包含着对新生活的期待和规划。阎建滨直言:“赞成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坚持手写这种传统方式。”满大街的印刷体春联,虽然丰富喜庆,但缺乏春联对于每个家庭的个性,缺失了生命。
  近年来,在越来越多文化扶持政策和相关文艺团体的大力推动下,手写春联等优秀传统文化再度获得市场的认同,应该说,这是一件有利于民族文化认同的大好事。
  对联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应该让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少年了解对联、喜欢对联,也要注重创编对联、书写对联人才的培养,让楹联文化传承和发扬下去。
  文化艺术报 记者 齐敏 魏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