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瞻前顾后在现实中的应用,多指某人临危没有魄力、果敢,缺少决断。前怕狼后怕虎,犹豫不决,优柔寡断,以致贻误错失了最佳时机,把一件原本可以做好的事儿,搞得一地鸡毛,一塌糊涂,抑或烂尾,与初心相去甚远,成生之缺憾!如此一来,这个成语便有了些贬意。
其实,瞻前顾后是一个中性词。在既往的应用中偏向于褒意。以《辞海》的注释为例:瞻望前面,回顾后面,言虑事周到。《离骚》:“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后汉书·张衡传》:“向使能瞻前顾后,援镜自戒,则何陷于凶患乎!”也指顾虑太多,《朱子全书·学一》:“若瞻前顾后,便做不成。”显然,褒意的成份多于贬意。
认真思谋,瞻前顾后一词可从两个层面解读。
一是生活层面。如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说的是在物质生活尚不富裕的过去,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时候,仅有的一点食物,你怎能不精打细算地一顿把它嘬了?那种从嘴中的克扣与积蓄存储都可以说是一种顾后。这仅仅是个体,如果你上有老下有小,又是家中的顶梁柱,那么你不瞻前伺老,不顾后抚幼,自然是说不过去的。这样的瞻前顾后有错?相较于既往的清贫,眼下小康了就知足;或者曾经富有,突遭变故的落贫,更应知道往后的日子如何过!
另一个是精神层面。那些有思想,有担当,有使命感和天下意识的人,一定是些既瞻前又顾后的人。瞻前就是了解掌握人类一路走来的历史风烟,究竟发生过些什么惨痛让当下可以借鉴,对照历史,我们应该规避些什么,以免重蹈覆辙。历史是血腥的,代价是沉重的。伟人警告的“历史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并不玄虚。说的是前人犯过的错误后人仍在犯;而顾后既有盖棺论定的身后名之考虑,更多是为了后人着想。作为先人、前辈,我们该给他们留下什么?是人类的真善美,是完整的社会运行机制,高科技,富资源。再怎么也不能与子孙争饭吃,耗尽原本应该他们享用的资源,激励他们巧取豪夺,连年硝烟,做人类历史的罪人。这样的瞻前顾后有错!
反观对瞻前顾后一词日常应用中贬意的视角,的确那些临危畏手畏脚,前怕狼后怕虎者应该被指责或查办。如果他们心有所虑,是临事的繁复艰难,自有从轻发落的情节;倘若他们虑及的是自己的声誉官位,荣华富贵或身败名裂,招致临事错失机遇,那也就咎由自取了。但我们期待的是多一些正能量的注解。
思忖自己为瞻前顾后一词抱不平,忽然就想起了《唐太宗与许敬宗对曰》文,引用于此:“朕观君臣中,惟卿最贤,犹有言卿非者,何也?对曰:春雨如膏,农人喜其润泽,行人恶其滑利。秋月辉煌,佳人喜其玩赏,盗贼恶其光明。天地之大,犹有人怨,何况臣乎。”生活里的物事,对一些人而言,重要得如同泰山不得了,而对另一些人而言,轻微到犹如鸿毛。此处的对错,最主要的是看你站在什么样的立场,什么样的视角看待事物。结论当然就不言自明了!
春雨不言,秋月无辜。想想李世民与许敬宗的对话,感叹啊:人且如此,何况一词一物?打个哈哈,感叹之余还是释怀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