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年夜饭中读出新期待
春节脚步临近,节日氛围渐浓,有关年夜饭的新闻又多了起来。今年年夜饭市场呈“冷热不均”的现象:大型餐饮品牌的年夜饭预订依然火爆,一些中小餐馆则纷纷退出;与此同时,年夜饭半成品、生鲜配送、私厨上门等进一步走俏。
品牌餐饮预订火爆、新花样持续走俏,这都不算新闻。为什么会有一些餐馆退出市场?
《广州日报》评:这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是商家的正常选择。春节前后,食材成本上涨,人工太贵,一旦上座率不高,亏本的风险并不小。再加上入局者越来越多,“互联网+年夜饭”新风劲吹,一些餐饮企业主动避其锋芒,回家过年也是不错之选。
过去,年夜饭一般是家人手工的味道,而如今,人们既希望年夜饭能满足日益“挑剔”的胃,又希望自己能从厨房中解放出来。年夜饭预订火爆,半成品、厨师上门等走红,其背后正是群众消费观念的转变,是从物质消费到服务消费“转型”的趋势。当前,公众追求品质消费的趋势愈发明显,尤其在年夜饭这一关键节点,中小餐馆退出市场,正是消费升级的一个侧影。
年夜饭绝不仅仅是吃饭,还有服务、氛围等体验感。此外,对“互联网+年夜饭”而言,有关“年夜饭”的吐槽也并不少,如何继续创新监管,保障品质,至关重要。期待线下商家、“互联网+”对产品不断改进、创新和优化,对服务不断雕琢、改良和提升,满足公众的新期待。
别把“儿童车厢”理解成“熊孩子车厢”
春运开始,不少人已经坐上了回家的列车。最近,一则“铁总回应设儿童车厢”的微博话题引发了热议。原来,不少网友称在火车上遇到“熊孩子”吵闹、跑动很让人头疼,影响了一车厢人休息,连续不断的噪音让人崩溃,于是有网友提议,火车应该单设“儿童车厢”。
《光明日报》评:公共场合有些孩子大喊大叫、跑来跑去,确实让人苦恼,在网络上“熊孩子”也是个热门话题。
但实际上,“熊”该怎么定义呢?让一个孩子永远表现出乖巧听话,是成年人对儿童不切实际的幻想。孩子需要教育,也需要包容和理解。一个不能容忍儿童的社会是狭隘的。一些声称爱孩子的人,只愿意在孩子乖巧的时候逗他三分钟,一旦孩子哭闹就会立刻受不了,还贴上“熊孩子”的标签。
当然,也确实有一些家长对孩子过于放任和溺爱,在公共场合缺乏约束,对他人造成困扰。需要明确的是,这样的孩子固然需要教导,家长也需要舆论提醒为人父母的义务。但是,因为“熊孩子”的出现,是否就要采取一种隔离性手段呢?这是应深思的。
其实,“儿童车厢”也并非不可行,关键是设立“儿童车厢”的逻辑起点是什么。是提供适合儿童的车厢设施,并有一定增值服务的自愿选项,还是完全出于隔离目的,带有强制、半强制性的必选项?
把“儿童车厢”理解成“熊孩子车厢”,这样的思维可能也是对社会理性的戕害。照此逻辑,如果所谓的“熊孩子”要被隔离,那么,大声打电话的人是不是也要单设一个车厢?外放听音乐、看电视的人是不是也要单设一个车厢?吃泡面等有气味的食品的人是不是也要单设一个车厢?
一旦隔离,就意味着拒绝对话,但事实上公共场合最需要的就是“对话”。不同的人在同一个空间,在相互交流中理解群己边界,以自我意识为起点认识社会公德,这样的空间对孩子来说也不啻为一所学校。而且包括“熊孩子”在内的诸多话题,其实都是提升社会公德这一大问题下的子命题,要知道,隔离可是最后一招,是穷尽手段后的无奈选项。是否需要使出这招,仍需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