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4版
发布日期:2019年01月21日
西安网红新书店开了一堆 旧书摊啥时候不再“打游击”?
西安网红新书店开了一堆 旧书摊啥时候不再“打游击”?
  西安小寨兴善寺西街旧书一条街已经开集
  西安八仙宫古玩市场,有几家旧书摊点
  西安伴山书屋内人头攒动
  当一间间富丽堂皇、装修考究的“网红书店”这一两年在古城西安雨后春笋般出现,曾经可见的旧书摊却越来越难找,他们就像“游击队”“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他们在哪里出现、啥时间出现,必须要由市容管理者决定。
  “不知道还能坚持多久,不知道下一个落脚地在哪里。”这是旧书摊贩超哥和姚叔的无奈。
  西安应该保留旧书摊这道文化风景线。这是“淘书者”崔文川、史飞翔、范超等一帮子书友的呼吁。
  “西安应当有一个地标性的二手书市。”在书商王计划心中,有一个关于二手书摊的“大计划”。
  “书香西安”,必须是由光鲜亮丽的网红书店擎起图书市场的大旗吗?西安到底需不需要土里土气的旧书市场?旧书摊点是给市容建设抹黑,还是给文化陕西添彩? 

  旧书摊贩:生意越来越难做,书源少房租贵
  做了十多年旧书生意的姚叔,是西安城里旧书摊贩的普通一员。他是第二批进入这一行的,大约在上世纪90年代,而第一批摊贩从80年代就开始摆摊卖旧书了。每逢周末,天气好的日子,在旧书市场满满当当地摆好书后,眯缝着眼睛边晒太阳边和淘书人闲散地讨价还价,这是旧书摊贩姚叔曾经记忆里的幸福时光。
  可是这两年,姚叔发觉旧书生意越来越难做了,他打算卖掉手头上的旧书之后,转行做古董生意。“读书的人越来越少。真正需要读书的人,买不起一些版本比较好的书;经济条件好的人,又不需要这些书。”姚叔手头上的古典文学名著越来越难卖,他将这归结于现在的孩子们都看手机了,没人愿意买纸质书。加上现在的经济条件好了,大人们也不愿意给孩子买旧书——旧书经过很多人传阅,他们觉得不卫生,更情愿花高价钱买新书。
  对于姚叔来说,一个比较严峻的问题是,文献资料类的书籍虽然很多时候会有需求,但是现在市面上的货源很难找了,自己没有了充足的旧书资源,这是导致姚叔打算退出这一行当的重要原因。还有一个更加致命的原因是房租,“房租太贵了,20平方米左右的门面房,光是房租一年就在3万~5万。”
  平时周内到各地收书,周六、周日游走于大唐西市与八仙庵,是旧书摊贩姚叔虽舟车劳顿却自在滋润的生活方式。但不久的将来,在旧书摊贩中间,将不会再有他的身影。望着满屋子等待卖出的旧书,姚叔有些失落和不舍,转身无奈地一摊手:“那还能咋办,还能咋办?”
  和姚叔不同,年近30岁的河南人超哥头脑更活泛。他刚接父亲的班进入这个行业6年,而他的父亲已经干了20多年。这个行业也有着一定的“圈子”,西安的旧书摊贩基本来源于河南、安徽以及西安本地。一年前,眼看成本见涨,超哥转掉了自己的旧书店面,租了一座库房,在网上卖旧书。“这个行业没人引导,旧书摊老板们都聚不到一起,市场一旦做起来,隔阵子收费就贵了。再说,卖旧书占地方比较大,古玩城还按照古玩的摊位收费,这事就弄不成了。”超哥平时去废品收购站收书,或者上门回收,只有周末才会出去摆摊。但在超哥看来,西安的旧书市场不够成熟,游兵散勇们集中不到一起,没有固定的场地,“没有根据地,大家也就只能这样子了,哪儿有市场去哪里。”
  “河南郑州碧波园珍宝大世界做的‘文化广场’,地方大,收费也很低;山西太原的南宫市场做得也很成熟正规。因为人家有政府扶持,地方大,费用低。”提起西安的旧书市场,超哥有点恨铁不成钢的惋惜——因为市场不成熟,很多旧书摊贩即便手里有好书,也不愿意拿出来卖,而是拿到外省去卖。他的经验是,西安市场不成熟,所以也没人愿意掏这份钱。
  今年6月八仙庵要拆除整修,超哥又得重新找地方了。他想找一个固定点儿的地方,地点固定,收费固定。能找到吗?超哥摇了摇头:“难!” 

  淘书者:旧书市场是城市文明包容度的标志
  “旧书市场不仅是一个行业,也是一种文化现象,甚至可以上升到一个城市的文明高度去看待,是城市文明包容度的一个标志。”文化学者史飞翔是个出了名的淘书爱好者,他个人拥有的书在一万册左右,其中旧书就占到了一半左右。去旧书摊淘书,有一种书店里买新书体会不到的精神愉悦。
  他将旧书市场提升到城市文化的高度,“旧书市场能够提升城市的品位,在国外,像法国塞纳河畔等,都有专门卖二手书的书店。书籍的可重复利用,一方面节约了社会资源,另一方面,旧书经过很多人之后,经过时间的流转,不是商品而是艺术品。”
  曾经,西安比较有规模的朱雀古玩市场取消了,八仙庵旧书市场也即将消失,如今只剩下大雁塔南广场古旧市场和大唐西市古玩城。对于日渐消逝的旧书市场,他的观点令人耳目一新:“我就是旧书最大的受益者,搞文史研究的文献资料,都是在旧书摊上淘来的。二手书让中等消费的人,能够以更少的钱获取更多的知识,所以旧书市场不应该取缔,而应当规范引导。”他认为,营造好二手书市场,也是营造书香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呼吁市民有旧书循环的意识,与其当成破烂卖到废品收购站打成纸浆,不如让旧书循环流通起来。
  史飞翔建议:城市化进程加剧,留给旧书店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政府应当重视,关注旧书店、旧书摊,鼓励、支持、引导、规范。或者可以划定一个区域,在规定的时间内、区域内,稳定交易旧书。旧书市场是城市的风景线,也是读书人的精神家园,应该保留住古城西安里这道文化的风景线。
  事实上,对于旧书以及旧书市场的价值和意义,收藏家崔文川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二手书市场传播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是一种传承,它传承了藏家自己的一些东西。西安有很多有名的作家,包括西北大学、陕师大等高校的很多教授,他们在去世以后,如果子女不喜欢这些书,或者不是一个行业的,就将书像破烂一样卖掉,非常可惜。如果能够把这些书接收过来,将会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但很可惜没人去做这件事。”
  崔文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西安旧书市场的发展症结所在:二手书挣不了大钱,房租太贵的话就发展不起来。一个明显的对比是,北京的潘家园、上海的豫园、成都的送仙桥,都是有旧书市场的,而且做得很成功,西安的二手书店就没有什么上规模的。“政府应该划出一块地方,低租或者免租提供给旧书商,让他们能够固定下来,聚集人气,慢慢都会聚拢起来。西安有很多旧书资源,像于右任手稿等珍贵书籍资料都在民间,况且西安的藏书家也有很多,有很好的市场基础,还是大有可为的。”
 
  旧书集市:打造二手书展会,形成地标性书市
  “书店不应当只卖新书或者旧书,应该把书看作是知识,不以新旧而论。”作为古西楼书屋的运营者,苏朋范在2017年开书店之初,就将寄卖二手书作为书店的一项业务。“旧书的来源是馈赠或者寄卖,我们以等值交换的方式给他们换一些新书。在书店里,有些书是允许读的,有些是卖的。”虽然目前这项业务并没有成为书店的主要业务,只是吸引读者来看书的一种方式,但令她很自豪的一点是,新型书店没有的旧书,在她的书店里读者可以读到。
  为热爱读书的人搭建一个平台,让他们可以等价有益地交换读书,这也是古西楼书屋的文化内涵之一。“开展二手书的业务,其实也是很多书屋老板想做的一件事情。因为不管买书或者卖书,让大家认识到它是一个资产,也是一种交易,相应地对书的热爱也就会增加。”
  经常参加全国各种图书展会,让苏朋范产生了这样一个疑问:在广东和湖南等省份,每年都会有大型的二手书交易展会,为什么文化大省陕西、文化古都西安却没有呢?
  对于苏朋范的疑问,书商王计划或许最有发言权。今年元旦,他的伴山书屋在西安小寨大兴善寺旁刚刚开业。算起来,从书摊小贩做起,王计划已经在这个行业里浸淫了20多年。“西安做书市的基础条件很好,古都文化底蕴浓厚,又有很多从事旧书行业的书店、摊贩,喜欢淘书的人也很多。西安是西北的门户,应当放眼西北,而不是局限于西安,如果条件成熟的话,我准备策划举办西部二手书交易展览。”
  在王计划看来,做“西部二手书交易展览”之前,是一个“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漫长过程。“西安的二手书市场,摆摊摆到现在,一直给人的感觉就是不成熟。凝聚力不够,自发形成的书市弊端很明显。比如以前的文艺路旧书市场、乐游路旧书市场等,市场做起来了却缺乏管理,环境脏乱差的同时,因为摆摊占地面积大,逐渐和周边商户形成利益冲突,最后总是陷入被驱逐的恶性循环。”
  要把书市做成一条有规模的街道,经营这种书市文化,一是必须要有店铺,二是地摊一定要“立地”——书离开地面,架起来,以此来提升整体档次。王计划似乎有一颗整合西安旧书市场的雄心,他有一个宏伟的计划——打造西安地标性的书市,“买书的人必须到这里来,也只能到这里来。”
  在他的伴山书屋里,全国首家图书超市成为了行业的一个标杆:统一管理旧书摊贩,摊主免费入驻,进行旧书寄卖。目前30多家摊主入驻,摊贩们卖完之后再结账。摊主坐在家里,在网上后台就直接可以看到自己的书卖掉多少本,需要补充哪些书,这样一来保证了充足的货源。
  这几天,他筹备许久的“书香雅集”已经落地了。这是与西安市雁塔区政府合作的书香一条街项目,雁塔区政府批准,小寨商圈街道办邀请入驻,提供场地及资金支持,扶持半年时间。从年前开始,可以在兴善寺门口从长安路一直到朱雀路中间的地区,让旧书摊贩们摆摊到正月十五。街道两旁是一条立地式的旧书摊位,一把伞,两张桌子,两个凳子,这将大大改观旧书市场以往的陈旧形象。
  “通过这种形式,可以把西安所有的书摊集中到一起统一管理。目前在金商文化广场一楼,已经登记了90家摊位,后期120~150家都能来的话,将会把西安市90%的书摊集中在这里。”王计划指向书店门口正在塑造的书形雕塑,仿佛看到了那个理想中的“西安地标性书市”……
文化艺术报记者 魏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