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前在凤凰卫视上看到一组调查数据,中国人每天平均读书时间是15分钟,相当于日本人的九分之一。主持人倡导我们多读点书,好在未来的竞争中不至于输在起跑线上,然后号召大家多多“开卷受益”。
国家现在也提出了“书香中国”的建设口号,意在倡导读书,各地也都在搞“书香伊伊”建设,有的地方还搞“伊伊读书月”、“送书下乡”等活动。几年前,我回老家,据说老家也有了“农家书屋”。我问一块长大从小喜欢读书的龙龙关于书屋的情况时,我听到的是一个令人痛心的事实。村里的农家书屋基本上成了摆设,上面配置的书基本上像盗版书,几乎没有什么“含金量”,很像火车站周边卖的“地摊书”,书架上的书早已落满了灰尘,“农家书屋”基本上成了“老年人麻将馆”,碰上领导来检查,才会提前收拾一下,找几个人装模作样地看书借书。听到此事,心中无限失望。
每年4月,因为图书日的原因,谈论得最多的就是读书的话题。世界上有两个公认的与图书相关的节日,一个是4月2日的国际儿童图书日,一个是4月23日的世界读书日。其实,对于读书人来说无论是在读书日还是平常日都会主动去读书,反倒觉得有这个读书日和没有这个读书日并没有多大关系。止庵曾在《自说自话》(《沽酌集》)里这么说:“平日买书第一,读书第二,编书第三,写书第四。四者之外,乏善可陈,凑合活着而已。”这大概是止庵先生的本色之处,没有渲染,没有过分强调,这是非职业人士的业余态度和专业品质。
岁末年初,我统计了下我的购书支出有五六千。我发现,买书越多,读的越少。然后会上瘾一样继续买书,嗜书如蛀牙。这大概是所有读书人的通病。做久了编辑,觉得每一本书都是神圣的,作者值得敬仰,读书人值得尊重。我这里说的书都是严肃的书,值得品味与珍藏的好书。现在的书一个劲地在加厚、加大、加贵,内容浮躁又无趣,更谈不上严谨与真淳了。真正的好书,少之又少。就算月月有读书日,也不见得书有多好,从中又能读出什么来。现在,真正读书的人开始怀念过去的书,怀念过去写书的人。相比而言,现在的古旧书市场非常火爆,古旧书的价钱越飙越高,除了史料价值外,古旧书单纯、朴素、简约、小而薄。
读书的理由除了培根说的一为心旷神怡,二为增趣添雅,三为长才益智之外,恐怕就是为了能让灵魂得到片刻的安静,重新找回属于人与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