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4版
发布日期:2019年01月09日
路遥精神就是一种“土地精神”
路遥精神就是一种“土地精神”
  图片提供  清涧县路遥纪念

  本书为路遥年谱纪事,从1949年路遥出生,至1992年路遥逝世,详细记载了路遥一生的生活与创作轨迹,为读者把握与解读路遥作品提供了更加丰厚的写作背景,从而使读者对路遥的创作资源、精神气质以及文学贡献能够有更加准确、深入的理解。
  另外,这部著作独具学术视野,作者在整理路遥年谱之余,又将新中国文坛、陕西文坛的关节事件与重要人物穿插其间,将路遥及其作品置于整个新中国文艺、陕西文艺发展的脉络中思考,为读者提供了路遥及其作品得以生成的文艺环境与地理条件,进而为重新审视路遥及其作品在文学史上的位置打开了新的空间。 

  路遥闭着眼睛,眉头微蹙,两指将架在鼻梁上的眼镜推向额头,似乎是刚刚奋笔疾书之后的片刻休憩,又仿佛是在凝神思考———这是《路遥年谱》封面的照片。“封面的这张照片,是我从路遥的摄影师好友惠怀杰家中找出来的,照片拍摄的时间大约是路遥获得茅盾文学奖回来之后。”《路遥年谱》的作者王刚在路遥众多的影像资料中,对于这张照片情有独钟,“这张特写照片,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他的另一面,看到他在成功以后的思考。通过这颗智慧的大脑,也反映了一个不一样的路遥。”
  “以旁观者的角度去平视路遥”
  “反映一个不一样的路遥”,也是王刚在《路遥年谱》中想竭力呈现出来的核心内容。在20万字的叙述中,这部年谱详细记载了从1949年至1992年,路遥一生的生活和创作轨迹。事实上,在路遥研究领域,青年学者王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他是路遥的同乡,也是《路遥研究》杂志的执行编辑。早在2013年已经出版的《路遥纪事》,是《路遥年谱》的一个雏形,他称这部书为“一部让路遥精神还乡的作品”,后来这句话又添加进了《路遥年谱》。“离开这块土地,就没办法谈论路遥。路遥的出生,成长,生活,都在这片土地上。他主要生活的地方,创作的地方都在陕北,所以我说,这是一部让路遥精神还乡的作品。”
  在《路遥年谱》里,王刚把路遥放置于陕北文化和陕北地理的语境当中来讲述,希冀在单纯的创作或者往事之外,探寻那些造就了路遥的环境和土壤。因此,除过一个同乡后辈向一个伟大作家致敬的情愫之外,作为一个路遥研究者,他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平视路遥,而非以一个崇拜者的眼光去仰望他。正是这样的出发点,使他与其他路遥研究者的观点不同。王刚对路遥的《早晨从中午开始》这部作品相当重视:“我们可以从中看到路遥的另外一面,他的情感非常丰富。在这本书里,他谈到他过往的生活,情感,创作,以及他对当下社会、文学、家庭等方面的看法。这本书甚至与《平凡的世界》同等重要,它为我们打开了研究路遥非常重要的一个窗口。”
  “不应该将生活中的路遥和作家路遥等同”
  路遥生前留下的各种文献及影像资料非常多,一方面,完整性非常强的资料,为年谱以及传记作者提供了相当丰富的素材,能够以年谱的呈现方式作为一个作家研究的个案;另一方面,各种冗杂存疑的资料也成为认识路遥的障碍。“研究一个作家,除过日记和书信之外,最可信的和口述记录最多的人,这是源于我对资料的使用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在撰写《路遥年谱》的过程中,王刚将梳理文献,判断资料称之为笨功夫,“因为做年谱,就是给一个人撰史”。
  还原一个真实的路遥,远比塑造一个神化的路遥更有意义。很多人在以文字的方式描述路遥时,纯粹以文学的方式来表现。而王刚解读路遥时,充盈于文字中的是一个“人”,一个真实有血有肉的“人”。“以前路遥在我心里是遥不可及的一个人物,写这本书的时候,我觉得是和他进行了一种时空上的对话,精神上的交流。写完以后,我发觉他就是一个‘人’,我只能让读者去判断,我不能神化或塑造他。”
  在《路遥年谱》中,真实的、有血有肉的路遥既是文学化的,也是生活化的。生活化的路遥,有家庭,有妻子,有女儿,是丈夫,是父亲,也是儿子。生活化的路遥,不带有文学性的情绪。作为普通人,他并不是一个尽善尽美的人。而作为作家,他是文学年代里的英雄人物,被读者崇拜和敬仰。“不应该将生活中的路遥和作家路遥等同,用作家路遥的形象遮蔽了生活化的路遥形象。我在书里既体现了他有生活中真性情的一面,又有文学中理想崇高的一面,他既是一个作家,又是一个真实的‘人’。”
  “应当把路遥放置于中国当代文学的背景当中去讲述”
  路遥的文学史定位,是《路遥年谱》中侧重阐释的另一则命题。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学潮流中,在“寻根文学”、“伤痕文学”、“先锋文学”等文学流派的光芒下,擎着现实主义大旗的路遥似乎显得并不十分耀眼。在路遥研究者王刚看来,路遥在文学史上并没有得到一个应该属于他的文学位置。而只有把路遥放置于中国当代文学的背景当中去讲述路遥,才有意义和价值。于是,在写《路遥年谱》时,他把路遥早期、中期、晚期的创作和同期的作家进行横向纵向比较。“考量一个作家,应当拉长去看,应当把他放置在整个文学史中去考量。单纯地把路遥放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学语境中,对于路遥而言是一种忽略。只有拉长到现在来看,路遥的文学力量才得以充分彰显。在今天看来,八十年代是路遥的文学年代。八十年代是路遥在点缀这些新颖的文学流派,今天却反转过来,是他们在点缀路遥。他的作品被反复阅读,他被反复提及,直至出现一种‘路遥现象’。”
  在网上书店,有读者在读完《平凡的世界》后这样留言:“虽然他已经离去二十多年,但这部书产生的影响不会消失,它将继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们。”王刚也是众多被影响着的青年中的一员,初中读到路遥的《人生》和《平凡的世界》,觉得既亲切又熟悉———只要去努力,也许会改变的命运,至少让人看到了一种可能性。也正是这样一种可能性,让中国千千万万农家子弟去阅读它,让他们拥有梦想。“路遥被评为改革开放40年先锋人物,是因为路遥有一种超前的意识,他能敏锐地发现社会问题,并表现在文学作品里。”
  路遥的墓碑上刻着这样一句话,“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路遥的一生也在用生命诠释这句话。“路遥精神,就是一种土地的精神,一种奉献精神,它提供了无限的空间让你耕耘。种什么样的粮食,长什么样的庄稼;有什么样的付出,就会有什么样的收获。路遥替农村,替农民,替土地代言,这也是对赵树理、柳青一脉文学写作的一种继承。”王刚如此解读“路遥精神”。
  王刚的《路遥年谱》即将出版修订本,在新的版本中他补充了部分内容。“增加的内容是我对路遥更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主要是从气质上去修订这本书,让这本书的气质更接近路遥,使内在核心的精神呈现出来。”
  谈到正在创作中的《路遥画传》,他还想呈现一个更加丰富真实的路遥,在解读之后他更想“解码路遥”,探索路遥诸如“拍照总是侧面仰望天空”背后的精神隐喻。
  路遥,是王刚们的,是青年们的“土地”,他们在这片土地上耕耘,收获着属于自己的人生、梦想、希望。
文化艺术报记者 魏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