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70万艺考生丧失报名资格”成为新浪微博热门话题,很多艺术类高考生和家长无比焦灼。从上周起,很多艺术类院校陆续校考报名,但报名平台“艺术升”APP从最开始的速度缓慢,到周末被彻底挤爆,频繁崩溃闪退。许多考生无法登录,导致报名失败。不少艺考生及其家长吐槽:“原以为春运抢火车票已经很难了,没想到比这更难的是———抢报名资格!”
最新消息显示,教育部新闻办表示,对于个别高校自行委托的第三方报名平台出现技术故障,导致无法顺利报名,已指导和督促有关高校通过增加报名渠道、延长报名时间、增加考点等措施,确保有意愿参加校考的考生都能报名并参加考试。
《新京报》:高校别将责任甩给市场
有艺术院校招生负责人表示,“总体而言,‘艺术升’这个APP为广大艺考生以及艺术院校都提供了比较方便的服务。比如考生只需要在这个系统上注册一次,所有的院校都能共享数据,免去了考生分别到各大院校去注册报名信息的繁琐。”
但这不意味着涉事高校就能做甩手掌柜,保障考生能够网上报名是其基本的责任。因而,“备用渠道”不能少——那些艺术类高校都有自身官网,这些官网理应作为供考生选用的报名入口,给考生多些选择渠道。
对高校来说,在指定“艺术升”为唯一报名渠道前,也该有起码的评估。“艺术升”作为第三方,这次没有经得住考验,崩溃了,说明技术实力欠缺,其服务器不足以应付密集访问的带宽压力等。这不难预见:“艺术升”所在公司成立仅三年、注册资金仅200多万,应对这样的密集流量必然有“小牛拉大车”之感。各委托高校把接收报名的重任转给这个年轻的第三方前,显然没有做好相应的评估工作。
“相信市场”没问题,问题是,不能甩包袱一样把难题交给市场,并缺乏对委托对象的基本能力评估和必要监督。经由此事,相关高校有必要对第三方的技术水平、独占报名通道是否合理等进行再评估,避免重蹈覆辙。
《北京青年报》:第三方平台须坚持公益属性
在一个统一的网站(或APP)上报名参加艺术专业校考,这是便民之举,也有利于各高校共享信息。而鉴于这属于公共服务,提供报名服务的网站(APP)除了要保障渠道通畅、考生信息安全之外,还必须坚持公益属性。假如提供报名服务的网站(APP)经营方属于营利性,就可能出现侵犯公共利益的问题。
或许有人问,如果不赚钱,谁愿意免费做这事?这是需要高校思考的。校考的报名体系可由高校委托专门机构开发,也可由多所高校联合,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发、维护报名系统。要求机构在运行时必须坚持公益性,这才能真正做好服务,而非醉翁之意不在服务,在于学生这块“唐僧肉”。
对于“艺术升”网站出现的报名拥堵、疑似收取加急费等问题,相关高校必须做出解释:“艺术升”究竟属于什么性质?真是高校联合推出的公益平台,还是企业在做专门的经营?教育主管部门要启动对此的调查。
近年来,我国第三方服务也在兴起,然而,很多机构看到的是“商机”,而非怎样通过发展第三方力量推进教育管理和学校办学改革,这对第三方服务的健康发展不利,也阻碍了改革的推进。
澎湃新闻:应回应是否涉及腐败
一地鸡毛之后再开始算账已经晚了,但这次事故之后必须把事情搞明白。让一家商业公司运营的平台垄断报名渠道,是不是符合考试的严肃性?即便不考虑商业属性,这次事故也表明,“艺术升”的能力与它的权限不匹配,这是对考生的不负责任。
即便“艺术升”不是一个“有内幕”的平台,它也是一个不合格的平台。一个不合格的平台是如何做大到现在这个地步的,需要追问到底。在“艺术升”崛起的过程中,有关部门以及与其合作的院校为什么没有发现问题?目前舆论已经在怀疑“艺术升”有没有涉及腐败,接下来的调查也应该回应这一点。
《中国青年报》:保障考生利益是最起码的原则
往年,由于考位“僧多粥少”,艺考报名本来就已不太容易,但因为各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报名渠道,有心的考生大多都能成功报名,就算错过,也可“来年再考”。然而,今年的情况却十分特殊。一方面,2020年起,校考将全面取消,并入联考,此前那些专门为校考备考的考生,如果复读将会面对巨大的劣势。再加上校考考点在2019年已经大幅减少,考位的争夺本来就十分激烈;另一方面,“艺术升”这个垄断终端的出现,大大增加了考生“一家报不上,家家报不上”的风险,其结果可能是灾难性的——这两天的情况,恰恰验证了这一点。
如今,事故既然已经发生,不论是这款App的运营商,还是把报名入口资格交给这款App的决策者,都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艺考尽管在规模上远逊于高考,但对考生而言,其意义与地位和高考是一样的,理应公平、公正。考试形式改革也好,报名流程的优化也罢,都应保障考生的利益,而不应该让他们无端承担代价,这是最起码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