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数年,有一段时光让我久久难忘。
那是2006年最后一天的夜晚,我随母亲客居在西安的一家宾馆,于这特殊的时刻,我从小镇来到省城,顺便也领略了大城市的辞旧迎新。上学或居家的日子虽说苦情单调,而出门游历却也有些孤独寂寞,尤其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那心中的情绪莫名其妙地把胸口抓挠得烦乱——与其说我为平生能第一次驻足省城赏度元旦而高兴,不如说我为想家的一种心结而难安。虽然,我还不算天涯沦落的人。
街上的灯亮了,没有听到爆竹的鸣响,街面上人影攒动,车辆一辆追着一辆。我和母亲走出宾馆,沿着莲湖路漫步,走了一段,觉得车多人杂,没有我们小镇那么悠闲散漫。我们就拐入青年路。确切点说,这时,我还真适应不了这种繁华热闹。我犹豫着,是躲进宾馆去,自找一方清净呢,还是追逐这美好的时光,继续走走看看。
最终,我们还是随意地走着,尽量学着城里人的样子,脚步轻捷有力,面容不惊不乍。走在一家快餐店的门口,我感到有点饿了,便央求母亲停了下来。
这家快餐店是一套家属楼住房最底层改建的,门面不大,门上挂着棉帘,窗上架着铝皮烟筒。我走进店内,仅有五张餐桌,有一对青年男女在吃着水饺,还有一位中年男子就着两盘小菜,喝着酒,和我照面的店主是一位九岁左右的小女孩。她迎着我们说:“欢迎两位,请到火炉边的这张餐桌来坐。”我们按小女孩的安排坐在火炉边的位子上。刚坐定,小女孩就给我们沏了一杯香茶,又转到操作间给我们拿了筷子,顺便送上一小碟油炸花生米。我心头一热,店家的热情有种家的味道。只见小女孩问母亲:“阿姨,你们吃点什么?”我们各要了一碗手擀面。随之,我观察,这小女孩比我大不了多少。我纳闷,这家快餐店咋还用童工啦?
小女孩来给母亲续茶水,母亲看着小女孩,带着疑惑轻声地问:“多乖巧的女娃,咋不上学呢?”
“上呢!明天元旦放假,来陪爸妈。”小女孩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她反问母亲:“阿姨,您带的是你的女儿吗?”
母亲说:“是的。这次来省城,就是带她去大学看她的表姐。
“大学很大吗?”
“很大。”
“将来我也要上大学的。”
“一定会的!”母亲说,同时投给那小女孩祝福的眼光。听着小女孩与母亲对话,我的心头遽然温热起来。
手擀面端上了桌,是一位三十多岁的妇女,我猜,这可能就是小女孩的母亲。她放下面碗,就使唤那小女孩:“小英子,去操作间再拿几块煤球,把火架大些,在2006年最后的夜晚,一定要让来店里的客人感到温暖如家。”
小女孩很乐意,把烧过的煤灰退去,又加进新的煤球,火舌“呼呼”地在烟筒里发出欢快的笑声。顿时,随着一口热面流进体内,我的心间热乎得都难以自控。
多么温暖的时刻啊!我在这家小店里吃面,体认到了在家的温馨。走出店我就想,我在温暖的小店里度过了幸福的片刻。我得赶快把这种幸福告诉更多的人,让他们在元旦前夕也能分享,以期在新的年份里把这种温暖在人间广布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