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6版
发布日期:2018年12月28日
搜寻散落的红色记忆
搜寻散落的红色记忆
  《霍家父兄》  作者:陈四长  时间:2018年11月  出版: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北是一块富有革命传统的土地,也是产生英雄的土地。在红色革命年代,陕北不仅走出了一批杰出人物,而且出现了许多有名的红色家族。书写散落于历史中的红色家族故事,既是对红色记忆的追寻,也是对来路的回望和初心的重温。陈四长先生披载五年完成、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霍家父兄》,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丰富的红色家族故事。
  绥德楼沟霍家是陕甘宁边区时期一个有名的红色家族。霍祝三,陕北著名民主人士,延安时期的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参议,边区政府委员。大革命时期,其主政的义合完小和其家庭,是中共义合地下党组织,以及红五支队、红十四支队的活动据点;边区大生产运动中,当选边区模范县长;他提出的训练区乡干部的建议,被毛泽东重视和采纳。霍世杰,大革命时期的共产党员,曾参与领导了渭华地区的农民运动和渭华暴动,人称“农运大王”。1933年去察哈尔,参与了冯玉祥、吉鸿昌领导的抗日同盟军收复多伦的战斗。霍世英,农运、学运组织者。曾参与组织了绥德东区数千农民“抗烟亩税”的斗争,后辗转到江西瑞金中央苏区担任地下交通员,打入北平国民党第25师做情报工作。其以“北京陕北党员”身份向北方局送交的《两个士兵的谈话》,得到周恩来的赞同和引用。后因叛徒出卖,1935年牺牲于狱中。除以上三烈士,《霍家父兄》还写了霍居湘、霍居桂、霍世瑄、霍世威、霍世仁五位在红色年代成长起来的干部,他们都是延安时期入党的老党员,经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考验。
  红色家族史是重要的红色遗产挖掘,同时也是艰难的抢救性工程。由于年代久远,特别是陕北早期革命那一段,现有的方志记载都很简要,为了给读者展现一个丰富可信的家族史,陈四长先生在资料搜集和采写上下了大功夫。在榆林、绥德、西安等地,他不仅访问了数十位老同志和知情人,获得了大量的录音资料,而且去榆林市档案馆、榆林日报社,查阅了那一时期全部相关的文字档案和有关报道。同时通过海量的阅读,从公开出版物零散的记载中“沙里淘金”。据作者陈四长所言,书中霍祝三提出训练区乡干部的建议被毛泽东采纳的事实,来自李维汉回忆文章的记载;霍祝三参议会提的多个提案,录自《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霍世杰领导渭华地区农民运动的回忆,取自《大革命时期的陕西地区农民运动》的记载;还有一些资料,来自当年的《陕西国民日报》的报道。写作期间,作者经常跑陕西省图书馆、西安图书馆和陕西人民出版社的书库去借阅资料,通过网络搜索查找相关的记载,还通过关系取得兰州方面的资料。本书附录列举的《主要参考文献》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由此也可看出作家的涉猎之广,在搜集挖掘资料和写作过程付出的艰辛。
  《霍家父兄》是记述人物的,它的成功之处在于本书跳出一般记述人物事迹的程式,始终将人物放在历史的大背景下去写,使人物活动于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人际、风俗之中。在叙述故事中,着重写出他们对一个地方历史过程的影响。比如,霍祝三当选陕甘宁边区参议员,这是边区时期政权建设实行“三三制”的产物。不用笔墨写出“三三制”的产生和发展,霍祝三和一批进步士绅当选边区参议员就缺少了前提。因此,阅读《霍家父兄》,我们不仅阅读了霍家父兄的故事,而且阅读了历史,浏览了其时其地政治、经济、文化、人际、风俗以及气象、灾荒、饮食等方面的景况。
  《霍家父兄》另一个成功的地方,就是它将纪实文学的真实性、故事性和文学性较好地结合在一起。真实性和故事性方面尤为突出。作者认为,真实是纪实文学的生命,传记记述的事件必须真实,大的故事情节必须真实,有事实依据,不能胡编乱造;涉及的人名、地名、时间,必须准确,不能马虎。对于现有资料中说法不一的记载,为了取得一个准确的说法,他常常去翻大量的资料进行考证,或向权威的专家进行求证。为了忠实于历史,书中凡能引述原始记载的地方,作者尽量引述原始文字,保持信史不加修饰的原始面貌。关于故事性,记述党史人物的书籍,常常由于偏重资料性而故事性不足,缺乏可读性。《霍家父兄》追求资料性和故事性的统一,注意展现主要人物和周围世界的关系,既写出人物的革命性,也写出人物生活性的一面,因而人物展现丰富,具有故事性。譬如,霍世英卖驴交党费、霍世杰营救高岗、霍居桂调查处理赌博案、霍世瑄“文革”中家藏当权派等情节和桥段,都写得有头有尾,生动有趣,非常有故事性。榆林商会常务副会长薛定堂说:“这本书45万字,比较厚。但因为故事性强,图文并茂,读起来非常轻松、有趣。”
  习近平在多次讲话中告诫全党要不忘初心,把理想信念的火种、红色传统的基因一代代传下去。《霍家父兄》一书忠实记录陕北一个红色家族的故事,从一个侧面展现了陕北革命的历史,填补了陕西省党史研究的一个空白,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一本好书,值得肯定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