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报讯(记者 雷无声 通讯员 王庆和 魏宏)11月20日,360余名各界观众会集在汉中市南郑区黄官镇桂花村的广场上,为参加该区首届藤编大赛决赛的8位选手助力加油。经过2个小时的激烈角逐,造型雅致的花瓶,线条舒展的提篮,古朴典雅的果盘等8件藤编作品展现了参赛选手世代传承的精湛手艺。李艳以一只束腰莲花花瓶夺得金奖,盛素英和李忠海获得银奖。其余5名选手获得铜奖。
此次藤编大赛是由汉中市南郑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文化广电局于近期联合举办的棕编、竹编、扇编、手工艺品“五编大赛”的项目之一。作为省级非遗项目名录的汉中藤编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价值。这门手艺在上世纪七十和八十年代是当地农民重要的致富渠道。后来在新型家居材料的冲击下逐渐走向衰落。2015年被列入陕西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后,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通过连续不断的技术培训和资金投入,使1000余名留守妇女和中老年人成为了这个项目的非遗传承人。藤编大赛活动启动后,各路艺人积极报名备战,他们通过层层选拔,最终从32名优秀选手中脱颖出8名决赛选手。
目前,汉中藤编技艺已成为当地群众精准脱贫的首选项目。据统计,仅在黄官镇域内就有800余户1300余人从事藤编制品的加工制作,年生产加工以藤竹(木)结合的桌、凳、椅、茶几、沙发、书架以及工艺品5万余件(套),产品热销省内外,部分产品出口东南亚国家,年创生产收入6000万元以上,户均增收18000元左右。其中120个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增收6000余元。当地政府和非遗项目保护责任单位通过搭建电商平台,组织参加会展活动等途径,积极为藤编专业合作社和生产农户拓展销售渠道,使之走上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