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镐是诗经的故里,长安是诗词的源头,在这片孕育无数伟大诗人的土地上,以文化的名义建设一座“长安历代诗人祠”,这样的倡议是否可行呢?
该不该建长安历代诗人祠引争议
近日,西安诗词学会在网络上的一篇题为《建设长安历代诗人祠倡议书》的文章,引发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讨论。支持者认为“唐诗是民族鼎盛时代的瑰宝。文化传承是民族发展生生不息的源泉,建立长安历代诗人祠十分必要,中国的大地上确实应该有一个专门纪念诗人的地方”。而反对者则将这一举动称之为“文人的酸腐”,他们认为,应该在极具影响力的地方每年举办一两期有一定传播力和影响力的诗词乐会,比如上元节在大明宫举行汉服文化和诗词歌赋晚会,雅俗共赏。这种在新地建新庙的做法本就是个人做秀之私心过重且劳民伤财。
这份倡议书中对于长安历代诗人祠有着详细的规划蓝图:选址在“少陵野叟”杜甫常年生活地少陵原,这里也是杜牧出生以及埋葬地,或者扩充提升现有的杜公祠。李白、李商隐行吟地乐游原,也是选项之一。丰镐故里沣东也可以作为备选地址。这座五亩以内的、前庭后院式三进四合院将供奉包括陕西地方诗人、流寓长安诗人、外省著名诗人、闺阁诗人等在内的历代诗人牌位。此外,还包括诗词图书馆、多功能厅、诗词碑林等众多功能。
如果说,建设长安历代诗人祠是唐诗宋词的互相映照以及城市建设方面的精心考量,那么,对于有着具体借鉴作用的杭州西溪两浙历代词人祠,有必要进行一番梳理和审视。
秋雪庵从宋代建庵。1920年,南浔名士周庆云重建秋雪庵,设立两浙词人祠堂,被视为国内惟一祭祀词人的地方。祠中祭祀历代两浙词人,总计1044人。后因战乱的破坏,祠堂殆尽。2004年,随着西溪的保护和开发,秋雪庵得到重建,祠堂也得以恢复。近年来,祭祀活动年年举行,参与者逐年增长。2006年两浙词人祠堂祭祀活动更是被西湖区确定为第一批区级非遗项目加以保护。
从历史文化层面而言,众多支持者认为,西安是建“长安历代诗人祠”无可争议的一个选择。西安诗词学会执行会长刘白杨既是发起倡议者,也是其中立场最为坚定的一员:“西安目前在追赶超越,对标的城市是杭州和成都。杭州是南宋的首都,杭州也是词的发祥地,而长安是唐诗的故乡,如果要有一个祭祀唐代诗人的地方,西安应当是当之无愧的。”
弘扬唐诗精神关键词:杜甫、少陵原
事实上,祭祀唐代诗人,弘扬唐诗精神的提议,早在今年数月之前,陕西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保护专家傅功振,已经在文章《丰富杜公祠文化内涵进一步弘扬唐诗精神》中有所提及。傅功振认为,对于西安以及陕西而言,杜甫是最有价值和意义的文化资源,他是唐诗的代表文物,更是诗圣。要以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推动全国,以重视唐诗来推动整个中华传统文化发展,要以杜甫和唐诗作为核心。诗圣的文化历史资源没有充分挖掘,对于西安乃至陕西都是极大的遗憾。陕西在文化资源开发上,社会各方面都没有注意到杜甫的文化价值。“用杜甫作为诗圣来推动唐诗诵读,学习唐诗精神,追慕杜甫的普世情怀和爱国主义精神,以此来推动对于整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这是时代的需要,不能再耽搁。不是西安的事情,陕西的事情,而是作为全国性中华民族从文化自信到文化软实力发展方面最具冲击力的东西。”
西安市雁塔区文联主席柏小民的家乡在长安少陵原,杜甫、杜牧曾在这里活动的一些传说故事他如数家珍。从现实的角度来讲,土地和资金是他认为最关键的两个问题:“倡议是很好,关键是怎样具体落实的问题。具体的地址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以及对这个项目的认可。少陵原是最合适的选择,其一,这里是杜甫、杜牧曾长期活动的地方。其二,少陵原紧挨着汉宣帝陵,这里是未来规划中的杜陵遗址公园所在地,整个项目是在遗址公园里面,土地的问题相对好解决一些。”柏小民说:问题是,目前倘若单纯靠政府部门来做也不现实,但是由民间来投资去做这件事情可能性就会很大。一种渠道是由爱好诗词的企业家来投资,这是一件功在千秋的事情。另一种渠道是,通过募捐的方式筹集所需款项,后期可以为捐献者立碑。
将少陵原作为最佳的选址,持同样观点的还有西安交通大学教授韩辉和西安市雁塔区文联办公室主任郝林玉。在韩辉看来,少陵原作为理想选址的原因还在于韦庄、韦应物、杜牧等诗人群体都曾在这里活动,有着文化的集群效应。同时,他还建议:汉魏文章,唐诗宋词,如果以唐代诗人为主,汉赋也应当位列其中。但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先把长安历代诗人祠的概念打出来。郝林玉则更看重这件事的现实的意义:唤起民众的文化自信,弘扬传统文化,是这个项目的意义所在。能够让普通市民通过实物对诗歌产生兴趣,真正唤醒骨子里的文化自信,也是一件功德无量、善莫大焉的事情。
将组织专家讨论建祠可行性
发起《建设长安历代诗人祠倡议书》后不久,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声援和支持,其中几名热心人士的支持回应出乎刘白杨的意料,也令他倍感鼓舞:商洛市镇安县的一位朋友直言,镇安县的金台书院目前还没有启动相关活动,如果条件成熟,镇安愿意促成此事。另外一位社会人士则表示,资金和用地都不是问题,愿意筹建此项工程,并无偿交给政府。此外,杜公祠方面对于杜公祠的提升项目,也有很强的意愿谈一谈这件事。
“如果长安不做这件事情,那么其他地方是没有资格的。换句话说,如果长安最终没能做成,而在其他地方建了历代诗人祠,非但意义大大削弱,对于长安来说,也是一种耻辱。”在刘白杨眼里,众多倡议者和支持者之所以对建设“长安历代诗人祠”奔走呼号,正是源于诗词的精神感召力,这份对于传统文化的敬畏和尊重,让他们与长安历代诗人遥隔千年却能够心灵神交。
过阵子,刘白杨打算组织专家学者们开一个研讨会,对建长安历代诗人祠的可行性进行讨论。或许,专家们会郑重地提出这样一个有答案或者没有答案的问题:西安,是否需要一座“长安历代诗人祠”?
文化艺术报记者 魏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