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3版
发布日期:2018年11月02日
传承传统文化需要更多“有趣的灵魂”
传承传统文化需要更多“有趣的灵魂”
  他调侃陶渊明:“种豆蛮好,实际上草盛豆苗稀,要是我种这个水平,绝不写诗。”他盛赞王之涣:“欲穷千里目,还要怎么样?更上一层楼!这叫盛唐,浪漫得要死!狂得要命!”在抖音上,这位62岁的“网红”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文学系教授、博导戴建业,因以聊天般接地气的“魔性”方式解读诗歌,幽默风趣的授课风格广受网友追捧,被冠之“大学课堂里的一股泥石流”。
  事实上,即便在网络世界之外,这位老先生的课也以“注重重现古诗词的现场感,不装腔作势,不居高临下,有趣又接地气”而收获了火爆的人气,甚至有不少外校学生慕名前来听他讲课。由此,不难看出,对于唐诗、宋词等古代文学的“戴氏解读”之所以走红抖音,也只是这种“魔性”授课方式的延伸和扩展。从校园课堂,走向网络抖音,概括起来,诀窍无外乎是“有意思,有意义”。
  然而,我们在为这样一种清新脱俗的授课方式欣喜并欢呼的同时,是否有必要反思一番:碎片化阅读时代,静下心来默诵一首古诗为何不能成为一件时尚的事情?面对古诗词,为什么不少人的记忆总是在死记硬背的深渊中,打捞那些令人痛苦不堪的陈词滥调?为什么不少人对于诗歌缺乏身临其境感受诗意的美好,而只能在隔靴搔痒中寻章摘句?
  有活力,有激情,有创造性的“魔性解读古诗”给出了这样的一个答案——以使命感,敬畏心去传播传统文化的价值,才能在时代中找到共鸣。相反,那些仍然照本宣科,拾人牙慧式的古板授课方式,因为缺乏鲜活生动的生命力,最终只会被淘汰在时代的浪潮中。戴建业老先生在讲课中解读过唐诗中的“盛唐气象”,而盛唐气象的内涵则正是“无畏、开阔、包容世界、不拘一格”。以开放的胸襟,广纳百川的气魄,在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展望灿烂辉煌的未来。
  当下,我们一直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而其中的根本问题在于年轻人的认可与参与,赢得年轻人的价值认同,激活年轻人的参与热情,“走心”的方式方法永远不会过时。毕竟,在唐诗与宋词的世界里,我们仍然信奉这样的箴言: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作者:魏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