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5版
发布日期:2018年10月26日
善恶撕搏中透视的人性光彩
善恶撕搏中透视的人性光彩
  ○ 李子白
  我知道,像《朗读者》这样一部执手难释的作品,不乏评论之作,更不乏我的评说。但我得记录我的读后感受。
  说实话,开卷并不像一些评论家所说的放不下,因为15岁的米夏和36岁的汉娜因缘相识后日久生情,最终未能超越男女至境——柏拉图之爱,而坠入少男长女的爱河。最舒心的画面,就是汉娜在闲适中、欢爱后聆听米夏对各种名著的朗读……较之以现实版的法国现任总统马克龙娶了年长自己24岁的老师,米夏和汉娜的偷情是否是在乱伦,以致于这一质疑有所减轻,反倒让我误以为该作是部类似于《洛丽塔》《垂死的肉身》和《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式的作品,所以未能“一夜读完它”。当然读完第一部后留下了汉娜为什么要在私情正浓时节不辞而别?是对是否乱伦、诱奸的良心发现,还是另有隐情的割舍悬念?可以说,作品的第一部隐埋了伏笔。我得强调,我特别欣赏该作的建构。
  第二部开篇,是汉娜不辞而别的八年之后,汉娜是以臭名昭著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看守身份出现。所以米夏的再度与她相见,是在对法西斯余孽庄严审判的法庭上。由于作品交代的时代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德国,经历了战乱的人们面临着疏理和重整社会伦理的迷惘与困惑。汉娜在离别的八年里如何生活,如何被抓?作品并未直接去写。这没有影响作品故事的推进,反倒作为悬念牵引或抓紧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可以说作品的第二部所写,就是法庭对汉娜罪责的落实和清算。作为文盲的她,却承担了起草烧死数百犹太人大火情况报告的责任!真与假,虚与实,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过来的。替罪羊、代人受过,历史当然有不少的冤假错案。汉娜不是无辜者。她由一名西门子公司将要由蓝领变为白领提拔的职工,主动申请到集中营充当希特勒法西斯的鹰犬——看守,究竟是对法西斯主义的狂热追求,还是为了掩饰自己文盲的真实而虚荣……最终,她被判终身监禁。
  作品的第三部写汉娜入狱后,原本在审判过程中可以作证说出真相即可使汉娜从轻判决的米夏,从对汉娜被判时的麻木不仁,到后来的爱恨交加,日渐清醒,似良心发现或对昔日真情的怀恋,从而在汉娜入狱8年后再度朗读灌制磁带给狱中的汉娜,而且坚持了10年之久;进而在获悉汉娜获准出狱后,为汉娜狱后的生活准备了一切!此举既是对狱中遭遇不公的汉娜的补偿,也是米夏自己一种心灵的救赎。同时也是小说人性光彩的自然披露,更是米夏由小人物变大的必由之路!但这也未能拯救和平慰入狱18年后已被赦免委员会批准提前释放的汉娜心灵的灼伤,以致入狱后即一直在写申诉的汉娜却在被释放的前一天上吊自杀来了结自己的传奇人生———
  是对邪恶人心的怯畏失望,还是对重归和融入社会的恐惧,从而放弃了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还是一种对个人尊严的争取与维护,进而在获得后舍弃,且毫不犹豫!因为米夏是汉娜入狱后唯一的一位监外与汉娜有联系者,监狱长简略地告诉了米夏,汉娜在狱中的18年生活。
  本书的质感,就是让谎言掩埋了真实。汉娜是历史巨风中挟裹的沙尘,在风力的漩涡中身不由己地随风而动。这绝非是对汉娜罪责的开脱,而是对所有身处时代风暴中个我的郁闷!汉娜不是无辜的人,却代史受过承担了大于自己罪责的惩罚。就身不由己而言,汉娜同样是时代的受害者;而米夏作为后来者,是个性本善的平庸小人物,以朗读的方式给汉娜以平慰同时,又承担了后人对前辈清算者的角色。如果说《朗读者》是一部具有赎罪意义的小说,那么作为并非无辜者的汉娜的内心悔过的愧疚与自责,在书中没有看到蛛丝马迹。这究竟是作者有意为之设置的悬念,还是建构中的一种疏忽,恐怕只好由读者来判断了。
  反思二战的历史书籍读过一些,尤其是影视作品看得更多,视为过多地演绎为浅薄。而本书除了反思二战,更多地是反思二战给人性带来的扭曲,反思德国人在战后承继与延续的迷惘与困惑。是的,身处错误的时代,任谁都是无法逃避的亲历者,不是被迫害者即是迫害人者!清醒的智者都会身不由己的,何况像细沙一样的小人物怎能不挟裹其间而随着历史的洪流奔腾前行呢?!
  一部薄薄的15万字的长篇小说,留给我们值得深思的东西太多!它涉及道德、伦理、法律、善恶等诸多方面,这是它的厚重之处。既往,除了作家歌德、席勒,和哲人尼采,读的德国作家的作品不是很多。但《朗读者》故事情节推进的严谨和作者深度挖掘社会问题的哲思,却令我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