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B04版
发布日期:2018年10月12日
陕南民歌 璞玉待雕琢
陕南民歌 璞玉待雕琢
  采风团与当地群众交流
  王向荣在茶山即兴演唱
  采风团观摩民歌演出
    2018年5月26日至29日,陕西省音乐家协会组织17名词曲作家赴紫阳采风创作。省音协党组书记、主席尚飞林,陕北民歌表演艺术家、省音协顾问王向荣,省音乐文学学会名誉会长党永庵,省音协副主席、省戏曲研究院创作研究室主任薛天信一行17人参加了为期4天的采风活动。
  本次采风以“讲好陕西故事,谱写时代乐章”为主题,采风团先后参观了向阳镇富硒茶观光园、五省会馆、焕谷硒茶小镇,随后在城关镇新桃村何家大院开展音乐采风交流。5月28日下午,紫阳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周锦政主持召开了紫阳民歌保护传承发展座谈会。紫阳县副县长张宗军及安康市音协、紫阳县音协、紫阳县文化馆等部门领导、当地文艺工作者参会,与采风团成员共商陕南民歌的未来。
   紫阳是一方歌唱的土地
  紫阳位于陕南中部,因道教南派创始人紫阳真人张伯端而得名。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周南”和“召南”部分25首歌谣的流传地主要就在包括紫阳在内的汉水上游。紫阳民歌在朝代更迭的过程中,伴随着人们种种生活习俗的形成发展而逐渐成熟,于明清达到鼎盛。明清两代,战乱和灾荒造成陕南人口大量死亡和迁徙,造成大批田地荒芜、经济衰落。朝廷采取有组织的移民垦荒屯田的政策,强制人稠地窄地区和南方富庶地区的大批农民迁入陕南垦荒,即历史上著名的“湖广填陕西”事件。人口大迁徙不仅促进了陕南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也造成了不同文化的相互融合,使陕南的民俗风情、民间文艺、方言土语等方面都打上了客民原籍地方的浓重印记。
  紫阳在明清两代移入的客民“以鄂、川、湘、皖人居多,赣、豫、闽、粤人次之”。在四川移民比较集中的紫阳南部高山区,高亢明亮、拖腔悠长、尾音下滑,具有浓郁四川民歌特色的紫阳山歌号子、山歌调子随处可闻;在汉江流域的汉城、焕古滩、城关镇、洞河镇一线,传唱着具有音调平和、旋律优美、柔丽婉转的南方音乐特点的小调音乐,因为这里聚居着大批来此经商的两湖及江南商贾的后裔,小调歌词相当一部分反映了市民生活情调。以紫阳民歌为典型代表的陕南民歌,由此形成了“北地南腔”、“南北融汇”的特点。
  在向阳镇富硒茶观光园,采风团聆听了紫阳民歌传承人夏清华、王安银、何耀信、苟祥芳、黄杰等现场演唱的《搭对台》《盘歌》《对花》《撒花调》《送饭调》等紫阳民歌。清亮婉转的歌声在绿意融融的茶山间回荡,犹如一股清泉沁人心脾。
  紫阳民歌藏量极为丰富,已发现曲目总数达5028首,编印成册的有828首,体裁包括号子、山歌和小调几大类,其中又包含了社火歌曲、风俗歌曲、宗教歌曲、曲子等不同歌种。紫阳民歌的代表性曲目有《郎在对门唱山歌》《唱山歌》《洗衣裳》《南山竹子》等。由于积蕴深厚、传唱广泛,2003年,紫阳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歌艺术之乡”称号。
  此次召开的紫阳民歌保护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省音协主席尚飞林在开场讲话中强调:“民歌的发展需要氛围和气象,老百姓需要的东西才能够发展。紫阳是一方歌唱的土地,在这里有很好的基础和前景。陕南民歌的传承发展,首要是解决民歌工作者的生存问题。”
   “陕南文化标志性窗口”的现状与突破
  “人不唱歌不新鲜,山歌不唱不开怀。山歌本是古人留,留给后人解忧愁。山歌是我肝和胆,唱唱山歌做生活。”民歌是陕南人的精神世界、生活寄托,紫阳民歌作为陕南民歌中最具代表性的曲种,是紫阳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劳动中创造出来的艺术结晶,是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表现手段。著名文学评论家肖云儒曾指出:“紫阳是陕南文化标志性的窗口,紫阳民歌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一颗奇葩。”而在紫阳民歌的长期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和科学指导,地域特色日见消退,亟需抢救和保护。
  研讨会上,安康市、紫阳县文艺工作者就陕南民歌、紫阳民歌保护传承的现状及发展建议进行了发言。安康市音乐家协会主席刘秉平说:“紫阳是文化大县,民歌文化和茶文化是紫阳的两张文化名片。民歌的传承与发展必须有专业的团队,今后应尽快将专业队伍培养起来,保证紫阳乃至陕南民歌的传承与发展。”安康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权春国说:“近年来,紫阳民歌剧获批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通过民歌剧坚守阵地不失为一种载体。紫阳民歌的发展离不开几代人的共同努力,而我们作为承前启后的一代人,如何主动做好事、促进民歌的发展,是每个音乐工作者都应该研究思考的问题。”
  紫阳县音乐家协会主席樊光安说:“上一次省音协来紫阳采风是在2004年,是由赵季平主席带队的。十几年中,各级领导已将打造紫阳民歌作为紫阳县的一项重要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我们编辑出版了紫阳民歌汇编,召开了‘民歌进校园’现场会,在几所学校举办了紫阳民歌大赛,主办了民歌教唱、演唱活动,培养出了一批热爱民歌的孩子,有的已经成长为歌手。但是仍然暴露出一些问题,一是师资匮乏,学校没有专门教紫阳民歌的教师;二是现在的学生更喜欢流行歌曲;三是教唱民歌的时间得不到保证。”
  据了解,20世纪80年代能够从事紫阳民歌演唱在档的252名歌手,如今健在的仅有数名,且年事已高,民歌艺术人才出现断代危机。现年67岁的紫阳民歌省级传承人夏清华在紫阳县多所学校担任民歌教唱老师,他说:“紫阳民歌是我从小耳濡目染的音乐,我的奶奶一边做活一边唱歌,村里的一个瞎子有‘一肚子’的民歌,还有上世纪60年代末人们上工走一路唱一路……这些都令我印象深刻。我从20多岁开始从事紫阳民歌的搜集、整理、学唱、教唱工作,最深的体会就是要把握地域性的语言特色,这样才能保持紫阳民歌的韵味和风格。”
  唱好新时代的新民歌
  与会采风团员分别结合各自的专业领域为陕南民歌的发展给出了建议和意见。陕北民歌表演艺术家、省音协顾问王向荣以陕北民歌的成功案例为参照,他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精神,上世纪70年代5首陕北民歌精品为陕北民歌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这些歌的广泛流传与跟时代的紧密结合分不开。陕北民歌在内容上推陈出新、在唱法上不断变化,陕南民歌也应该集中力量整合优秀的东西,与时俱进打造精品,唱好新时代的新民歌。”省音乐文学学会名誉会长党永庵说:“我在安康工作过20年,我的很多歌谣体作品与紫阳民歌的哺育有关。安康地区有很多基层的文艺工作者,这些年收集整理了很多陕南民歌,但仍需要继续挖掘抢救。陕南民歌需要展示的舞台,它就像一块璞玉,等待着人们去雕琢。”
  省音乐文学学会副会长葛玮说:“一代代紫阳人对民歌的热爱让我们看到了艺术传承的曙光,一方面需要正视、严肃对待传统民歌,另一方面要紧跟时事、创作出与时代紧密接轨的新民歌。去年我经别人介绍观看了小成本电影《郎在对门唱山歌》,感觉效果不错,这也成了紫阳民歌的隐形资产,希望今后能够加大力度宣传陕南民歌,培育中坚力量。”省音协副秘书长、《音乐天地》(音乐创作版)主编侯玉峰说:“当今社会是文化发展最好的时期,陕南民歌也应当走出紫阳,走到西安、北京,甚至世界。可以依托申请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借鉴其他地区的发展经验,寻求发展渠道。同时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在保持民歌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吸收多重音乐元素,将已有的民歌重新进行编配,以求得更好的发展。”
  省音协主席尚飞林说:“这些年来,紫阳的民歌发展整体推进了,尤其是何家大院的诞生,是一个好的开端。希望我们这次的采风、座谈能够对紫阳的民歌上台阶、产业化产生一些影响,希望采风团团员吸收这方土地上的伟大文化、吸收民歌的冲击力和影响力,继承弘扬民歌元素,创作出一批好作品。”他还希望紫阳民歌、镇巴民歌、安康民歌握成拳头,形成陕南民歌整体力量。
  紫阳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周锦政充分肯定了与会专家的发言,他在总结讲话中表示,将以此为契机深挖紫阳民歌内涵,进一步保护推广;研究形成《紫阳文化大繁荣实施意见》,成为指导性措施;建设专业的人才队伍,抓好落实工作;各部门形成合力,用足用好省音协资源,共同促进陕南民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