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4版
发布日期:2018年10月12日
《红蛋蛋》唱响清涧新道情——中国·清涧第二届红枣文化艺术节侧记
《红蛋蛋》唱响清涧新道情——中国·清涧第二届红枣文化艺术节侧记
 
  在清涧街头,一句意趣盎然的口头禅被印在了巨大的广告牌上:金蛋蛋、银蛋蛋,不如咱的红蛋蛋。这“红蛋蛋”说的就是红枣。
  这一片耀眼夺目的红色,造就了陕北黄土高坡的炽热激越;这一颗颗令人垂涎的红枣,也唱响了一曲清涧的新道情。
  漫山遍野红枣成熟的时节,中国红枣之乡陕西清涧县,也迎来了自己收获的季节:一场盛大的红枣文化艺术盛宴盈盈走来。
 

  红枣文化艺术节建设“四个清涧”的重要王牌
  9月27日至29日,中国·清涧第二届红枣文化艺术节盛大开幕。开幕式文艺演出、广场秦腔表演,以及北国风光景区艺术基地揭牌、名家书画展、艺术交流会,清涧县改革开放40周年建设成果摄影展,农特产品、地方小吃餐饮展销,伞头秧歌、清涧道情展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着力为八方游客献上了一场别样体验的文化艺术盛宴。
  红枣文化艺术节,旨在提升清涧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彰显清涧红枣文化、民俗文化、道情文化、饮食文化特色,助推清涧文化旅游大开发。
  开幕式现场,嘉宾云集。榆林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陈宁宣布活动开幕,榆林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总工会主席马治东讲话,清涧县委书记温江城主持开幕式,县长高明伟致辞,县委副书记苏国强宣读贺信、贺电。
  高明伟在致辞中殷切期待,欢迎远道而来的嘉宾们饱览清涧美景、品尝清涧美食、感受清涧文化,更好地了解清涧,一起见证、一同分享清涧的发展,在赏美景、品美食的同时,将清涧的山山水水、点点滴滴广而告之。同时也希望广大有志之士在参观游览之余深入考察,共同探索合作之道、发展之道、共赢之道,在文化旅游等领域实现深度合作,携手共创清涧更加幸福美好的明天。
  马治东对于清涧红枣竭力推介。清涧是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之乡,被誉为“中国红枣之乡”,有三千多年的枣树栽培历史。清涧县充分挖掘、利用红枣这一资源优势,坚持把加快红枣产业发展作为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支点,制定了中国西部红枣产业5个“最大”的发展目标,即最大的红枣生产基地、最大的红枣加工基地、最大的红枣科研基地、最大的红枣销售基地、最大的红枣旅游基地。红枣已成为清涧文化传播的良好载体,成为展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更是推动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清涧县坚持党建引领,扶贫统领,紧扣绿色生态,厚植发展优势,围绕“红枣产业和文化旅游大县,绿色散养和现代农业强县,石材加工和粉条生产名县”发展目标,在做大做优清涧红枣和文化旅游产业、做精做强绿色养殖和现代农业、做细做实石材粉条和苹果核桃产业等方面狠下功夫,多业并举、数轮驱动,取得可喜成绩,谱写了“四个清涧”建设的新篇章。
  开幕式后,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献上“我的中国梦”文艺演出,由清涧文化馆、清涧文工团表演的《庆丰收》拉开序幕。著名歌唱家吕薇、白雪,清涧籍歌手王春艳、苏文等纷纷登台献唱,也有臧金生、保剑锋等著名影视演员助阵演出。动听的歌声、唯美的舞蹈、奇幻的魔术……精彩绝伦的文艺表演给枣乡人民带来了一场丰富的视听盛宴。前来观看演出的市民惠焕焕高兴地说:“这次活动感觉很隆重,几天的活动,让我们全县都热闹了起来。”她说,“今天的文艺演出也很有水平,来的明星,平时经常在电视上听他们的歌,这次真的就在我们身边演出,希望以后经常有这样的机会让我们观看这样的演出,让我们的文化生活更丰富。”
  在“改革开放40周年建设成果摄影展”活动现场,不少游客纷纷驻足观看。改革开放40周年建设成果摄影展,是用照片中的人与事,展现优美的自然风光、市民丰富多彩文化生活以及清涧县人民奉献、创新、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摄影展通过用独特的视角去捕捉生活的幽微,使大家进一步了解清涧、热爱清涧,建设清涧。
  地方小吃餐饮展销会,以乡土美食和特色小吃为媒,让各方游客一同品味“舌尖上的清涧”。游客们或品尝或打包购买极具县域民俗特色的清涧美食,不少游客连连竖起大拇指,夸赞厨师高超的技艺与地域风味美食带来的享受。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参展单位全部来自清涧县内极具地方特色的饭店、餐馆,通过此次展销会进一步促进文化旅游产业与地方特色餐饮文化有机结合和健康发展。
  在滨河路,地方小吃和农特产品展尽显清涧特色,来自清涧县的49家商户、企业汇聚一堂,56个展销摊位布展各具特色。红枣、粉条、果馅、石板、无公害水果蔬菜等让人眼花缭乱。为了追求最地道和新鲜的口感,清涧煎饼、陕北黄煎、散养黑毛土猪肉等特色小吃展位上,参展者带来了炮制美食的工具和食材,现场为游客第一时间奉上新鲜出炉的美味,让人流连忘返。据一位参展商介绍,此次展销不仅向游客展出了清涧特色地方小吃和农产品,也是宣传清涧的文化名片和重要载体,让更多的人知道清涧,了解清涧,感受清涧。一个看似简单的文化节庆,却带动了清涧旅游发展的热潮,这种现象值得旅游业同行思考和关注。 

   北国风光景区推进自然生态与历史人文景观深度融合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登高远眺,清涧千年莽原的每一条沟壑里,似乎都流淌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滔滔黄河水以响遏行云的姿态,在这里讲述着沉淀而出的不老传说。
  9月28日,高家洼塬北国风光景区,各界人士齐聚,共同见证北国风光景区书画艺术孵化基地揭牌暨书画展开展仪式。
  此次北国风光景区书画艺术孵化基地、中国·宋庄新的社会人士阶层联谊会写生基地、中国·宋庄国画院写生基地、荣宝斋画院梁建平新乡土水墨研究工作室创作基地等四大文艺基地正式揭牌,标志着清涧文艺事业、旅游产业又向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也必将对榆林乃至全省、全国的文艺事业发展产生深远意义。
  县长高明伟介绍,1936年2月,伟大领袖毛泽东率领红军东征至此,在清涧高家坬塬上视察地形时,被白雪茫茫的北国风光所震撼,一时豪情顿生,写下雄视千古、气壮山河的《沁园春·雪》。为了充分开发红色文化旅游资源,2013年7月,县委县政府以《沁园春·雪》诞生地为切入点,以“北国风光、领袖情怀”为主题,启动了北国风光景区建设项目。该项目远景计划投资2亿元,规划用地121亩,分藏雪楼、诗词馆、主题广场建筑物、室外附属工程及门户区五大板块,现已完成投资1.2亿元。除部分室内布展正在进行,现已完成全部主体工程建设。
  北国风光景区的开发和建设,集旅游观光、民俗体验、红色教育、诗词研讨、艺术创作、书画展览为一体,旨在进一步开发红色文化旅游资源。高明伟表示,该景区的建立,将正式融入延安红色旅游圈,成为榆林南大门的龙头景区。
   举红色旗、打文化牌、走生态路 文化旅游成亮点
  清涧县位于榆林市最南端,黄河、无定河在境内交汇。全县总面积1881平方公里,辖15个乡镇(办事处)640个行政村,总人口22.3万人。是闻名遐迩的“红枣之乡”、“粉条之乡”、“石板之乡”和“道情之乡”。
  2016年7月,清涧县迎来了首个旅行团,36名游客在导游的带领下,先后游览了黄河太极湾、鱼儿峁、高家坬塬、王宿里民俗文化村等景点。对于清涧而言颇具意义——这还是首次接待旅游团。一位当地官员将其形容为“清涧旅游产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近年来,清涧县坚持“举红色旗、打文化牌、走生态路”原则,深入打造两条旅游线:以黄河、无定河“两河”文化带与北国风光为重点的“东线一日游”,以路遥文化观光体验带与驿站文化为重点的“西线一日游”。积极培育特色旅游业态,通过道情、话剧等演艺活动来展示民俗文化、还原历史真实,通过书法、绘画、摄影等文艺方式来讲述和记录历史风韵、特色美景,着力将各大景区打造为人才孵化基地、艺术展示基地、体验创作基地,推进自然生态景观与历史人文景观深度融合。
  通过多年的策划运营,清涧明确定位,稳步推进,目前已然成为榆林实施全域旅游战略在南门的桥头堡,并且先后荣获“中国十佳最具投资潜力文化旅游县”“全国生态特色旅游县”“中国最美乡村旅游目的地”等称号。
  清涧旅游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当地高瞻远瞩的长远规划。2013年,清涧编制完成的《清涧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3—2030》,规划共计年限18年,划分为近中远三期,对旅游发展做出了高屋建瓴的整体规划。高家洼塬北国风光景区建设项目、笔架山生态文化园、袁家沟红色教育基地、路遥书苑、藏雪楼和毛主席诗词馆等重要工程均出自于此项规划。
  清涧文化旅游产业的逐步壮大和日臻完善,正逐步成为该县“生金孵银”的有效载体。
  如今,趁着第二届红枣文化艺术节引爆的旅游热潮,清涧前行的步伐更加坚定。
  清涧,这片沸腾的黄土地上,正响起新时代的赞歌!
  文化艺术报记者 魏韬 通讯员 任艳莉 秦小平 贺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