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5版
发布日期:2018年09月28日
神木改革开放40年嬗变侧记:
文化润民心 高原生沙棘
文化润民心 高原生沙棘
  丰富多彩的群众活动
  神木市新闻文化中心
  《母殇》剧照
  神木大剧院
  神木,这块引人瞩目的古老土地上,曾繁衍孕育了多姿多彩的历史文化,从石峁文化到黄土文化,再到杨家将文化,横跨四千年历史长河,演绎着民族文化的勃勃生机。
  改革开放40年,又重新赋予这座古老的城市以崭新的生命力。依托于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和经济优势,围绕建设文化强市目标,积极探索发展地方文化的新路子,神木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得到全面发展,先后被陕西省政府命名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先进县”“文物工作先进县”。
  经济的快速发展夯实了神木文化全面发展的基石,使这座“塞上煤都”淬炼重生,在丰富的文化资源基础上建设文化、发展文化,创新文化。2017年撤县设市,对于神木而言,堪称一次大变革,大机遇,大发展,大跨越。神木市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各项文化事业得到长足发展。 

  文化新风尚:从“请你吃饭”到“请你出汗”
  在采访神木文广局的过程中,一位相关领导干部用自己的切身感受,侧面说明了神木文化的跨越式发展:他们所在单位的办公场所,从最初逼仄狭小的广电局小院子,搬到后来的广电大楼,直到搬到现在现代便捷的神木市新闻文化中心。“这几十年反映在办公场所方面的变化,不仅仅是办公环境的改善,更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的表现,还是神木文化事业发展变化的突出体现。”神木文广局所在的新闻文化中心,位于神木滨河新区,这座总投资4.2亿元的新闻文化中心,处处彰显着神木文化的飞跃式发展。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文化事业的发展,依托于公共基础的建设。事实上,神木在文化事业公共基础方面的建设,已然颇具规模并且初现成效。树立大战略、制定大规划、采取大手笔、发展大文化,神木着力构建了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近年来,神木市不断完善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投入2.5亿元,建成了功能齐全的体育馆、省内最大的县级图书馆、陕北规模和馆藏量最大的县级博物馆,并均已投用。
  神木市博物馆于2011年12月落成并免费对外开放,目前是陕北规模和馆藏量最大的县级博物馆。馆藏文物1万余件,上展文物2000余件,设有恐龙展厅、古代文明展厅、汉画像石专题展厅、杨家将专题展厅等七大展厅,多角度、多侧面向公众展示神木及陕北历史文物的丰富文化内涵,展现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交融共进、层叠兴替的发展历程。
  建于2010年的神木市体育馆,占地27720平方米,主体建筑由中心比赛馆、乒乓球馆组成,四周有室外篮球场、羽毛球场、网球场、排球场等,是一个功能齐全的体育文化活动中心。
  神木市图书馆2010年12月建成投用,是当时全省面积最大的县级图书馆,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藏书近30万册,中外文报刊700多种,光盘等电子读物近2000张,阅览座位800多个。在第六次全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中,神木市图书馆被评定为一级馆。
  为让全市人民群众从日益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享受文化建设的成果,神木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公共财政为支撑,在县城先后投入近2亿元,建成了迎宾广场、人民广场等六大文化广场以及杏花滩城市公园,为市民提供充足的休闲文化活动场所。还投资500多万元建成剧团综合大楼,并投资1000多万元添置更新服装、灯光、音响、车辆,装饰排练厅,使神木晋剧团成为榆林市县级演出团体中办公条件最好的团体之一。投资4000万元对旧影剧院进行改造,使神木大礼堂恢复往日的风采。在国家十一届艺术节和陕西省第八届艺术节,神木作为分会场,共设三个演出场馆,分别是神木大剧院、榆林职业技术学院(神木校区)师生活动中心及北元化工职工活动中心。
  神木大剧院总投资4.2亿元,总建筑面积32959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24162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8797平方米。同时,该剧院还设计了电影院、展厅等,不仅为市民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文化活动场所,也成为神木文化艺术事业蓬勃发展的核心动力和重要载体。
  在农村,从2016年起,每年按照20%的建成率建设镇(办事处)综合文化站和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计划到2020年全部完成。截至目前,已经完成达标综合文化站9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31个,并为其配备了音响等文化器材。
  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惠民项目,也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成效。文化的滋润,使神木人更加务实理性,促成消费观念更新,大街小巷不见往日豪车成堆的场景,只见文化消费日益增长。从物质消费转变到文化消费,如今各个建成的场馆处处爆满,从过去的“请你吃饭”到如今的“请你出汗”,喝酒打麻将等消费习惯已被摒弃。走向户外,打打篮球,跳跳广场舞,自行车骑行等文化运动项目逐渐受人追捧,文化建设落到了实处,文化建设也真正做到了浸润民心。
  产业大发展:惠民政策让群众享实惠
  沙棘,这种生长于沙漠中的耐旱植物,是在陕北沙漠中坚忍而生的特有植物。它既耐旱、抗风沙又是药食同源植物,在神木人的眼中,它是这片土地上破土而出的“宝贝疙瘩”。这种坚韧挺拔的植物,是依附其上的人们坚毅执著的精神写照,而神木市文化旅游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又是黄土高原上的另一株“沙棘”——最大限度地利用文化资源,汲取养分并茁壮成长。该公司是神木市委、市政府实施转型升级战略,全力打造的一个以文化旅游产业投资为核心的现代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平台。这家成立于2016年的集团公司,全力整合文化旅游资源,不断丰富文化旅游内涵,挖掘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旅游产业硬实力,努力将文化旅游业培育成全市现代服务业龙头产业。仅仅2018年上半年,公司资产总额已超10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0.53亿元,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达98.8%,固定资产折旧率为9.9%,实现总收入600万元,其中,红碱淖旅游公司收入372万元;文化传媒公司收入185万元,杨家将文化创意公司收入43万元。
  神木的文化产业在不断夯实中,将神奇的神木文化推广开来,也通过各项相关文化产业,使更多的人了解神木,感知神木。文化产业日益丰富,根植传统而又创新发展,也让神木丢弃了“土气”,平添了“洋气”。
  神木积极开展文创产品的研发,目前累计五类36种。一是将本土年俗与文化元素进行充分融合,设计制作了对联、红包、窗花、神印灯笼等富有年味的神木年礼,配有狗年吉祥公仔“狗宝宝”等,走俏年货市场;二是以杨家将人物形象为元素,设计创作了杨业、杨延昭、杨文广系列公仔;三是搜集整理了有关咏唱神木的影曲,出版了《神音》CD碟片;四是整理出版了《杨家将文化与武术技法》;五是分别在高家堡古镇、红碱淖景区设立了“堡物文创”、“likelake”两个文创产品形象店,实现了文创产品在神木市景区内专业营销零的突破。
  陕北民俗得到充分保护。整理收录朱光亮演唱的12首陕北民歌,并出版了《一对对鸳鸯水上漂》专辑;出版了陕北信天游《兰花花》,完成了陕北经典游戏100例泥塑近40平方米;委托神木若谷文化传媒公司拍摄了“全景神木”系列素材;举办了2018年“陕北过大年”红碱淖迎春灯会以及冰雪娱乐等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影视剧的创作也呈现逐步繁荣的景象。院线电影《应承》已进入修改复审阶段;大型电视连续剧《风从坡上刮过》已完成导演聘用、剧本修改、现场勘景等工作,并申报了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项目;与西北狼影视传播公司签订了电影《杨家将英雄少年》参股协议,现正在拍摄。
  各类剧目也争先在神木大剧院上演。《爱尔兰踢踏舞》《驴得水》《平凡的世界》《红高粱》《天鹅湖》《桐瑶演唱会》等各类剧目共有34场,上座率达70%以上。并向广大市民积极推广了文化惠民卡,累计办理232张,有效培养了市民良好的文化休闲习惯。大剧院承办了郭庆丰“陕北之北”油画展,“历代文人咏神木”书法展、2018中国围棋之乡联赛陕西神木分站赛等大型活动,进一步提高了神木的知名度。
  走进神木,这里处处有景观,处处是文化。不仅可以看到史前文化、古代文化、工业文化、群众文化,在这里,历史与文化一脉相承,文化与传统薪火相传。由神木市晋剧团创编的抗战情感大戏《母殇》,将赴上海参加白玉兰戏剧奖系列比赛活动。这是神木文化自觉与自信、丰富文艺创作成果的一个缩影。这些成果无不得益于神木市近年来大力提倡文化的各项鼓励措施,如《人文神木建设发展纲要》、《文学艺术创作成果奖励办法》等文件。
  神木把文化事业发展纳入到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将文化工作纳入乡镇、部门年度目标任务考核之列,不仅在经费投入和管理机制等方面对文化工作予以重点扶持,还鼓励全民参与文化建设,逐年增加文化经费投入。在高家堡采访时,记者邂逅了已经退休的文化馆馆长乔老师,他指着曾经衰败坍圮而如今繁华热闹的古城说,这是神木文化事业的“黄金时期”。为什么是黄金时期?他的答案干脆明了:“想干事情就能干,口袋不再干巴巴,文化再也不受经济的制约了。”这朴实的语言背后,似乎道出了神木文化发展的秘诀。
  文化润民心,高原生“沙棘”。改革开放40年,神木的经济在创造奇迹的同时,神木文化也乘长风破万里浪,迎来了黄金时期,它滋润着一株株沙漠中的“沙棘”迎风怒放,让这朵文化的奇葩愈加娇艳夺目。今年春节期间,神木积极组织开展“陕北榆林过大年—神木站”系列相关活动。活动期间旅游人数45万,同比增长28%;旅游收入4亿元,同比增长27.1%。通过连续两年举办“陕北过大年”活动,来神木旅游人数逐年增加,一改过去冬季旅游惨淡的局面。依托神木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民俗文化,通过诸如此类的各项全方位、多角度、强有力文化推介活动,神木文化以及文化神木以绰约风姿展现了自己独特的文化魅力!
  文化艺术报记者 刘龙 魏韬